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研教材 理清思路 有效备课

时间:2022-10-09 07:48:34

钻研教材 理清思路 有效备课

教师的备课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重要环节。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备课,以保证短短的几十分钟集体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备课是教师教学前的准备,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活动方案是幼儿园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集体教学有效性与备课时教师的精力投入、专业素养有关。

现就我园小班老师研究文本《轻和重》的活动方案,谈谈教师备课是如何钻研教材、理清思路的。

教师在具体备教学计划时(即使是过去已经执教过的教学方案)都应经历“学习一领会一思考一质疑一再设计”几个重要环节。

学习:就是认真阅读原有文本,了解《轻和重》这一活动设计的目标、准备、实施过程。

附:活动方案

小班:轻和重(科学)

目标:

1 能分辨轻重声音,知道大家喜欢轻轻的、好听的声音。

2 能在生活中避免发出重重的噪音。

准备:人手一个可发出声响的物品,大鼓一面,鼓锤。

过程:

1 引导幼儿感受声音的轻和重。

教师敲打鼓面,用力敲打鼓面后,再轻轻敲打鼓面。

提问:老师敲的鼓声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不同?

教师再次轻轻地,重重地敲打鼓面,请幼儿分辨。

2 幼儿操作物品,感受轻重声音给大家的不同感受。

幼儿重重地敲打物品。提问:你觉得这种重重响响的声音好听吗?为什么?

幼儿轻轻地敲打物品。提问:你觉得这种轻轻小小的声音好听吗?为什么?

小结:许多东西拍拍、敲敲后会发出响响的声音,大家喜欢轻柔好听的声音,不喜欢重重响响的声音,平时游戏时不能发出这种噪音。

3 幼儿再次操作,敲出、拍出轻轻好听的声音。

领会:就是理解这一活动(原活动设计)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如:《轻和重》是主题活动《踏踏响》的活动之一,3~4周岁的孩子喜欢穿大人的鞋子踏踏走路,喜欢在秋飘落的枯叶上踏踏走过,孩子对周围环境中许多种能发出声音的物品都感兴趣。《踏踏响》主题应和了幼儿爱活动、爱探索的天性。

思考:进行此活动不仅满足小班幼儿爱活动的需要,而且引导幼儿要关注声音的轻和响,逐步懂得大家在一起,有时需要声音响、有时需要声音轻,从小为幼儿奠定文明行为基础,养成大胆在集体中讲话等好习惯。因此,此课题对小班幼儿来说是必要的。

质疑:就是对文本设计提出问题。

如:此活动标注的是科学,如果是科学领域的活动,应突出科学的特点,而文本在活动过程设计中,第一环节只是让幼儿感受:听人发出的掌声:第二环节是让幼儿自己操作,但是没有让幼儿在充分地操作、探索中主动发现轻轻敲和重重敲音响的不同。领域是知识和经验的一种组织形式,不同的领域有其自身的特质。小班幼儿更需要在自己运用感官的基础上获得关于声音的轻、响等特征的经验。但是目标却较多地偏向了社会领域:“知道大家喜欢轻轻的好听的声音”、“能在生活中避免发出重重的噪音”。

再则:声音的“轻和响”与“轻和重”是有差别的,“轻和响”表达的是声音的物理特性,“轻和重”反映的是声音的力度。

经过反思、提出了以上责疑,面对小班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师们认为有必要重新进行方案设计。

方案一:社会教学活动《轻和响》(设计者张艳)

目标:

1 感受人们发出的声音有轻有响。

2 初步体验在不同的场景中发出轻、响不同的声音。

准备:录有平时幼儿嘈杂声音的磁带、娃娃摇床、图标等

过程:

1 体验什么时候该用响一些的声音说话。

老师给幼儿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声音越说越轻,……让幼儿感受太轻的声音会让大家听不到。

教师用比较响的声音把故事讲完,提问:讲给大家听,声音应该怎么样?

