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改版:变与不变

时间:2022-10-09 05:38:06

雅虎又改版了。

继今年6月份雅虎宣布对旗下拳头产品雅虎新闻主页进行改版之后,北京时间8月28日消息,据外媒报道,雅虎宣布新改版的雅虎首页中,体育、游戏、电视、音乐、天气、电影和Yahoo omg!这7个频道页将即日上线。新设计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根据人们过去登陆网站的使用行为,更具针对性和相关性地提供新闻内容。同时,它还进行页面优化,使内容展现在不同的平台(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上时呈现一致性,方便受众和广告主。

自1994年以来,雅虎就在不断通过改版换面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尤其是今年梅耶尔上任以来,正努力试图让雅虎成为“看起来”比较酷的公司。七个月前,雅虎推出了全新首页,主打简洁风格,并采用了基于“语义”的技术。全新的瀑布流设计,引入类似Facebook社交平台风格,更加注重用户的个性化定制。在雅虎新闻之前,雅虎改版的新产品是雅虎体育客户端。而5月份,雅虎对旗下的网络相册服务Flickr进行了大幅改版,并且提供了1TB的免费存储空间。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变与不变是个重要的问题,对于网站来说亦是如此。重大改版对于网站而言无疑于一次浴火重生,成功与否,多多少少让人担心。然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时代风云变幻,稍稍跟不上发展潮流就可能被后来者居上,优胜劣汰。对于网站来说,需要改变也必须改变。而决定变与不变之间的衡量标准则是用户需求。

如今,网站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而这些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同类网站,还面临着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甚至是人们的多元化生活,毕竟选择越多,花在网站上的时间就越少。如何满足用户需求,发挥自身的优势,尽可能地赢得用户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流量,这已经成为网站改版的原动力。

而对于雅虎来说,当前至关重要的则是如何适应变化,面对来自诸如谷歌等对手的强大竞争并挽留自己的用户。雅虎改版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更是历任雅虎CEO对网站在未来战略布局上的新思路。2008年,时任雅虎CEO的杨致远主张简化版互联网体验;2009年,时任雅虎CEO卡罗尔·巴茨表示将重塑雅虎的品牌形象,对雅虎首页添加个性化功能的改版;2012年,曾任Paypal总裁的斯科特·汤普森跳槽到雅虎担任CEO,宣布计划对首页进行改版,只是还未来得及改就已出局;2013年,梅耶尔走马上任,向我们展示了全新的雅虎首页。雅虎方面表示:“我们所做的每一次改进都是出于提升用户体验的考虑。”

雅虎新任命的主页和垂直产品高级副总裁迈克·科恩斯(Mike Kerns)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晚些时候将有更多雅虎旗下站点会作出同样的改变。相信这些改变不仅仅是与现有雅虎主页的风格相统一,更是对当下用户需求的进一步适应和满足,对用户体验的进一步提升和改进。(欣然 山东)

发出网络媒体最强音

网上的新闻铺天盖地,国际风云、社会百态以及逸闻趣事,都可以随时随地搜索到。由于众网友的推动,使得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老师张丽莉和最美司机吴斌等先进人物的事迹被大家所熟知,传递着十足的正能量。但是,网络上还有不少新闻的传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充斥着不少不良信息,这些信息的存在不仅破坏了当下的网络环境,而且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危害。提高网络新闻的传播能力,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势在必行。

由门户网站收集、采编的新闻应注重提高品质,自觉抵制低俗新闻的泛滥。但为了赚取点击率,有些网络运营商便降低新闻门槛,以恶俗和搞笑为目的,故意夸大和歪曲事实,引导受众的不正常趣味,造成恶劣的影响。网络并不是和现实世界完全隔离的,网络世界也在朝着越来越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那种认为在网络上就可以罔顾现实中的各种约束,从而逃避新闻伦理、法律制裁以及社会审判的想法是幼稚的。

各大网站的新闻专题应进一步贴近现实、提高影响力。新闻专题类似深度报道,是对某一重大事件、话题的集中报道,是新闻网站的重头戏,是彰显网络媒体力量、在受众中树立良好形象的关键。近来,不少网站纷纷投身公益,推出相关版块,成系列地推介和宣传社会中的真善美,让网络焦点回归普通人、回归理性、回归务实。

新闻是人们获取外界动态的一种报道形式,而网络是人们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手段,新闻离不开网络,网络也离不开新闻,需要不断磨合。网络虽然不是净土,容许众声喧哗,但是最强音永远属于理性的声音、正义的声音和积极向上的声音。能否发出这些声音,是决定网络媒体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国网络媒体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冉博 北京)

我们还须仰视“苹果”多久?

我们还须仰视“苹果”多久?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考问。它需要我们集体去孜孜以求寻找答案,逐步凝聚形成某种社会共识,以激发出国家“软实力”,最终找到属于我们的答案。

北京时间9月11日,苹果公司在美国加州总部召开会,推出iPhone5s与iPhone5c等产品。本次会还在北京、柏林和东京三地设置分会场,分别在当地再举行一场会。

自从2007年初,苹果公司原CEO史蒂夫·乔布斯“惊情一举”,把那部小巧精致的第一代iPhone推向世界,我们就开始习惯性地仰视“苹果”,这一晃不知不觉已经六年多了。这些年,每一次苹果公司召开新产品会,身在大洋彼岸的我们,总是怀着既欣赏又羡慕的心情去仰视。这一幕还将持续多久?我们还将仰视多久?

一部小小的苹果手机,不仅是凝聚了电子通讯领域的“高、精、尖”技术,更体现出一个国家的诸多“软实力”:完善而近乎严苛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备而运转高效的市场分工协作体系,充满吸引力的人才培养和收入分配机制,可持续的“高投入、高回报”的投资回报机制……所有这一切国家“软实力”所奠定的基石,共同推动“苹果”走上电子消费产品之巅。这种可望不可及的“软实力”,才是我们最大的软肋所在。

应当看到,尽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上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距离推动科技创新飞跃式发展的愿望,还有很大的差距。举目四望,人才培养与开发机制的不足,科技创新投入与回报的不匹配等等问题,都让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不够强硬,难以托起我们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梦想。因而,这些年我们只能在仰视“苹果”的同时,无比艰难地去追逐。

或许,也正是在仰视“苹果”之中,才让一些宏大的词汇变得更加具体、更加生动,比如“改革”、“开放”、“法治”、“竞争”、“创新”等等。我们每个人,每一个最为普通的人,一旦仔细端详掌中的“苹果”,低头去想一想其背后的国家“软实力”,一定能顿时领悟“改革”的迫切实上,假如没有这些关键词所代表的国家“软实力”为强力后盾,我们就注定只能永久地仰视“苹果”,永远也无法赶上和超越“苹果”。

我们还须仰视“苹果”多久?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考问。它需要我们集体去孜孜以求寻找答案,逐步凝聚形成某种社会共识,以期激发出全部的国家“软实力”,才能最终找到属于我们的答案。(宣华华 浙江)

上一篇:如何让新闻语言更体现新闻规律 下一篇:有里儿有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