谈低年级课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的几点体会

时间:2022-10-09 02:57:43

谈低年级课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的几点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54-01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看来,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l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任何一个学生,要读懂一篇课文,要提高阅读能力,离开自身的阅读实践是办不到的。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并贯穿始终。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朗读实践活动,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储存,在读中表达,才能真正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俗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也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读”是学生学习语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课文教学中进行朗读的训练,促进对课文情感的感悟呢?下面就联系《棉花姑娘》(人教版第二册)一课谈谈在低年级课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的几点体会。

1 以读为本,把“读”贯穿始终

“读”是课文教学中根本的教学手段。在课文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把指导“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明理、读中品味。在《棉花姑娘》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多个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走入课文感悟,走出课文品味。

1.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课伊始,先让学生自己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如:棉花娘在干什么呀?这一课讲了棉花姑娘什么事?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第一遍的“读”,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

1.2 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识字不多,断句能力也较差,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才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因此,在让学生简单地说说课文的意思后,教师范读或领读,然后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随时纠正错误,直到读正确、读顺畅。这第二遍的“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通过引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对比读(生生对比、师生对比)、范读、比赛读重点句段等各种不同的读法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这样读,你有什么感觉?真正体现做到读与悟相融合,把“读”作为理解的手段。

1.3 理解字词,放手练读

在低年级,字词的教学是一个重点,在《棉花姑娘》这一课中,字词比较简单,一些生字词都可以随课文重点理解。如“斑点、碧绿”,可以用实物并结合课文解释;“惊奇”可以用动作、表情来引导感悟。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浅显,每一段句式相似,在结合上下文和联系实际理解几个词语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练读。

1.4 角色朗读,吟哦品味

《棉花姑娘》是一篇童话故事,这是儿童非常喜爱阅读的文体。文中出现了青蛙、燕子、七星瓢虫等可爱的动物形象,在课堂上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自然而然地受到了自然科学的熏陶,并且受到小伙伴之间互相帮助的思想教育。

通过这几个不同层次的“读”的熟练,让学生把文章读通、读顺、读懂、读透、读出味,确确实实做到了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要让学生在书中走几个来回。”

2 以生为本,重视“指导”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读不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既为人师,终究是要给学生“一些什么的”,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毕竟是待启蒙的儿童。启蒙的责任就是教师要“导”,不能让学生自生自灭,要有扶助,要有引导。引导既包括教师的范读、还包括朗读技巧的暗示等,例如两种读法对比着“夸张”的读,让学生感悟哪一种读法更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林海》),先把重音放在“千般宝”、“落叶松”上,让学生感悟,再把重音放在“兴安岭上”,再让学生感悟:哪种读法更好。同时,我们还要尊重学生的感觉,不强求朗读方式的一致,给学生一个自主发挥的空间,如《松坊溪的冬天》中有这样一段:“下雪了。雪降落在松坊村了。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学生出现两种观点:一部分认为应该一句比一句声调高,一部分认为应该一句比一句声调低。我没有裁定,而是请学生自己互相朗读,并各自说出理由,前一部分同学说“这样读能让人体会到雪下得越来越大,松坊溪村人非常兴奋。”后一部分同学认为“一句比一句声调低才有意境,说明松坊溪这儿的雪景非常迷人。”既然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已把文章理解得这样透彻,我们又何必强求一致呢!

对于低年级学生朗读的指导,笔者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范读。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最善于模仿的阶段,那么教师深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范读,对于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流利、有感情,无异于是一剂良方。比如《棉花姑娘》这一课,课文以对话为主,对话中多用叹号,感彩较浓,在这对话语气的指导上,就要以范读和领读为主,切忌作纯技术性的指导,让学生进行模仿朗读,就能逐渐感受到对话的语气了。

指导学生读书,还要重视激励手段的运用。对于学生的读书,一定要真诚地、充满激情地鼓励他们,让他们敢读、想读、会读、乐读。在学生读后向他们提出:“你想推荐哪个读得更好的同学来读呢?”“你想向哪一位同学挑战?”……这样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使他们热情高涨了。而对于一些读书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更要给其机会充分地读,不能怕麻烦,一句一句地教,根据具体的情况,教师或范读、或领读、或引读,并让学生比较,对比前后读书的感觉,读完后要毫不吝啬地进行表扬激励:“读得很努力!”“你读得比刚才有进步多了!”这样学生就能逐渐取得进步了。

总之,在语文课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读”这一手段,以朗读为主线,落实训练要求,使学生在读中感悟。

参考文献:

[1] 王爱珍.以读为本 贯穿始终――小学语文教学“以读为本”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4(14):137-138.

[2] 李勇.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以读为本[M].现代交际,2014.

[3] 陈海燕.以读为本,优化阅读教学[M].师道:教研,2011.

上一篇:浅谈中学信息技术微课的应用与体会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