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强求唯一正确结论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10-09 05:34:57

不强求唯一正确结论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位教师执教《桃花源记》时,有一个环节是总结课文中心思想。这位教师说,作者陶渊明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强烈不满,对农民的苦难生活深表同情,因而幻想能有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出现。

话音刚落,有位学生站了起来,不客气地说:“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主要是为了讽刺和鞭挞言而无信的小人。”观点与老师明显不同,老师会不会批评他呢?很多学生暗自为他担心。

面对学生的挑战和略显紧张的气氛,这位教师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是和气地让他说说理由。那位学生侃侃而谈:“那渔夫打鱼时,偶入桃花源。在那里,人家明明告诉他是为了躲避战乱才到此的,不愿出去;而且人家拿他那么当回事,东家请完西家请,又喝酒又吃肉,‘各复延至其家’,无非是为了封住他的嘴,叫他嘴上积德;临走,又再一次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也答应好好的。可他都干些什么?‘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然后又跑到衙门告密,领人来寻。如此食言而肥的小人,你说可恶不可恶!”这位学生刚说完,教室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此课的精彩之处是学生很有思想,教师很讲民主。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不能强求得出“唯一正确”结论。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把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作为课堂教学宗旨。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观

教师“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师使命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落后陈旧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观。改变过去传统的“存储式”教育,即“教师的任务是把课本知识装到学生脑子里,学生要做的便是不停的记录和反复机械的记忆教师叙述的内容,学生被当作容器一般,准备着被教师装满。”(保罗·弗莱雷语)这样的教师往往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这种教法泯灭了学生对人文、社会和生活的独立思考能力。像那位教师讲《桃花源记》的中心思想,就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就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把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创新思考作为教育目的,要充分理解“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材施教”等先进教育观念,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不强求答案统一标准。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大胆表达,发展个性,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之所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渴望期,他们渴望展示才华,渴望被人认同和接受,渴望得到赞扬与鼓励,渴望得到引领和帮助。课堂是学生的生活场所,在课堂上,学生应该自由发表意见、勇于提出质疑,可以展示才华、显现特长,可以张扬个性、表达新见。但是,在教学实际中,很多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表现自我,不愿意展示内心所思所想。究其原因,一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怕出风头遭人讥刺;二是激烈竞争造成封闭和保守心理;三是有些教师从内心上不接受这样的学生。像上面所提这位同学的发言,他的观点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在心理上必将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他对其他问题的思考,对培养创新意识必将产生促进作用,同时也会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

三、创新教育必须构建新型评价方式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评价,关键是“两个促进”:一是促进学生发展,一是促进教师成长。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对人的关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强调指出,评价是为了“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方式和手段,要起到催做好智育、提升品质、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鼓励独创性

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参与建构的,任何一个文本,都由于阐释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义。课文也是文本,有历史视界,由于师生这一特殊读者群的参与,获得了现时视界。这种“视界融合”的结果,是文本新意的产生,也是新意永不枯竭的源泉。从传播学的观点来看,教师与学生都只是意义建构者之一,对课文都只有“一票”的权利,因此,老师与学生是参与学习活动的平等建构者。一般而言,答案不应该是唯一的。鼓励学生的独创,尊重学生的体验,是培养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发展异质的好方法。主席曾经说过,凡是答案都对的而没有创造性的,则给六十分;凡有创见的,即使没有都答对,也可以打一百二十分。

2.培养成就感

成就感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能把这种积极性转化为持久学习能力。因此,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成就感的作用。成就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对学生来说,在已有水平上的任何进步都可以定义为成就。对学生来说,一次充满亮点的课堂对话,就是一次增强成就感的宝贵经历。

3.重过程表述

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语言表述的过程,不要只注重结果。因为注重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学生的表述过程,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层次性、逻辑性。教学评价应该从重视结果转向重视过程、重视方法。像上面所提的那位同学,他不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写《桃花源记》主要是为了讽刺和鞭挞言而无信的小人”,还能够结合课文找出了非常有力的论据,有理有据,非常难能可贵。其实,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和积极意义,正在于此。

结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教育界的常新话题。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其实,创造并没有完全固定的模式,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学生的提问能力,要远远胜过回答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不但要了解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发现欲望,还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探索成功、创新发现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对创新有信心、有激情,并在教师及时指导和充分肯定下,实现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切实提高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泗洪瑶沟中学(223900)

上一篇:的年夜饭 下一篇:浅谈青年学生的法制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