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大西安 带动西三角

时间:2022-10-09 09:00:56

西咸必须真正实现一体化

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认为:“要打造西三角经济区,西咸必须真正意义上实现一体化,向新疆学,向成都、重庆学,向武汉学,要相应地调整行政区划。”

在“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下,西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虽然西安是大西北的龙头、亚欧大陆桥的心脏,一旦“西三角经济圈”成立,将形成重庆、成都和西安“三驾马车”在西部地区并进齐驱的发展态势。

就现状而言,西安与重庆、成都比,人口较少,实力较弱。张宝通打了个比喻:“以现有条件,在西三角中,重庆、成都是柱子,西安仅是竹竿。如果再不搞西咸一体化,再不搞大西安,重庆、成都都变成了‘大骡子’,西安依旧是‘小毛驴’”,将会失去西三角中应有的平衡与稳定。

他表示,要构建西三角,带动西部,必须做大做强西安,只有这样西三角才能平衡和稳固。

“西三角经济圈”中,西安必须要有大西安、古西安、新西安的发展定位。

“大西安”即通过西咸一体化,打造西安的九宫格局、“米字骨架”的城市建设,南有长安、东是临潼、西为咸阳,建成“水在城中、城在水间”的新城市,大西安与大重庆、大成都三足鼎立,稳固地支撑起西三角经济区。

“古西安”则立足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定位,将周秦汉唐的历史资源利用起来,复兴唐皇城,再现古西安,将唐皇城作为保存、再现和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的博物城,将吃、住、行、游、购、娱全部做仿古包装,使西安真正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旅游中心,与重庆三峡、四川九寨沟等自然景观形成互补之势,共同把西三角旅游做大做强。

“新西安”即利用已有的教育、科技优势,将西安建设成为“中国的创新科技之城”,担负起西部科教中心的重任。

张宝通还强调,秦巴山区位于大关中和成渝之间,构建西三角经济区,还必须加快秦巴山区的发展,缩小与两大战略高地的差距。同时,秦巴山区是我国南水北调的中线水源地,要力争将秦巴山区建成国家级绿色产业基地,使“西三角”成为体现生态文明的中国“第四增长极”。

加强大关中和成渝经济合作

来自四川省社科院宏观经济与工业研究所所长盛毅表示,大关中和成渝两大战略高地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巨大,因此两大经济区在加速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应加强区域之间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和优势互补。

他说,整合大关中和成渝,首先需要建设沟通两大战略高地的快捷通道,健全两大区域的交通网络。应该加快修建西安至成都的高速铁路,争取修建西安至重庆的高速铁路,使西三角三大中心形成“半日经济圈”;尽快修建宝成铁路北段复线和宝鸡经汉中至四川巴中、南充的高速铁路,拓宽大关中副中心宝鸡到成渝的通道。同时,尽快修建秦巴交通枢纽安康经重庆奉节至张家界的铁路、高速公路等,打通西三角与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之间的快速通道。

同时,“西三角经济圈”的构建,将中国西部较具活力与实力的三大城市整合起来,对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发挥军工科技优势,开拓市场空间,实现产业升级,消除秦巴山区的贫困,实现陕南突破发展都将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

西部装备业必须联合起来

西安石油大学教授曾昭宁认为,振兴西部装备制造业,仅仅靠几个装备大省市区“各自为战”或“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西部装备工业省市区必须联合起来,结成区域性一体化的战略同盟,形成合力,才能从激烈的装备市场中产生总体性的叠加效应。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反映各省市区政府意愿、能获得各区域普遍认同、具有民主的治理结构的跨行政区组织协调机构,建立在分享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协调机制。而首当其冲的应该是“西三角”。

他建议组建一个跨行政区的省际合作、高层推进的制度性组织协调机构,推进西部装备工业的合作发展。在形式上,可采取定期召开联席会、峰会、论坛等形式,由西部主要装备省市区定期轮流召开。同时还可采取省级领导定期走访或领导成员沟通协调等形式。作为运作的第一步,可由西部主要装备工业城市如重庆、成都、西安首先建立经济技术合作一体化同盟,西部省、市、区和主要城市之间可由松散到紧密、双边到多边,签署和实施互惠合作协议。

在内容上,此机构就以下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合作:联手积极争取国家对西部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支持,并进行各省市区相关政策的统一协调;从“十二五”开始,制定符合西部长远发展的装备制造业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协助一些省市区制定地方性发展战略及规划,并就总体战略及规划与各省市区战略及规划进行衔接和协调,打破省市区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相互开放资金、人才、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装备资源,强化要素聚积,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西部装备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还有,明晰各省市区的产业定位及省市区各级各类开发区的行业定位,在招商引资中协调重大项目在西三角乃至西部的合理布局,例如发电项目可考虑放在四川,输变电项目可考虑放在陕西和重庆。避免项目的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防止恶性竞争和行业结构同构化,建立合作多赢机制,有利于形成和壮大产业集群,构建专业化园区。

