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工业,改革中走向辉煌

时间:2022-10-09 06:23:56

株洲工业,改革中走向辉煌

作为一座与共和国同龄的新兴工业城市,株洲经历了新中国工业的奠基、创业、复兴、繁荣等历史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株洲工业紧跟时代变革的脚步,踏准改革的每一个节奏,开拓创新,演绎了从改革走向辉煌的动人篇章。

由“功勋卓著”到困难重重

刚刚过去的2007年,是株洲工业经济近十年来发展最好的一年,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生产高速增长,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320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销售收入680亿元,同比增长28%,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5%,居全省第一位。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8%,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94.9%。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其实都离不开株洲过去良好的工业基础。

株洲工业,曾以星罗棋布的企业赢得一个极富雄性的称呼――“株洲力量”,见证了新中国工业的荣光与沧桑。“一五”、“二五”期间,株洲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国家先后在此布点建设13个重点项目,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为支柱,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原材料生产和制造业为主体的株洲工业构架。40万产业工人创造出了中国工业的诸多奇迹: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块硬质合金、第一时速电力机车……株洲工业创造了50多个“中国第一”,有口皆碑。

在长株潭“金三角”中,株洲以其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独树一帜。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业几乎成了株洲的代名词,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湖南视察,必到株洲考察工业。

世事如棋,当昨日辉煌已成往事,当头上光环渐渐黯淡,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制约株洲工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逐渐凸现。

20世纪80年代以前投产的企业是株洲工业的骨干和核心。无论是经济贡献还是社会效益,这些企业可谓“功勋卓著”。然而,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在竞争的道路上,这些企业已显“老态”,力不从心。长期只重索取不重积累和改造,致使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技术装备落后,自我发展能力弱,工业严重老化。老工业已成为制约株洲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大障碍。

株洲是湖南的重工业基地,但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虽然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型企业,但具有经济规模的并不多,而且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株洲的支柱产业大多为原料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遍存在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关联度不高,产业链不长,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结构矛盾突出。

株洲工业企业的历史包袱普遍较重。学校、医院、社区……一直是企业沉重的社会负担。由于历史的原因,株洲80万城区人口中,“厂居型”人口占了半数;125个城市社区中,“厂居型”社区就有82个。

株洲是一个重化工业比重较高的城市,由于长期以来工业生产过程中环境治理投入不足,环境污染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一度被列为全国污染重点防治城市。

原来的骄傲变成了痛苦,原来的优势变成了弱势,原来的得意变成了失意。

历史与现实的矛盾纠缠,客观与主观的原因交织,株洲工业徘徊在十字路口。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株洲相当一批工业企业逐步陷入困境。破产、兼并、分流、下岗成了社会矛盾的代名词。1998年,全市处于困难的大中型企业12家,共涉及职工8.6万人。

“改”出一片新天地

株洲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工业是株洲的立市之本,工业经济是株洲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命脉,株洲绝对应咬定工业不放松。

负重前行的株洲工业亟待改造和振兴。

招商引资、转型改制、产权主体多元化、主辅分离和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株洲市多管齐下,打响国企改革攻坚战。

株洲工业怎样才能突破瓶颈,释放能量?工业的“家底”一次次摆上市委常委专题会议。市委、市政府领导分析市情,审慎决策,探寻着株洲工业的突破口。

2000年以前,株洲企业改革总体上围绕着经济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而展开。产权不清晰,导致一些企业改革之后,虽然换了“牌子”,但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企业、职工与政府之间的脐带没有彻底剪断,有的企业每况愈下。时光跨入21世纪,市委认识到,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提出要“全面创新企业制度、全面提高工业素质”,推行“资本股份制、劳动合同制、员工聘任制、收入协商制、经营者年薪制、人事制”,着手进行“置换企业国有(集体)资本,解除职工全民(集体)身份”的探索,出台了“两个置换”的操作文件。

“早改制少流失,晚改制多流失,不改制要消失,就像一根不断溶化的冰棍。”形象生动的“冰棍”之论,在国有企业广为流传,在干部职工中引起震憾和思考。“改,坚决改,哪怕前面困难再多,也要坚定不移抓改革,不惜血本搞改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

