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10-09 09:14:28

关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文化体制;改革;现状;对策

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必须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变革,由计划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文化体制也随之改革。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居民用于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文化消费越来越大。目前由于多种原因,我们的文化发展不能满足消费的需要,迫切要求我们改革文化体制,加快文化的发展。

(二)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必须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加入WTO后,要按国际规则办事。可以利用WTO规则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我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也让我们面临西方文化资本、文化产品、价值观念的大规模冲击。但我们文化发展中传统的东西多,科技水平还很落后。传统文化如果不和先进的技术结合在一起,不可能进行创新,也就不可能广泛传播。所以必须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冲破束缚开放和发展的体制。才能够真正做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特色文化。

(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必须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发展先进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和有力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总体看来,仍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加快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四)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文化是小康的内容之一,又为小康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推进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才有可能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社会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78―1991年:文化体制改革的酝酿和初步展开。

2.1992―2001年:文化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

3.2002年至今:文化体制改革加速发展、全面推进。

三、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对策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主要思路表现为经营性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分置。其中,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转企改制,公益性文化单位进一步深化内部机制改革。1.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战略抉择设计虽然科学合理,一定会取得可喜的成果,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注意考虑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注意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2.经营性事业单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单位。

(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在目标上,城市与农村同步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二是在手段上,政府投入与市场机制双轨并举,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必要保障。1.逐步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2.转变投入方式。从“养人头”为主向“养事业”为主转变,从“养单位”为主向“做项目”为主转变。三是在战略上,文化管理与文化立法同步推进,确保公共文化运行机制有效运行。四是在措施上,繁荣创作与文化活动双管齐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1)大力推进精品艺术生产。(2)精心组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3)大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并形成品牌。

(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提升国家形象

1.政策扶持、改革护航:文化出口致力于扭转“逆差”。

2.重视创意、挖掘传统:打造中国文化品牌。

3.适应需求、借船出海:探索走出去有效路径。

(四)抓住机遇,采取措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和内容产业具有第一、第二产业所无法比拟的特点和优势,它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文化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基本上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在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较重的情况下,发展文化产业是必由之路、明智之举。一是培育骨干龙头文化企业,引领带动文化产业整体发展。二是建立现代的产业创新、示范、孵化基地,真正发挥其产品创作、技术研发、产业化试验和推广的作用。三是探索建立适应文化产业投资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加大文化产业的投资规模。四是探索刺激文化消费、扩大文化需求的新途径。五是打造一批外向型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

(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文化行政机构的组织与职权

在文化体制改革刚刚起步的今天,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思想文化的引导和以法律、行政、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督是必要的。文化领域的宏观管理就是要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党委领导有力、政府管理有效、调控适度、运行有序、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宏观管理体制。为适应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发展,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必须同步进行,目标是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把政府文化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文化产业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不直接干预微观文化活动和文化企业。政府文化管理的重心是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管导向、管原则、管规划、管布局、管市场、管秩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产生了大规模文化创造热情时,才能刺激文化消费的迅速增长和居民文化素质的迅速提高。只有形成了有利于文化创造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时,才能真正出现文化创造热情迸发、文化创造力充分涌流的大好形势。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建立起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文化制度,才能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长久的基础,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谱写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建设现代文明强国的雄伟篇章。

收稿日期:2010-08-16

上一篇:浅谈“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中”的难点与对策 下一篇:浅谈房地产案件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