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研究

时间:2022-10-09 04:56:20

我国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研究

摘 要 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旅游产品。本文分析了发展滨 海休闲度假旅游存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针对产品深度开发的瓶颈问题提出若干建设性 意见。

关键词 滨海旅游;水体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

收稿日期:2006-01-15

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上海市908专项“新型潜在滨海旅游区评价与选划”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梁保尔(1953-),男,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 ,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文化。

A Study on Coastal Leisure and Holiday-Making Tourism in China

LIANG Baoer

(Shanghai Institute of Tourism,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Ch ina)

Abstract: Coastal Leisure and Holiday-Making Tourism is the prioritized tourismproduct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plan-period.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adv antages and the negative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Leisure and Holid ay-Making Tourism, then 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comments in view of the bo ttleneck of in-depth product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astal tourism;water tourism;Leisure and Holiday-Making;tourism p roduct development

一、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概念

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指以依托滨海游憩系统开展的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旅游活动。一般认为, 滨海游憩系统由目的地游憩场地和游憩设施系统、客源市场系统、支持系统、出行系统所构 成(吴必虎2000)。

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又是一种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具有形式丰富多样、集知 识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的鲜明特色,20世纪5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休闲度假旅游的主 导产品。

联合国《21世纪议程》指出:“沿海国家应当探索、扩大倚靠海洋资源开发休闲和旅游活动 的潜力。”我国有1.8万公里海岸线以及秀美风光与名胜资源,近年来,滨海休闲度假旅游 发展因其所具有的特殊活力和升值潜力而备受关注。

二、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

1.中国成为世界旅游大国

在“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方针指引下,全国24个省市区把旅游业定 位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重要产业,旅游产业规模、接待能力和发展实力全面提升。2003 年底,全国旅游企事业单位有30.44万个,旅游从业总人数达3893万。

2004年统计表明,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和创汇分别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七位;国内旅游人数 达11亿人次;并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市场。2005年统计,我国全年入境过夜旅游人数4680万 人次,与上年(4176万人次)同比增长12%,比“九五”末期增长50%;国内旅游人数达12.1 2亿人次,与上年(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比“九五”末期增长63%;出境旅游者3100万 人次,与上年(2885万人次)同比增长7.5%,比“九五”末期增长196%;国内旅游收入5286 亿人民币,国际旅游收入292亿美元(上年257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2%和13%,比“九 五”末期分别增长66%和80%;全年旅游总收入7650亿人民币,与上年同比增长12%,比“九 五”末期增长69%(邵琪伟2006)。

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最近的报告预测,中国将在10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和旅 行经济强国(李悦中2006)。据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 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

2.旅游服务消费需求趋旺

步入小康社会后,旅游进入大众化消费新阶段,2004年城乡居民平均出游率达84.8%,全国 旅游业总收入达6840亿元人民币。旅游业总收入在服务性产业总收入中的比重增长显著。旅 游不再是“待字闺中”或仅存于豪门的奢侈,而是成为当今生活之必需。

与此同时,伴随城市化进程,度假旅游在城市中产阶级家庭开始流行,所谓“穷人旅游、富 人度假”(徐 2005)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摆脱现代“城市病”的困扰,都市人已经学会 了用休闲来修复疲惫的身心。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可以调节情绪(如啜饮咖啡、观赏海滩夕照 、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松弛)、缓释压力(如极限运动产生情绪渲泄的)、亲和自然(远 离城市喧嚣、享受阖家团聚的天伦之乐),因此迅速成为都市的时尚。

3.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

“十一五”期间,国家旅游局将“引导旅游城市提升特色化、人性化和国际化水平”,重点 推动“热带、亚热带海滨度假地建设”和“海滨、高尔夫、滑雪、温泉等产品的开发和服务 设施建设”,引导形成“分时度假、游艇俱乐部等新的旅游业态”(邵琪伟2005);“积极 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引导新业态;大力发展度假休闲产品”(邵琪伟2006)。在可 以预见的五年里,在相关政策引领下,中国旅游业将步入黄金发展期,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 滨海旅游会成为市场追捧的新宠。