选择是一种艰难,选定了是一种突破。

2003年2月,国有企业改革在全市范围铺开。重拳出击,一系列举措相继部署。

5月23日,《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正式出炉。

5月2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改革千人动员大会,对全市深化企业改革做出了全面的动员。“必须改,加快改,投入成本促进改”是会议的主调;“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国企改革任务,年内启动100家”成为会议的共识。

株洲市委、市政府确定了第一批重点推进改革的28家工业企业名单,从市直机关选拔了100多名优秀干部,组成26个指导联络组进入企业具体指导改革。一时间,改革的精神通过各种方式传到千家万户,改革的舆论强势推行,要求改革的热潮迅速高涨。

6月18日,原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到株洲视察,株洲市委书记肖雅瑜汇报说:“株洲过去的优势在企业,现在的困难在企业, 将来的希望在企业……”话音未落,杨正午脱口而出:“企业的希望在改革!”

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必当义无反顾。

株洲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企业改革的“五个优先”前提:有战略投资者优先,符合城市发展规划优先,职工有改革愿望优先,企业有发展潜力优先,可促进再就业优先。

广泛招商引资,系统配套服务,典型示范带动,改革大面积推行。

株洲上上下下达成共识:株洲不能等,要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工业企业必须改革,否则死路一条。

株洲提出“国有企业改制、招商引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三管齐下”,因为他们觉得招商引资、国有企业改制、非公制经济发展三者应该是紧密结合的关系,要改制先引资,要引资先栽梧桐树。

任何一项改革,困难是避免不了的。当时株洲改革面临的是“人多,没钱”。株洲市委领导认为向上级政府伸手要钱显然是不可能的。招商引资是一条出路。结果德国西门子,日本雅马哈来了,加拿大普惠公司来了……“地不分南北,质不分公私,近不分内外,只要在株洲的企业,我们都要视作株洲经济发展的命根子。”很多企业都是冲着株洲市委书记肖雅瑜的这句话来的。

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株洲玻璃厂,与宁波旗滨集团洽谈之初,宁波旗滨集团原本只同意注资3.8亿元,在株洲兴建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最终却引来了一个总投资8.3亿元的大项目。

招商引资使株洲人尝到了甜头,同时也加快了株洲国有企业改制的步伐。国有企业改制中有一句话:“改到难处是观念,改到急处是金钱,改到痛处是人员,改到深处是产权。”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面临着很多问题,即便是这样,株洲并没有退缩,截至2005年底,株洲108家企业在两年之内改制完成。肖雅瑜有一句直话:“株洲有40万产业工人,我不能看着他们都去擦皮鞋。我们的改革是带着政策,带着任务,带着感情的。”正是这种信念成就了株洲国有企业改制的成功。

湖南湘氮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省属国有企业,2003年,企业累计亏损5000万元,债务达4亿多元,债权人有1000多户,生产装置带病运行,整个企业濒临破产。2003年底,广东中成化工有限公司整体并购湖南湘氮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了湖南智成化工有限公司。经过3年多的发展,智成化工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湘氮的工棚杂屋踪影全无,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马路、绿草如茵的绿化带;过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如今变成了资源或转化为产品,减少了环境污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公司产品结构、原料结构得到调整优化,生产能力快速扩大,盈利水平逐年增强。昔日资不抵债的老企业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形成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的多赢局面,2007年盈利近亿元。公司改制后实现了原有员工不下岗,安置2700多名员工就业,并使员工收入稳步增长。

株洲把全力配合抓好中央、省属国企改革当作分内事情,不讲价钱,不讲客观。湖南智成化工公司总经理钟存仁多次提及,没有株洲市、石峰区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湘氮公司的改制进程不会这么顺利。

为支持中央、省属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加快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减轻企业负载,株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国企改制中清理出来的2700多处各类公共设施无偿划转给社区,使之成为社区活动场所,43个“厂居型”社区首批动工建设社区服务用房,1172个企业学校、医院、服务网点移交县区及街道社区,8000多企业后勤服务人员走上新的岗位,全市接收离退休人员3.8万名,株洲市财政承担了近3亿元改革成本。

