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对策

时间:2022-10-09 06:02:52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对策

2008年,面对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湖北全省上下克难奋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中县域经济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高于全省水平,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为保持全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县域经济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亮点

1、生产总值增长高于全省水平

2008年,全省79个县(市、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大关,达到6018.6亿元,同比增长14.4%,高出全省1个百分点,创下2002年以来新高;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51.8%提高到53.1%,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1%,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0.8个百分点。21个县(市、区)的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比2007年新增10个,仙桃市、潜江市和曾都区的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最高的仙桃市达233.5亿元。

2、规模工业增长高于全省水平

2008年,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32亿元,同比增长25.8%,高出全省4.2个百分点;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由上年的39.1%提高到45.1%,为应对金融危机、平抑全省工业波动发挥了积极作用。工业企业效益继续向好,前11个月县域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553.3亿元、利润220.04亿元,分别增长42.7%和46.9%,高出全省工业26.4和38.2个百分点。

3、财政收入增长高于全省水平

2008年,全省县域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86亿元,增长28.4%,高出全省8.1个百分点;对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3%,比上年提高了7.3个百分点。其中,江夏、黄陂、新洲、大冶、夷陵、潜江的财政总收入超过10亿元,最高的大冶市达18.02亿元;21个县(市、区)一般预算收入过3亿元,最高的江夏区达7.26亿元。

4、部分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黄冈、襄樊、咸宁、十堰、恩施州等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008年,黄冈县域GDP增长15.5%,高出上年同期增速1个百分点;十堰县域GDP增长14.2%,高出上年同期增速4.1个百分点;恩施州县域GDP增长12.4%,高出上年同期增速6.4个百分点;襄樊县域GDP增长14.5%,高出上年同期增速0.3个百分点;咸宁县域GDP增长14.9%,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5、武汉城市圈县(市)领军作用突出

2008年,武汉城市圈内的35个县(市、区)实现生产总值2995.1亿元,同比增长14.7%,高出全省县域0.3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102.6亿元,增长30.4%,高出全省县域2个百分点;完成投资1377.9亿元,增长50.3%,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4%以上,支撑和拉动作用明显。

二、支撑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

1、扩权强县的政策措施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县域经济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坚持“一主三化”方针不动摇,连续7年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扩权县市扩大到所有县市,实行了省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和激励性的财政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一年一考核、一年一排位、一年一公布、一年一奖励。各地、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这些重大举措。

2、投资的较快增长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强的拉动作用

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全省各地在“两个对接”(对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对接武汉城市圈)中,抓住当前产业转移的良机上项目。2008年,全省县域招商引资额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了1000亿和2000亿大关,分别达到1092.9亿元和244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8%和51%;实际利用外资12.9亿美元,增长35.3%,投资增幅创县域经济近年来的新高。全年县域新开工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2500多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398个,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成为县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3、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明显增强

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特别是城乡人民收入稳步增长,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县域城乡成为我省拉动内需的重要增长极。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56.4元,增长16.5%,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09.9亿元,增长25.2%,其中县以下农村消费增长22.8%,高出上年同期增速5.9个和5.5个百分点。县域消费增幅创近年来新高,对全省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县域城乡消费市场持续活跃,消费升级进一步扩大,对经济的拉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我省县域服装、建材、农产品、医药、化工等一般性产品生产企业规避金融危机冲击、扩大内销发挥了积极作用。

4、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进了市场主体的快速发展

省委、省政府不断强化“工业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意识,一手创新服务方式,启动大企业直通车服务,促其做大做强;一手以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抓手,完善和强化目标工作责任制,加大财政投入,引导中小企业发展。在全省组织开展《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湖北省〈实施办法〉》执法检查,进一步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全力优化全民投资创业的软环境,一批小企业迅速成长起来。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达到10660家,比上年新增1632家,其中县域规模企业发展到7198家,新增903家。

5、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促进县域优势产业向集约集群化发展

近年来,各地一方面将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统筹规划,集中资金,完善配套设施,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企业向关联产业链发展,提升了园区的聚集效应和产业的关联度。在积极主动地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过程中,针对重点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创新招商方式,策划系列项目,利用“会”、“鄂港粤洽谈会”、“湖北台湾周”、“华创会”等各种平台进行宣传推介,切实抓好项目引进,增强和完善产业链的配套能力。省政府安排了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省重点产业集群的骨干企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对县域产业聚集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52家省重点产业集群聚集规模以上企业1621家,同比新增285家,实现销售收入1485.3亿元、上交税金35.4亿元,分别增长34.8%和29.6%,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

