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格家的萌娃大战

时间:2022-10-09 05:17:53

哥哥和妹妹的冲突

火爆荧屏的《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中,哥哥Joe,5岁,腼腆、礼貌、倔强;妹妹Grace,3岁,开朗、率真、强势。在节目中,小兄妹俩大多时候都能够相亲相爱,和平相处。但是,当离开爸爸之后,两个人的矛盾就开始出现了。

孩子们当期要完成的任务是离开爸爸到集市上买东西。很快,Joe和Grace就把钱花光了。此时,两人路过一个玩具摊,哥哥看见妹妹对一个玩具娃娃情有独钟,便非常礼貌地请求老板送给妹妹。老板被哥哥的诚恳打动,立马答应。其实,哥哥也看上了一把“电锯”玩具,老板见他依依不舍,说道:“你让妹妹说声谢谢,我也送给你,好不好?”

按理说,哥哥为妹妹要到了喜欢的玩具,妹妹替哥哥说声谢谢,换回他喜欢的玩具似乎是情理之中的。可是,就在哥哥满怀期待时,妹妹拒绝了,无论工作人员如何劝说,她就是不肯,还坚持说:“如果我说谢谢,那个玩具就是我的,不给哥哥!”哥哥憋得小脸通红,委屈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之后,在多多的撮合下,妹妹接过老板送的玩具递给哥哥,但哥哥并没有领情。这下,妹妹发飙了,很生气地几度质问:“Joe,你要不要?”最后,把玩具朝哥哥身上拍,正好拍在哥哥的脸上,恼羞成怒的哥哥一把将妹妹推倒在地。多多责怪他:“你怎么忍心推妹妹!”然后,哄着妹妹往回走。当大家离开后,哥哥终于“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泪飞如注,那个委屈啊!

妹妹用玩具拍哥哥,并非她不爱哥哥。事实上,她很爱哥哥,看不见哥哥就急着找,哥哥不向她道歉,她就蹲在地上大哭。只是,对妹妹来讲,打出生那天起,就早已有哥哥的存在,她用不着适应接受,她会很现实地、不失时机地挑战哥哥。为此,她要让哥哥及其他人叫她“姐姐”。在这样一个强有力的挑战者面前,可想而知,哥哥的日子多难过,再加上“你是哥哥,让着妹妹”“你是哥哥,怎么可以这样”的要求,哥哥得有多压抑呀,怪不得哥哥借题发挥哭成那样。男孩的心理发育较女孩慢,女孩的语言能力又比男孩发展得好,如此这般,大两岁的哥哥在妹妹面前,除了力气大些,是完全没有优势的。

老大的委屈

妹妹Grace的强势让哥哥Joe不断地压抑自己,最终一发不可收,以暴力方式发泄自己的委屈和愤怒。

其实,哥哥Joe的委屈和恐惧是典型的老大心理。无论爸爸妈妈是否做好了准备,老大的到来都给小家庭乃至家族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新鲜感和喜悦感。而且老大是爸爸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是第一个到爸爸妈妈身边的宝贝,他渴望自己能够得到充分的宠爱、认可和照顾。因为他归属于这里,他期待自己是最重要的孩子,更期待爸爸妈妈永远不会抛弃自己。

对老大来说,妈妈生了小弟弟小妹妹是一个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给他(她)带来危机感。在没有弟弟妹妹的日子里,爸爸妈妈只有他(她)一个,没有人跟自己抢爸爸妈妈,抢玩具,抢好吃的,总之,这个山头是老大的。如果有一天,爸爸妈妈告诉他(她),要有小弟弟妹妹了, 他(她)会感到焦虑、愤怒、悲伤,弟弟妹妹使得他不能继续独占山头,是强有力的竞争者,自己看起来不再像过去那么重要。

随着弟弟妹妹来到这个家里,似乎所有人都获得了新的东西,只有老大心里明显感觉到,爸爸妈妈把关注和宠爱转向了弟弟妹妹。“你是哥哥(姐姐),你要让着弟弟妹妹”,在爸爸妈妈不断的要求中,老大品味着丧失宠爱、丧失特权、丧失被关注的失落、痛苦和恐惧。

