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有大美

时间:2022-10-09 08:13:30

黄昏有大美

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教材选修《文学读本》收入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黄昏》。此篇虽是季先生的早期散文作品,却也集中地表现出其散文的独特魅力。

一、描写细腻,化抽象为具体

黄昏是一个时间概念,是白天与黑夜的过渡;它是平凡的、短暂的,是不可捉摸的。但是季先生通过细致地观察,抓住这一特定时分的典型景物进行细致传神的描摹,反复运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在黄昏所具有的典型特征,来表现黄昏这一时间概念。文中以“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涂上一层金黄色,一群群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为黄昏的主底色,摇曳多姿地描绘出黄昏的美。

季先生笔下的黄昏是什么呢?“像一阵灰蒙蒙的雾;像一片扩散的云影;像下了大雪的中夜;是夕阳的余晖从树叶的稀落处,透过了架在树枝上的蜘蛛网,漏了进来,一条条的灿烂的金光,照耀得全林子里都发着棕红色,合了草底下毒蛇吐出来的毒气,幻成五彩绚烂的彩雾……”除了色彩的描绘,还有质感上的把握:“黄昏是朦胧的,像一个春宵似的梦;黄昏是短暂的,不知什么时候漫上来,在他们心头一掠,又不知什么时候走了;黄昏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得说不出来的东西……”

如果说黄昏是短暂的,是不可捉摸的,那么季先生成功地拓展了这一特定时分的时空概念,极大地丰富了这一特定时分的独特魅力。季先生不仅写了家乡的黄昏,还想象了大平原、大森林、小溪、小村、沙漠、非洲的黄昏;不仅写了夏天的黄昏,还写了冬天的黄昏。黄昏在季先生笔下虽然短暂却不单薄,虽然朦胧却很厚重。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黄昏这一特定时分的独特景象。文章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具有强烈的视听效果。

二、深厚的学养

时间是什么?这是哲学家至今也没有说清楚的命题。但是季先生却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寻找黄昏的来龙去脉。发挥自己渊博的知识,通过想象天真地探寻黄昏的来历。虽是一厢情愿,却也合情合理、情趣盎然。否定黄昏从西方来——西方正亮着红霞;否定黄昏从南方来——南方只充满了光和热;没有探讨是否从东方来——因为那是白天的开始;所以用排除法——只能是从北方来。因为北方通过想象而得的景象最后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北冰洋蜕化而来,蜕化出来然后又扩散开去,漫过了大平原、大森林……来到我们的国土里。然后又走到南方去,漫过南墙,漫过南边的那座小山,漫过美丽的南国,一直到辽旷的非洲。最后又不知所终地揣测:“随了淡白的稀疏的冷月的清光爬上暗沉沉的天空、爬上了天河……压在蝙蝠的翅膀上钻进了屋檐。”季先生避开直白,通过描绘黑夜降临时人们司空见惯的典型景象,形象有趣地告诉读者,黄昏从白天来又走进了黑夜里。季先生学贯中西,写此文时为1934年,即从清华大学毕业的那一年,也是中国内忧外患交织的年代。是年夏天,正为毕业找工作发愁的季先生接到了济南省立高中校长宋远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担任国文教师,月薪一百六十元,多出大学助教的一倍。大概因为季先生发表过一些文章,虽出身德语专业竟被认为文学家。可见,清华园扎实的学术基础是季先生散文表达的前提。

三、富于旋律感的音乐美

季先生在早年的习作中就自发地追求文章的节奏美。在济南上高中时,他曾写过一篇回故乡奔丧纪念父亲的文章,深得时任国文老师董秋芳的赏识。董老师在作文本每页上面空白处写了几个眉批:“一处节奏,又一处节奏。”季先生后来回忆说:“这正中我的下怀,我写文章,好坏姑且不论,我是非常重视节奏的,我这个个人心中的爱好,不意董老师一语点破,夸大一点说,我简直感激涕零了。”季先生讲过,写散文要有节奏感,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回环往复。《黄昏》很好地体现了先生的这一美学追求。“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涂上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这一黄昏时分典型的景物成为全文的主旋律,不仅使首尾呼应,而且中间还出现两次。文中还有其他描写,但也都是主旋律的多次变调变式。文中还有一个副旋律——“这黄昏,像一个春宵似的梦,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在文中也反复出现了四次,共同奏出一曲《黄昏曲》。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感、韵律感,增强了黄昏这一特定时分的独特魅力。读罢全文,主旋律还在耳边萦回,使人看到一幅印象派大师的油画,还听到一曲优美的音乐。后来季先生的另一篇佳作《富春江上》也遵循这一审美追求。“青螺数点,微痕一抹,出没于烟雨迷蒙中。”这一句对富春江的绝妙描写作为全篇的主旋律,和《黄昏》堪称姊妹篇,达到了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

四、积极的情怀

季先生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学成于清华,他身上既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深受清华风气的影响。清新、活泼、民主、向上的清华生活是季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促成了他旷达、乐观、高雅、淡泊、热爱美好事物的性格。在《黄昏》中,先生反复赞美黄昏,怀着一颗细腻敏感的心,观察黄昏、描摹黄昏、赞美黄昏,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匆匆时光的珍惜,不仅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更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被人们关在门外的就只是黄昏吗?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先生启迪人们停下匆忙的脚步,用欣赏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留意身边的生活,进而热爱生活、欣赏生活,赞美真善美。

五、平易亲和的语言

季先生虽是大学者,但文如其人,文字冲淡平和、行文自然。季先生的散文全部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语气舒缓而平静,字里行间又无不渗透着浓浓的情思。我们从季先生的文字里,看到的是先生从容、平和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珍惜亲情友情、热爱家乡的情怀。季先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黄昏、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黄昏,貌似信马由缰,实则匠心独运,意趣所至,挥洒自如。

黄昏是美的,比黄昏更美的是季先生笔下的文字和胸中的情怀!

参考资料:

《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季羡林卷》,蓝天出版社。

上一篇:试析世界粮食危机下我国农业国际化路径选择 下一篇:论诉讼的交涉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