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终将落定

时间:2022-10-09 05:24:12

并非所有人都享受追随凶犯虐杀的,“到底谁是凶手”才是这些人的兴趣所在。其实这无关正义,而是妄图与凶犯展开较量的心理作祟。他们喜欢在细节与细节的勾搭连环中,揪出影影绰绰的罪犯,最终给这场荒谬画上句点。 《来自地狱》(2011)

1888年的伦敦雨夜,马蹄声混杂着轻微的脚步,昏暗的路灯摇曳着模糊的人影,只有站街女郎还在路上徘徊。在那一年的雨夜,六个死于非命,她们被开膛破肚,死状惨不忍睹。更让她们死不瞑目的,是警察始终没有找到真凶,却收到了名为“开膛手杰克”的数封信件,里面充斥着病态的狂喜与对警察的挑衅,信件最后落款,“来自地狱”。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开膛手杰克案件”,也是世界上最为知名的一件悬案,从案发到现在,足足已过去100多年,却依旧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可见法律有时效,人的好奇则永无期限。关于“开膛手杰克”案件的文学与影视作品,可谓数不胜数,而2001年由艾尔伯特・休斯和艾伦・休斯两兄弟拍摄的《来自地狱》,可能是其中较为出名的一部。原因很简单,男主角是约翰尼・德普。

本片在情节上基本按照真实案件的发展进行叙述,但与现实中不同的是,以作案手法来看,第四、五起谋杀只是割喉而亡,并未取出内脏,因而一般被认为并非“开膛手杰克”所为。在电影中,导演则把这两起案件归为“遭人发现而未能尽兴”,也算在了“杰克”的头上。第二点不同,在于叙事角度,影片以德普扮演的警探为主要人物切入故事,在现实中,这么一个警探是不存在的。此外,就是加入了警探与最后一个受害者玛丽之间的爱情,算是一个不错的创意,为阴暗的凶杀案增添了些许暖意。第三点,则是电影中加入了“葡萄”这一细节,串联起六个案件,而在现实中,这也是没有的。最后,当然是凶手的真面目,电影直接给出了答案,一个精神错乱的老外科医生,如此结案,未免草率。在现实中,案件的凶手通过DNA比对,被认为是波兰裔理发师亚伦・柯斯米斯基,了包括《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在内的各种猜测。然而,DNA对比是否准确的怀疑又此起彼伏。于是乎,那一段雾都雨夜的血光之谜,或许仍将弥漫开去。 《十二宫》(2007)

作为与“开膛手杰克”案件知名度不相上下的“黄道十二宫”凶杀案,其手段残忍度无法与前者相比,“十二宫”的作案手段虽然多样,有刀杀、有枪杀,但基本上并没有对受害者实施身体摧残或肢解。然而,在杀人数量、犯案地点和作案难度方面,“十二宫”要更高一筹。

此外,两起案件还有一个重要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嫌疑人都以信件的方式,直接与警方交锋,这也让警方迟迟未能破案显得脸上无光,也增添了案件的传奇色彩。而在信件内容方面,“十二宫”不愧为后起之秀,以密码代替了直白的话语,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大卫・芬奇拍摄的这部《十二宫》,可谓别出心裁地以一种“反犯罪片”的手段,展现出“反高潮”的叙事特点。在与真实案件的衔接上,芬奇基本上将“十二宫”的几次罪行全都以非常“平淡”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杀人如饭后散步,突然发生,又波澜不惊。而在人物方面,记者、密码破译者和警探这三人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但绝对不是“十二宫”案件的主角,可芬奇却反其道行之,让他们成为推动案件和影片情节的主动力,以侧面描写使案件抽丝剥茧。

至于最关键的凶手方面,芬奇给出了模棱两可的判断,他将所有怀疑指向亚瑟・李・阿伦,但又没有给出决定性的证据,让案件的悬案本性在影片中得以延续。不过,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DNA技术在犯罪侦查领域得到了全方位的运用,一名名叫杰克・塔兰斯的男子的DNA与受害者身上找到的正相匹配,而塔兰斯已在2006年去世。不过多年之后,该DNA检测据称又被,虽然警方仍旧坚称案件已然水落石出,但“十二宫”的真相或许还要继续埋藏。 《刺杀肯尼迪》(1991)

在美国短暂的历史上,发生过数次总统遇刺事件,最著名的是林肯在剧院被人在背后开枪射杀,没能成功的是里根被从人群中冲出的“朱迪・福斯特粉丝”开枪击中。但这两件刺杀都能够显而易见地辨认出凶手,警方侦破起来可谓不费吹灰之力,只能哀叹安保之薄弱。然而,肯尼迪遇刺案却始终是美国人民胸中的一块心病,遮遮掩掩,疑点繁多,让本案在发生之后多年依旧悬而未决。而奥利弗・斯通拍摄的《刺杀肯尼迪》,可以说是悬案题材电影中,少数的几部电影比现实更清晰的作品,为我们事无巨细地重演了案件的全过程,并梳理了所有疑点,将我们引向怀疑的彼岸。

其实,美国政府关于肯尼迪遇刺案的《沃伦报告》,凡明眼人都能察觉出问题。首先,凶手奥斯瓦尔德是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连发三枪;其次,按照官方说法,最后一颗子弹造成七处伤口,被人们称为“魔术子弹”,权威机构证明这种情况存在理论可能性,但我们都知道,理论可能与现实发生之间,存在着未必能逾越的鸿沟;再者,在案发现场,围观群众众多,他们听到的枪声来源与奥斯瓦尔德的开枪位置并不一致,这也就导出了片中检察官的结论:至少有三组,开出至少6枪,才最终将肯尼迪杀死。