6、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为保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金融危机,省委、省政府及时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出台了《关于加大投资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与中央措施对接,争取国家项目多投向湖北;安排1亿元产业集群专项资金,促进企业向园区聚集发展,向关联产业发展;从2008年8月起,先后安排20亿元财政间歇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帮助县域重点企业缓解了流动性不足的问题;积极化解土地供求不足的突出矛盾;省财政预拨县域省集中税收增量返还2.5亿元充实各地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资本金,加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这些措施都有效地缓解了县域经济瓶颈性制约因素。

三、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从总体上看,2008年是我省县域经济实现新发展的一年,也是新情况、新困难较集中的一年。县域经济规模不大、工业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开放不够、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改变,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不断加深和显现,又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在增多。一是全球金融危机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次传导,导致近期县域工业出现大幅波动,下行压力增大。二是在国际市场疲软、生产要素价格剧烈波动、环保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以及房地产低迷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下,冶金、纺织、汽配等传统行业整体形势转弱,塑材、包装材料等一些行业增长放缓。三是在高价库存原材料、不断走低的产品价格、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和流动资金被占压等多重压力,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一些原本资金状况较好的重点企业也出现不同程度资金紧张,更有少数企业资金链断裂,生产难以为继。

四、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是实现“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攻坚年,也是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措施集中实施和湖北抢抓机遇、提档进位的关键一年。省委、省政府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的首要任务,全省县域经济工作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央和我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机遇,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对内对外开放为先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和鼓励全民创业为突破口,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要抓手,坚持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强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培育特色产业,办好工业园区,壮大产业集群,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1、坚定信心,保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全省上下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清醒地认识到危机蕴藏着的机遇,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加大措施,宣传典型,激励先进,将危机转化为机遇,保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要抓住国家和我省应对金融危机、实施扩内需等政策措施的机遇,把解决当前困难与谋求长期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引资投资规模;利用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县域经济高效发展。

2、在落实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当前国家宏观调控促增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是调优结构上项目的大好时机。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重点推进产业招商,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争取金融资金支持,加强园区建设,提高园区产业集中度。加大财政投入,突出发展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特色鲜明、市场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使一批产业集群跨入百亿元行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围绕支柱产业、大型企业、大型项目,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配套网络,打造产业板块,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加快县域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3、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市场主体的发展

以“成长工程”为抓手,力争2009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600家以上,培育一批税收过1000万元的县域重点企业。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创业门槛,加强协调服务,加大扶持力度,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加快私营企业的发展。抓住产业转移的良好契机,打好“中部牌”、“特色牌”、“资源牌”,积极主动地承接沿海地区和周边大中城市资本和产业转移,引进“回归”一批企业。用好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好一批县域工业的“领头雁”。

4、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县域产业集约集聚化步伐

围绕我省加快实施“千亿元产业计划”,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加强规划引导,强化工作措施,在形成特色、培植龙头、打造平台、配套服务上下功夫,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特色板块经济,打造区域品牌,不断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要以延伸产业链与建设开发区、工业园区为主导,鼓励各地依托优势和特色产业,加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科学规划指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以推进产业向集约集群方向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形式,促进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努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领军企业。

5、围绕“两圈一带”战略部署,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根据省委、省政府推进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决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武汉城市圈的项目对接和产业融合,引导武汉市区传统制造业向圈内县(市)转移,异地办产业园;大力开展创建旅游名镇名村活动,开拓旅游市场,促进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依托湖北支柱产业优势和沿江地区的资源禀赋,以及“黄金水道”和区位优势,加大船舶、磷化工、钢产品延伸加工等产业密集带建设的支持力度,把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与长江经济带建设融为一体,整体推进。

6、加大和完善政策支持,营造县域经济良好发展环境

营造县域经济良好发展环境的关键就是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抓好服务重点,创新服务手段。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赋予各县(市、区)更大的自和决策权。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进一步理顺省、市、州和县的事权关系,推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重心进一步下移,全面实现省对县(市)项目、资金、计划、信息直达,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县域经济社会长期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省管县体制试点工作,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上一篇: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空间有多大 下一篇:论我国夫妻法定财产制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