三地通力合作是共赢之路

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吕晓宁认为,这个提议具有可行性。当前东西部差距仍然很大,通过“西三角经济圈”的建立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东西部和谐发展,有利于走向共同富裕,有利于解决社会发展失衡,从而也就有利与中国的全面发展。

西部大开发10年来,尽管西部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同东部相比,依然差距巨大。如果说,过去的10年,主要是以国家投资为主的西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那么,西部现在就该开始利用这10年累积起来的资本进入更深层次的自我造血阶段。由此,尽管“西三角经济圈”目前只处于初步设想阶段,三地政府尚未有过实质性地深入探讨,但对于三地而言,“西三角经济圈”和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设想对于整个西部都将意义非凡。

而要实现这样的设想并非易事。无论是长三角、珠三角,还是环渤海京津塘地区,都是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乃至更长的风雨,才发展到了中国经济“增长极”的地位。同样,“第四增长极”的设想即使最终落地,也注定会是一个涉及众多方面的宏大工程。仅就三地情势而言,谁都没有单独成为“第四增长极”的实力。因此,要达成这样的设想,三地政府通力合作无疑是以点带面、实现共赢之路,也只有将三地的产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才有希望达到“第四增长极”这一良好美景;也就更需要三地的主政者乃至更高决策层,以

改革、以跳跃式思维来拓展西部大开发之路。

符合西部人民的根本利益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发展战略组副组长杨勇先认为,“西三角经济圈”符合西部地区人民的根本利益,应该争取进入中国已经开始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目前,重庆、成都、西安三市中,尚没有一个城市能真正在构建“西三角经济区”中承担起龙头老大的作用。西安虽然在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飞机制造等方面独具优势,但要与成渝经济带合作,必须让整个关中经济带活跃起来,使其具有的优势凸显出来。

为此,他建议抓紧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应动员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构建“西三角”经济区的时机已经成熟,宣传构建“西三角”经济区对全国和西部发展的带动作用和重大意义,促进“西三角”经济区的构建。

第二,尽快签署《关于共同打造“西三角”经济区的协议》。建议陕西省领导和重庆市、四川省政府就加快构建“西三角”经济区的具体问题进行协商,尽快签署《关于共同打造“西三角”经济区的协议》,并上报国务院,争取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第三,着手编制《西三角经济区发展规划》。建议三省市发改委尽快着手编制高标准的《西三角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内容包括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产业布局、交通构架以及必要的配套政策措施等。

第四,在产业和重大项目上实现对接。陕西、四川、重庆的能源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以及军工实力都非常雄厚,要整合三省市的技术力量,形成在全国和世界有影响的装备制造业大基地和能源化工基地,为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为全国的发展和西部的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构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

原陕西省新时代集团书记、研究员党文朗认为,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相比,西三角的最大特色是国防科技工业高度聚集,实力雄厚,最大优势是发展军民结合型高科技产业条件优越、前景广阔。如何突出自身特色,发挥这些比较优势,应是筹划西三角经济区发展必须考虑的重大战略问题。

为此,他建议建立军民融合的区域发展战略,首先应开展军民融合综合配套改革实验。主要目的是加快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促进航空航天等战略高科技产业聚集发展,增强战略后方基地的应有功能。因为西三角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其在国家安全上的重要地位,坚持国防功能、经济功能与区域发展功能统筹兼顾并互相促进。在产业发展上要把区域核心竞争力的航空、航天等战略高科技产业放在突出地位,作为独具特色的区域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并充分发挥它对其他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

其次,加强西安―宝鸡―汉中―绵阳―德阳―成都―重庆经济轴心建设,推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全面融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的发展路子。这一地带以国防科技工业为特色,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密集布局了大量国家级骨干场所,科技教育资源充裕,高新技术产业发达。西三角经济区应将建设重点放在这一地带,通过项目倾斜、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使其实现领先发展。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西三角”的三个重要作用:一是作为区内的经济增长轴心,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并带动区内其他地区共同起飞;二是作为西部的经济高地,对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效应,高水平地加快西部大开发;三是作为长江经济带和西陇海经济带的连接通道,在更大范围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和合理优化。

上一篇:加强区域联动 打造“第四增长极” 下一篇:陕西实现市市通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