4.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前景看好

世界著名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如美国佛罗里达海岸(奥兰多、棕榈滩、迈阿密)、加 勒比海岛屿(巴哈马)、南太平洋岛屿(夏威夷群岛、斐济群岛、巴厘群岛)、澳大利亚东 海岸(大堡礁、布里斯班黄金海岸)、巴黎人造海岸沙滩、阿联酋迪拜自由港等发展势头不 减;如西班牙巴伦西亚地区北部海岸线以“3S”著称,有黄金海岸(Casta Dorada)和布拉 巴海岸(Costa Brava),到巴塞罗那的游客,可以尽情享受到比利牛斯山垂钓鳟鱼、远足 滑雪的乐趣,每年游客接待量居世界第二位。随着世界文明的进程,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在全 世界范围越来越受到特别的青睐。

中国也融入了这一世界热潮,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前景同样看好。我国滨海旅游资源基本 格局大致形成S形态势,由北向南形成4大旅游带、10大旅游区。传统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如 大连、青岛虽季节性强,但依托城市建设,做了延伸产品如极地海洋动物世界、崂山观光等 来弥补气候的“软肋”;北戴河因远离秦皇岛,淡季只能闭门谢客,品位提升略有困难。北 海银滩景色壮美,滨海餐饮情调浓郁,只是人气欠佳,局限较大。唯海南岛独得中低纬度的 地利天时,尤其是三亚不可替代的“椰风海韵”资源,因而成为中国最有竞争力、最具开发 潜力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除此之外,一些滨海城市也开始了“无中生游”的开发进 程,如上海“碧海金沙”2003年规划立项,首期沿杭州湾北岸筑4千米围堤,引水铺沙,拟 建海上运动游乐和休闲度假景区;目前游艇项目已获准引进启动。杭州湾北岸“临港新城” 因洋山深水港落成,规划中的人工水体“滴水湖”旅游项目步入快车道。与上海隔海相望的 浙江岱山岛近年动作频仍,有意呼应上海滨海旅游的进程。

三、滨海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1.休闲理念缺失

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幸福论》提及三种形态的享乐(叔本华1999),除饮食、休憩、 睡眠等生存享乐之外,如散步、舞蹈、骑马、运动、竞技等体能消耗享乐,如思考、鉴赏、 读书、静观等感受性享乐,都可归属于现代休闲范畴。一般而言,西方人倾向于从动态韵律 获得愉悦,如狩猎、角斗(如斗牛)、竞技(如奥林匹克)、极限运动(如蹦极)等;中国 人更陶醉于“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相看两不厌”( 李白)、“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等静态结构。但是事实上,现代休闲发展已经跨越了这 种文化理念壁垒,悠闲地在巴塞罗那街头酒吧等待夕阳褪尽的、挈妇将雏仰卧马洛卡海滩栈 道与海鸥共嬉的,恰恰是传统上认为以体能消耗为乐事的西方人。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中 国人在自以为精明地盘算“走马观花”的价值时,西方人则已在极其简约地体验着生活本身 的意义。中国休闲理论贫乏的结果是,商人的功利主义牵制或误导了休闲活动体现人本位理 念的发展进程。

2.产品低级媚俗

一些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民俗表演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淳朴的民风,像抛绣球、洞房 花烛、走婚之类的表演常常伴随有俗不可耐的结局。在滨海大道上被喋喋不休地推销的人力 车夫跟踪行程,摩托艇驾驶员暧昧地招徕说“岛上有……”时,令人沮丧或扫兴。景观解说 时比附过度,都又言之凿凿地冠以“据说……”,使人顿生被戏弄的感觉。景观点拍照时灯 光被商家操纵,伤游人自尊。自然景观(如溶洞内)不伦不类地供奉神灵更是煞风景……。 诸如此类屡见不鲜,与现代人休闲所追求的雅致情愫背道而驰。