幼儿练习用响的声音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

2 听嘈杂声音的磁带,让幼儿感受噪音难听。

播放一段录有平时幼儿嘈杂声的磁带,引导幼儿感受大家都在大声说话的时候,很吵、听不清楚。

提问:能听清楚他们在说什么吗?为什么呢?你们喜欢这样的声音吗?为什么呢?我们在玩游戏的上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说话呢?

3 体验用轻轻的声音说话。

幼儿两两玩手指游戏,体验用轻轻的声音说话。

想一想,还有什么时候需要轻轻的声音

提问:“大家都在说话的时候,我们要用轻轻的声音,还有什么时候也要轻轻的呢?”

幼儿边回答,老师边出示图标,帮助幼儿理解、巩固常规。比如:在活动室里活动、睡觉时、吃饭时……都要轻轻地说、轻轻地走、轻轻地做事情。

4 练习发出轻、响不同的走路声。

体验轻轻走路发出的声音:师幼轻轻地走到午睡房;轻轻地走到活动室外。

体验学走路发出的响声:学习有精神地走路,用响响的声音喊口号。

分析:

1 适宜的目标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小班孩子刚刚跨入集体生活,帮助他们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是非常必要的。小班孩子一般胆子小,在集体中说话声音轻、不大方,而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时又不能控制自己的声音和动作,为了帮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语言交流习惯,本次活动目标定位在社会认知“感受人们发出的声音有轻有响”和社会行为“初步体验在不同的场景中发出轻、响不同的声音”两个方面是适宜的。

2 有效的教育策略宜于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巧用故事:调动幼儿关注声音轻和响的情绪情感

孩子们最喜欢听故事,与往日不同的是,教师讲故事时的声音越变越轻,轻得连教师自己都无法听见了,……在从听得清清楚楚到越来越听不见的情境中,孩子们一定非常着急:为什么越来越听不见故事呢?原来说话的声音是有响有轻的。

现场练习:积累在同伴面前声音响响地说话的经验

“社会学习”总是社会性的,孩子们已经初步知道了在集体中一个人说话时声音要响一点,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多次练习才能养成的,在听故事的情景中自然练习可以帮助幼儿克服胆怯,增加自信。在这里,教师从让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名字着手,给每个孩子提供了声音响亮、大方地说话的机会。

听实况录音:体验什么时候声音应该轻轻的

录音机里传出嘈杂声:平时孩子敲打物品和玩游戏时大声喊叫的真实情境,在安静的课堂上是让人很不舒服的噪音,通过体验和讨论“这段声音好听吗?为什么?”孩子们初步知道在共同的生活中有的时候需要轻声,每个小朋友都大声喊叫,声音太吵了不好。

借助图标形象:帮助幼儿建立轻和响的行为规则

小班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为了帮助幼儿在日常活动时能够逐步学习控制自己说话、做事情的声音,教师辅以图标形象,不但帮助幼儿整理经验,而且教学后可以把这些图标布置在活动室里,成为提醒幼儿的物化规范。如:

进一步实践;体验不同的场景需要不同的声音。

小班幼儿更需要在实践中学习,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让

幼儿在游戏的情节中练习,使活动目标更有效地得到巩固。

方案二:综合教学活动 《轻和响》(设计者 刘晓兰)

目标:

1 能分辨声音的轻和响。

2 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下应发出轻、响不同的声音。

准备:

1 人手两块积木。大鼓、鼓槌、娃娃各一个。

2 教室里放置一些在敲敲打打时能发出声音的玩具、物品。

过程:

1 感知相同物品发出的轻和响的声音。

教师:“小积木和我们一起来玩游戏,看看谁能让它发出声音?”