斯通将案件的侦查与法庭上的推理步步为营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与现实互为映照,换句话说,这简直是比真实更为真实的推演。如此完美无瑕,几乎没有遗漏,所以影片上映后引起轩然大波,迫使美国政府重新调查肯尼迪遇刺一案。不过,真正的结果仍旧没有向公众宣布,但至少美国人已经知道,真相并非如此。 《初恋》(2006)

在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三亿日元抢劫案,与《杀人回忆》中表现的奸杀案之所以始终没有被彻底侦破,在某种程度上,都属于警方自己“作”出来的。好比,在《杀人回忆》里,在乡野田间的案发现场根本就无人保护,任由当地人踩踏破坏,导致证据无法搜集。同样,三亿日元案件中,第一案发现场的嫌疑人遗留下的摩托车以及第二现场的白色卡罗拉上,存有包括鸭舌帽、饼干盒在内的许多件证物,这让办案警察瞬间觉得侦破此案不过是一个礼拜或一个月的问题,于是乎,鸭舌帽被警察“玩烂”,导致指纹无法正确提取,错过了案件侦破的第一良机。

虽然警察在办案上存在着诸多失误,但不能否认的一点是,在将近50年前的1968年,能如此精心筹划的抢劫案件实属少数,也成了本案悬而未决的关键。换言之,嫌疑犯的手法是高明的,因此本案也经常成为影视作品描绘的对象。而2006年的《初恋》对这起案件,进行了一次最为“浪漫”的改编。影片引入了宫崎葵扮演的少女美玲,因为爱上了沉默的少年,答应协助他抢劫三亿日元。因此,美玲成为了案件的关键,她假扮警察,劫停运钞车,对抢劫案的成功可谓功不可没。但与现实比照后,稍显滑稽的是,真实的嫌犯是个男人。影片对此给出的解释是,美玲蒙面了!但蒙面无法改变声音,除非运钞车的押送员个个都是聋子加。不过,以三亿日元被如此轻松骗走的结果来看,这些押送员的智商也的确挺捉急的。

不论如何,《初恋》是一部以少女心为主的电影,三亿日元只不过是被借来当噱头的幌子。而现实中的三亿日元抢劫案仍旧是日本警界的一大耻辱,至今仍被人们当作笑柄。至于凶手是谁,似乎人们也并不是很关心,反倒对其所作所为,感到佩服。

黑色大丽花案件的走红缘于三点原因,其一是受害者年仅22岁的伊丽莎白・安・肖特的尸体可谓支离破碎;其二,则是受害者与好莱坞娱乐圈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一心想要成为女星的伊丽莎白,平时白天在日落大道上徘徊勾搭,晚上则与那些所谓的“关系人士”混在一起,完成“陪睡”的义务。警探在侦查案件的过程中,也挖出了好莱坞内部许多荒淫无度的行径,正如斯科特在影片《黑色大丽花》中表现的那部“百合片”。其三,则依旧是嫌疑人寄给警方的信件,并在落款处署名“黑色大丽花复仇者”。从此,伊丽莎白就被人们称为“黑色大丽花”。

这三点也构成了“黑色大丽花案件”难以侦破的因素,牵涉的背景过于复杂,而受害者本身可以说也有一种类似“自寻死路”的感觉。另外,尸体被残害严重,留下可用的证据少之又少,加之彼时也没有DNA技术存在,因而给破案增添了许多难度。这些特质都在《黑色大丽花》中有所表现,但帕尔玛的这部犯罪片并非成功之作,两位侦探间的那点破事铺陈得过于冗长,加之上厕所从来不关门的“寡姐”和“第一次表现得像个女人”的希拉里・斯旺克在片中的作用,甚至都说不上花瓶,也让整部电影有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并没有将“黑色大丽花”案件的悬案属性尽皆展现。至于最后的凶手,影片草率地归于一个变态儿子和一个变态老妈的合谋,缺乏说服力。而在现实中,本已沉寂的“黑色大丽花”因为同一案发地点的“蓝可儿案件”又重新浮出水面,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普通人眼里,澳大利亚应该是背包客的圣地,广袤的土地上充斥着冒险的因子,等待着背包客们去发现一个又一个有趣而壮丽的景点。但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段时间,澳大利亚的荒野可是所有背包客的梦魇,正如影片《狼溪》在片头所说的那样,“澳大利亚每年有将近30000人失踪,其中80%可以被找到,剩下的,就再也找不到了。”这可不是什么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被称为“澳大利亚背包客失踪案”。

这一案件之所以会一度成为悬案,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其作案的地理环境,大范围的荒野让警方的侦查提升了太高的难度,也给受害者的逃亡制造了阻碍。正如《狼溪》一片中,两个女孩好不容易逃出凶手的住所,按照一般案件而言,立即来到人口密集地区,找到警署报案,一切就可解决。然而,在本案中,这仅仅是个开始,面对空无一人的荒野,根本无路可逃,就好像是做着垂死挣扎,等待凶手步步逼近,又无可奈何,反而更加绝望。

不过,本案的犯罪手法较为平常,凶手本人也没有任何高明的手段,所以,一次失误,放“羊”归山,就很可能给他招来杀身之祸。果然,90年代中期,几名目击证人的出现,将伊凡・米特拉带到了公众的面前。米特拉与其家人合伙,专门挑背包客下手,几年间,杀死30余人。尽管他依旧在法庭上特别嘴硬,但受害者遗物的发现以及DNA的比对结果,都让他在监狱里享受着18个终身监禁的刑罚。而在《狼溪》里,凶手显然更为幸运,侥幸逃生的男孩无法提供关键线索,使凶手仍逍遥法外。这是可能的,谁又知道有多少米特拉仍潜伏在荒野,嘲笑着“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蠢话。

上一篇:真相未明悬案改编电影 下一篇:浅析慈善救助模式下如何加强中职生的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