面对哥哥的恐惧和妹妹的理所当然,父母在育儿时也需要更努力。我们看看爸爸曹格是怎么处理这两个孩子的冲突的。事情发生后,导演把兄妹俩的冲突告诉了曹格。于是,睡觉前,曹格带着哥哥和妹妹做了一个游戏。他让两个孩子手拉手,拉住,然后他松开,对两个孩子说:“爸爸会有不在的时候,那时,你们要互相帮助。有人欺负哥哥,妹妹要帮哥哥;有人欺负妹妹,哥哥要帮助妹妹。”两个孩子手拉手,感觉很温暖,相互也很友好,安心地睡觉了。

曹格带孩子做的游戏,实际上是在完成一次有效的亲子沟通,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体验亲情,感受有哥哥(妹妹)在的安全感,目的是引导孩子们团结友爱,值得借鉴。但是,哥哥妹妹情绪爆发反映出的问题,不是一个游戏就可以全部解决的。比如哥哥委屈情绪背后是什么?在妹妹不愿意帮他要到玩具时,他想到了什么?哥哥需要怎样的鼓励和肯定?哥哥可以向妹妹学习什么?妹妹为什么要让人喊她姐姐?妹妹的强势是从谁那里得到鼓励学来的?妹妹为什么不愿意帮助哥哥要到玩具?妹妹需要向哥哥学习什么等等。当认真回答清楚每个问题,亲子沟通才刚刚开始上道。

而且,在镜头中,曹格最常说的就是“哥哥要让着妹妹”,其实,并没有真正了解老大的委屈,所以,曹格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和曹格一样的二胎困惑

和曹格一样,很少有爸爸妈妈注意到老大的痛苦,没有意识到生二胎对老大是件需要认真处理的危机事件,问题自然接踵而来。

记得一次在南方讲课,一个妈妈痛心地告诉我,她的大女儿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她很担心也很生气。其实,大女儿出现这样的问题,一定是有她合理原因的,如果我们不理解原因就指责她不懂事、自私,只能把事情搞得更糟糕。其实,大女儿的变化发生在妹妹出生之后。她看到大家围着妹妹,夸她漂亮、乖巧,感觉是对自己的否定和打击,心理危机感令她恐惧不安。她没有足够的、更好的经验应对这个危机,也不知道如何保持自己的优越感。但是,当她发现,自己不好好吃饭会使妈妈担心、爸爸着急时,她就开始不好好吃饭,或者索性不吃,以后吃了就吐。我发现,妹妹的出现让大女儿的优越感被打破,而优越感是人人都在追寻的,可怜的孩子用自己的健康以至于生命企图保持那份优越感,让人生怜。

我曾在北京一所小学带三年级学生上心理课,有个男孩告诉我:“每次考试前,我复习得很好,觉得都会了,可拿到考卷答题,就全忘了。”我好奇地问他:“那时,你的脑子里会想到什么呢?”他低着头说:“我想我真笨,爸爸会不要我了,爸爸喜欢弟弟了。”又是一个老大的焦虑,这个男孩缺乏安全感,他以为爸爸有弟弟,随时可能会抛弃他,他好担心啊!还有一个女孩,有了弟弟后,对爸爸妈妈很不满,但她一直努力克制,因为怕爸爸妈妈不喜欢她。随着年龄增长,青春期内心的冲突加剧,她高度焦虑,患上了强迫症,无法去学校正常学习。

相信每个爸爸妈妈都爱自己所有的孩子,那么,我们就要努力学习意识到老大面临的困难,意识到生二胎也需要家庭心理建设,接纳孩子们的不同,关照他们的心理需求,引导他们相互友爱。即使有竞争,也是正能量下的相互促进。

上一篇:“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拍出了《舌尖上的济南... 下一篇:谁是婚外情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