“企业改制不改性,品牌调优不调丢,资产流动不流失,职工乐业不失业。”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株洲企业的改革步伐迈得又好又稳。

虽然说“不争论”,“不张扬”,但株洲国有企业改革的做法迅速传遍了全省。多位省领导分别来到株洲视察,都对株洲的国企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

完成改制后的企业一个个轻装上阵,成为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生力军。

全省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

2005年8月12日,国务院总理在省委书记杨正午、省长周伯华等陪同下,来株洲考察工业发展情况。他先后来到株洲电力机车厂、金德公司、株洲时代公司、株洲硬质合金集团考察,与地方党政领导、企业负责人、科技人员、工人共商工业振兴大计。

“中国电力机车之都”――株洲电力机车厂是湖南之行的第一站。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是最为关注的问题。在株洲硬质合金集团公司这家国内最大的硬质合金科研、生产基地,杨伯华董事长汇报说,近年企业投入10亿元,先后进行了三大老系统的改造,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叮嘱道:“要加快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老企业要焕发青春,必须走技术改造的路子,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株洲之行,总理看到了中部地区和城市奋发崛起的决心;株洲之行,总理看到了老工业基地奋力搏击的身影。

“株洲要在推进长株潭一体化中发挥主体作用,在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走在前列,发挥好带头作用,谱写新型工业化的交响乐章。”2006年11月,湖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在株洲市调研时强调。12月,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也给株洲压下重任:“株洲要充分发挥技术与装备优势、科技与人才优势、品牌和交通区位优势,挑重担、作贡献,争当全省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

走进位于清水塘的株洲冶炼集团责任有限公司,一栋由四层主楼和21层副楼组成的崭新建筑赫然入目。这栋投资上千万的大楼,居然是一栋可以同时接纳2000多人洗澡的“洗澡大厦”。企业将原来198个分散的浴室连同供水管网全部撤除,建成这个举世罕见的“洗澡大厦”,意在控制生活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

株冶是传统的铅外部锌冶炼企业,高排污和高能耗越来越成为企业的心病。近几年,株冶加大治污和资源的回收利用力度,实现了金属铜、铅、银、铟、镉有价金属的全面综合回收,综合回收率在72%以上。未来5年,公司将投资47.3亿元,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实现废水零排放,二氧化硫烟气全部制酸,废气达标排放。到那时,株冶将成为一个技术先进,环境优美,生态和谐和国际一流的铅锌冶炼“绿色工厂”。株冶人憧憬着美好未来。

清水塘工业区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上百家以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等资源消耗高和粗加工产业为主的企业。传统的生产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也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了促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株洲市政府2006年又正式启动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新一轮竞争箭在弦上,株洲市决策层意识到:株洲工业发展的灵丹妙药就是“以新治病”,要勇于创新,提升株洲工业科技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需要平台,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是这样一个推动株洲工业升级腾飞的平台。近5年来,株洲高新区已累计开发新产品510项,成功申报17项国家“863”计划项目。目前,株洲高新区已形成一区三园多基地的发展格局,国家火炬计划传感技术基地、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先后在这里扎根。

行走在株洲高新区的各个园区,随时随处都能感觉到一种浓浓的创新氛围和创新气息。

核心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时代集团30多年投入大量资金,耗费了几代人的心血,终于在轨道交通的核心技术――交流传动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创新带来了生机,创新意味着活力,创新孕育着发展。目前,株洲市已形成了以株冶火炬、钻石切削的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以电力机车厂、时代集团等为主体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以国光药业、千金药业、唐人神、太子奶等企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一个以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株洲工业新格局正在逐步成型。

有工业发展的底蕴,有工业文明的历史沉淀,株洲已打下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长株潭列入“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些良好机遇,每一项都是株洲可以借力腾飞的平台。抓住这些历史性战略机遇,株洲必将走向新的辉煌。

上一篇:改革开放新评析 下一篇:刘璇:把中国人最美的微笑留在悉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