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冶的迷宫哈尔滨

时间:2022-10-09 09:06:06

我还记得,那是一个松花江跑冰排的季节,全家乘火车离开了坡镇,那时我还很小。我们一家新去的那个城市叫哈尔滨。在50年代,这座城市人口不多,很幽静。

我记得我们家是在花圃街,过去叫商铺街,这条街和中央大街是交叉的,在交叉路口是个江沿小学,有一个卖烤地瓜的老头,烤地瓜的香气非常诱人。总觉得那个城市像一幅油画一样,再加上这样温馨的一个烤地瓜的老头,一个小孩站在他跟前,那种感觉实际一直在我脑海里存在。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艺术化了,但是这种最初的感觉一直是很清晰的。

那种香味至今还保存在我的灵魂里,偶而地释放,让我感伤。

透过烤地瓜的热气,我看到的是街道两边高大的唐槭树。在雨雪交融的街面上落满了绚烂的秋叶。

后来,我听说,哈尔滨有许多雅号,像丁香之城、教堂之国、东方莫斯科、中国小巴黎,还有音乐之城、榆树之城。据说,早年当地的满族人死后,都安葬在古榆树下。这真是一个奇异的风俗。一个叫斯叶阿的俄国女士说过“哈尔滨的每棵树都是一座墓碑和艺术陵墓”。

这条街的街面是由无数个小方石铺成的,成鱼鳞状,闪闪发光,很好看。

作为一个刚来到这座城市的孩子,我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时常跑出家门去看看这座陌生的城市。走在雨雪交加的中央大街上,我听到了从不远处传来了俄罗斯风格的手风琴声,几乎就是在那一瞬间,使这座城市有了某种特殊的旋律。

后来我才知道,我脚下的这条街是这座城市中最有名的“中央大街”。中央大街的两旁差不多都是一些欧式建筑,有俄式的、希腊式的,也有巴洛克式的,俨然一个建筑博览会。但它们在骨子里却是那些国外流亡者思乡的产物。

直到现在,我仍然喜欢在这条有着异国情调的街道上漫步。每到这里来,照例要到那家华梅西餐厅去用餐,坐在那个靠窗的位置,一边用餐,一边看着窗外。

透过餐厅的窗子,不仅可以看到街角处的秋林商店,也可以看到街对面的马迭尔旅馆,看到楼与楼的缝隙中的那些铁铸的雕塑和微型的休闲广场。这些早年的建筑,也曾是那些外国侨民梦幻中的精神家园。据说,在1933年夏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曾下榻在马迭尔旅馆。

20世纪初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使得全球近20亿人卷入了战争,并使得更多的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哈尔滨就是他们选中的流亡城市之一。据说,到1922年,流亡到哈尔滨的俄国人就有15.5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躲避德国纳粹的迫害逃亡到哈尔滨的犹太人,就有5.5万。

街角上的那家秋林商店,是当年有名的“远东第一店”,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那时候,秋林商店是外国流亡者经常光顾的地方,它经营的大列巴、列巴圈、苏合力、古力斯蛋糕、力道斯红肠、毛巴合杂拌糖和吉费勒软糖,以及伏特加酒、兰姆酒、黑豆蜜酒等等,最受中外顾客的青睐。在我的记忆里,在那些外国侨民和当地人的心目中,秋林商店是最棒的商店。

我喜欢到松花江边去。这也是世界上所有的临江城市市民的一个习惯、一份亲情和一份依赖。人生有两个阶段特别留恋江边,一个是他的孩提时代,一个是他走在行将就木的季节里。从这个意义上说,江水是一个富有童心的老人罢。

松花江是从长白山的天池发源,流经哈尔滨,然后汇入黑龙江的。它是中国的第三大河流。我不明白,为什么这里土著人称它是一条“黑色的河流”,而那些曾经侨居在这里的外国侨民,则称它是一条黄色的大江。要知道,它在我的眼中始终是深蓝色的。只有在夕阳辉耀之下才变成了一条金色的大江。我很感谢这条江,是它从上游携带着大量的矿物质冲积形成了松辽平原上特有的黑色土壤。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这条江孕育了哈尔滨这座城市。

对于哈尔滨人来说,松花江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它也是某些精神流浪者和孤独者乃至散淡的人的精神家园。我经常看到一些人常年地厮守在江边,自晨至夜,或者散步,或者高声歌唱,或者在椅子上静坐。大约他们与繁忙的城里人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信条吧。

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在一些细节中倏忽地过去了。我依旧到松花江边去散步,去那里看看我熟悉的俄罗斯风格的江上俱乐部、江畔餐厅,还有1957年建造的那座防洪纪念塔,以及我在80年代末的抗洪时期写的“护堤铭”。

如果你现在说阿成写的哈尔滨市是一种真实的再现的话,这恐怕是个问题,我相信所有的都不会这样。它是一种精神家园,它依托于一种相对的真实,把自己理想中的城市表达得更加完善。

我一直在想,只有民族的进步和城市的涅,城市里人才能有真正的精神涅。我想说的是,对这座城市的进步而言,我最爱是分布城市中各个地方的草地、花园、文化广场和绿化庭院,以及“水、气、声、渣”污染的成功处理。是这一切,让城市更加靠近了自然,这也是一座城市中最灵动、最优秀的品格。

我亲眼看着它长大起来的哈尔滨,已不再是我的城市了,我不过是先前这座城市的一个朋友,一个记录者……但我在内心,却一直为这座城市祝福着。

(选自中国作家网)

上一篇:幽默离我们越来越远 下一篇:一节散文阅读欣赏课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