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对中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时间:2022-10-09 02:44:58

检测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对中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对临床检测的67例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结果统计分析,观察检测的结果在中风各采三次血样即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的意义。 方法:采集67例临床中风患者的空腹静脉血5ml,肝素抗凝,男34例,女33例,年龄40~63岁,平均50岁。其中对照组体检51例。年龄36--60平均年龄48岁。男21例,女性20例。采血后3h内在普利生全自动血流变仪上测定指标如下:全血粘度(3个切变率)、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低切)。 结果67例中风患者治疗前检测结果中全血黏度和血浆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微循环;中风患者

【中图分类号】R6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25-02

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的流动与变形规律的学科称为血液流变学,其临床部分主要研究各种疾病时血液流变特性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中的意义。随着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实践中的不断深入开展,越来越多人们知道了血液流变学,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开始关注其与各种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之间的关系。我们分析了67例临床全血黏度和血浆粘度检测结果,旨在研究其在中风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观测治疗效果等方面的相关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仪器 普利生仪器LBY-N6有限公司生产的普利生锥板式全自动血液流变仪。

1.1.2试剂 普利生公司提供质控液、清洗液。

1.1.3样本 2010.10.2-2010.11月本院住院确诊的中风病人(缺血性)67例。男34例,女33例,对中风组抽取入院时、后治疗12天后,治疗结束出院时各抽一次,共抽3次,均早晨空腹抽血。体检52例排除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均早晨抽取空腹静脉血5ml,均肝素钠抗凝,3h内测定。

1.2方法:

1.2.1使用普利生LBY-N6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对67例中风患者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抗凝标本进行测定和52例体检标本测定,测定标本之前先做质控,质控在控进行标本测定,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1.2.2统计分析 采用成组设计资料的f方差,在CS2000软件上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中风疾病组治疗前和治疗中的全血粘度(3个切变率)、血浆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升高与体检组比较P

表1,表明中风患者治疗前与治疗中比较全血粘度都无显著性差别。只有血浆粘度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3.1 高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的流动与变形规律的学科,其临床部分主要研究各种疾病时血液流变特性的变化规律。红细胞是血液中最主要的有形成分,对血液流动特性的影响最大,因此,对红细胞流变特性的研究就成为血液流变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主要是红细胞变形性产生,高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或弹性差,血管壁硬化毛糙[1]。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主要是红细胞聚集决定的,低切粘度高,红细胞聚集性增高。血浆粘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尤其是纤维蛋白浓度,纤维蛋白原增多时,特别是其活性增强时,能直接提高血浆粘度。

3.2 凝状态-脑动脉病变及痉挛-脑动脉血栓形成为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发病环节,而脑动脉痉挛和血粘度升高已成为缺血性中风的两个重要因素[2]。并且有人提出血液粘度增高和脑动脉狭窄程度有关,血液粘度随病情加重而增高。虽然外周微循环改变特异性较差,个体差异也较大,但是由于微循环障碍在许多疾病过程中常常是病理形成的基础。当血液处在高凝状态,进而造成动脉痉挛,当然可以表现在微循环障碍上,血流速度减慢,严重者呈瘀滞状态。

3.3 许多报道证实中风患者血液流变明显异常,表明血液流变学异常与中风患者发生、发展、转归有着密切关系[3]。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因而血液粘度增加。但血液粘度异常对中风患者的形成比血管内径变化更为重要。随病情发展血液粘度增加使中风患者的预后差;中风患者的血粘度增高损害血管结构功能,使血浆外漏,血液浓缩引起血液粘度更高,血流缓慢,组织灌注量减少,缺血性中风更易发生导致并发症更严重,本报告67例中风患者中血液粘度、与健康组对照差异有显著性,与其他研究资料类同。所以中风患者定期检查血流变,对疾病的治疗提供良好的数据依据,在分析病情、配合治疗、预防疾病及预后估计等方面有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金麟,殷宗建,丛玉隆.全血粘度测量的质量控制.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21:300-301

[2] 程文立,苏江,钱自奋.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红细胞变形性.血液流变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中华医学检验杂志主办,1998,10:15-16

[3] 张永杰,邱晓堂,吴中虎,等.糖尿病中医证候与血流变、血脂及微量蛋白尿相关性研究,中医学学刊,2004,22(11):2048-2049.4 陈运琴.脂必妥对高脂血症和血流变异常的疗效观察.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1):2304-2305

作者单位:556000 贵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一例使用一次性胃管经结肠造口行结肠灌洗的体... 下一篇:IL-4基因多态性与癌症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