幼儿敲打响,感受积木发出的声音。

请2~3名幼儿敲打积木,让幼儿辨别声音的轻和响。

教师:我们敲打同样的积木,发出的声音有的轻、有的响。

幼儿再一次敲打积木,让积木发出轻和响不同的声音。

幼儿进行练习时教师注意倾听并提示他们感受轻轻敲打和用力敲打积木所发出的轻和响不同的声音。

2 操作、探索不同的物品发出的轻和响不同的声音。

教师:“我们班的台子上和玩具柜里有许多不同的东西,你们想不想试试看,让它们也能发出轻轻的或响响的声音?”

幼儿自由选择1~2种物品、探索让其发出轻或响的声音。

请2~3名幼儿在集体中操作,听听:发出的声音一样响吗,为什么?

引导幼儿共同小结:轻轻敲打、摇晃和用力敲打、摇晃,物品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

和大鼓一起玩游戏:“轻轻和响响”。

请一幼儿敲鼓,鼓声轻轻全体幼儿轻轻敲打物件,妓声响响全体幼儿重重敲打物件

3 幼儿探索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发出的轻和响不同的声音。

小结:我们也能让自己的身体发出轻轻的扣重重的声音。

4 情境练习:在不同场景下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出示娃娃,欢迎娃娃:

幼儿向娃娃介绍自己的名字(响一点)

给娃娃念儿歌(一个人念响一点、小组念轻一点)

娃娃要睡觉了,全体幼儿轻声唱《摇篮曲》

小结:我们都是娃娃的好朋友,和娃娃在一起的时候,知道什么时候声音要轻,什么时候声音要响。

分析:

1 目标体现了科学和社会的融合。

科学教育就是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感受周围的事物特征与生活的关系。本次活动目标1定位在让幼儿感受声音的特性:能分辨声音的轻和响:同时,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不仅能感知事物的特性,还要帮助幼儿了解它们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目标2定位在让幼儿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下应发出轻、响不同的声音,可以从小培养幼儿逐步养成能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规范。

2 策略运用有利于幼儿在探索中积累经验。

感知同一种物品发出的声音有轻有响

活动第一环节教师以幼儿与小积木玩游戏的方法,引导幼儿主动操作同一种物体,探索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获得对声音特征的粗浅认知。

探索不同物体也能发出轻响不同的声音

科学的内容常常就在幼儿的身边,这里教师充分利用班级环境,让每个幼儿可以自主的选择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材料进行比较充分的操作探索,感受不同的物件都能发出轻、响不同的声音,幼儿在主动摆弄不同物体的过程中,拓展对物体声音响度的经验:声音的轻响和用的力量有关。

同伴互学拓展认知、总结提升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仅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性的相互作用甚至更加重要。在幼儿自己操作后,教师设计了幼儿相互交流的环节:请2―3名幼儿在集体中操作。让大家听听:发出的声音一样响吗?谈谈为什么?在儿童之间互相学习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规律:轻轻敲打、摇晃和用力敲打、摇晃,物品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

游戏中巩固认知经验

游戏对小班幼儿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在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后,让幼儿运用自己的身体,在游戏中享受科学活动的乐趣:运动自己的嘴、舌、手、脚等,只要用不同的力都可以发出轻响不同的声音――活动多么有趣,小班幼儿在自己快乐的、充分的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科学认知。

3 情境练习:在不同场景下发出不同的声音。

幼儿的社会性学习应该尽量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设计了游戏情境让幼儿在与玩具娃娃的互动中再次主动地练习用适度的声音说话、念儿歌、唱歌等。

以上两个教学案例是教师们在备课的过程中,面对原有文本,经过学习、理解、思考、质疑,认真理清思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社会的、综合的――提出了比较适宜的目标,又根据目标和领域特点、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行之有效的活动过程。

教师的思路清晰了,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显现出来:小班的孩子在充分亲身经历体验、探索和多次的行为实践中,能初步建构关于声音的轻和响的经验,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注意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上一篇:打击乐活动的童趣创意 下一篇:这些情况下不宜做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