3.经营管理粗疏

我国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大多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给经营带来难度。一是投入不足, 旺季超载运行,淡季疏于维护;二是从业人员聚散过频,质量控制缺乏保障;三是经营分散 ,产品品味低俗。如北戴河度假走的是低端路线,在北京市场反映平淡,在上海的号召力更 弱。如广西龙胜温泉的人本位设计有先天缺陷,文化品味实在不敢恭维,与厦门日月谷温泉 相去甚远。桂林“第一峰”解说员所谓“龙脉”的伏笔是一种故弄玄虚,诱购深浅莫测的玉 饰才是醉翁之意。青岛关景区名声在外,但缺乏对游客的人文关怀,常因要员造访而封 路,官商作风依旧。

4.旅游开发急功近利

无序开发和占据资源是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比较棘手的顽症。如浊水、铁板沙、气候条 件差是滨海旅游地开发经营难以逾越的障碍,但一些开发商就是热心圈地,以滨海旅游为幌 子,行房产牟利之实,从而给后续经营留下难题。青岛栈桥、厦门鼓浪屿人流如织,期待能 在烟雨中与“丁香一样结着怨愁的姑娘”(戴望舒)擦肩而过成为奢望,因为经营商根本就 漠视景区容量限度。开发过渡、经营无序,最终还会埋下生态灾难的祸根。

5.周边及发达国家的挑战

世界上中低纬度的滨海城市多为著名旅游胜地,如西班牙4大旅游区(如地中海最大的城市 巴塞罗那、地中海最发达的度假中心马洛卡岛等),向世界出售地中海的温润空气、明媚阳 光和碧海金沙。意大利500个旅游中心、6000个海滨浴场和不胜枚举的遗产,令世界旅游者 趋之若鹜。中国周边低纬度的巴厘、塞班、芭堤亚等滨海休闲度假目的地对一部分口袋殷实 的中国人来说最是难敌诱惑。世界顶级超豪华邮轮(如蓝宝石公主号等)频仍光顾上海港之 外(2003年36条外国邮轮,2004年达50条之多),“世界500强”瑞士KUONI旗下的“公主号 ”邮轮又拟于年内来沪做秀,目标锁定中国“中产阶级”。我国滨海休闲旅游受“内忧外患 ”的挟持,无疑将面临重新“洗牌”的选择。

四、发展滨海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开发和经营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时应注意下列一些带有普遍性 的问题:

1.产品的多样化

充分考虑旅游产品的功能分类,休闲、观光、度假、商务兼顾,普及型大众产品和升华型精 致产品共存,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旅游者对产品多样性的需求,避免一哄而上带来的产品雷 同化和过渡竞争的弊端。

2.资源的原真性

广西龙胜梯田体现人造生态系统的精美绝伦;福建客家土楼老妪旁若无人地纳着鞋底,体现 出流水般的生活气息;婺源的廊桥、水道、舂米石臼、青石板路,没有半点矫情。滨海休闲 度假旅游目的地不妨取它山之石攻玉,产品设计突出原汁原味的本真风貌。

3.环境的亲和力

在巴塞罗那,游人在原木铺设的栈道上仰卧,伴着不时掠过海面的海鸥,没有任何人为的遮 拦,听不到市井的喧嚣,那份坐拥自然的闲适,成为地中海最浓墨重彩的画卷。乡间客栈纯 然用石块垒砌,行人牵着爱犬溜达,旧货市场充满岁月的沧桑,每个街角都在无声述说,每 一瞥都有亲切抚摸――人和自然脉脉含情,形成了充分的默契。

4.参与的趣味性

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开发的特色产品应为人所乐道,如塞班岛的空降体验和潜艇观光, 芭堤亚的升空、潜水和珊瑚礁,大连的极地海洋动物世界,岱山的沙滩车,多使人获得童真 般的愉悦。策划和营销要隐含松弛概念,搭卖消费只会破坏整个行程的愉悦。

5.融入的便捷性

马洛卡岛帕尔马街头步道上有观光自行车专道,厦门岛能骑车沿岸盘行,北戴河山路栈道可 边骑车边听拍案涛声,人很容易融入自然,体现了抹不开的人文关怀。

6.策划的精致化

张艺谋执导的实景歌舞《印象刘三姐》(阳朔)以美轮美奂的社会风俗画撼人心灵,构思精 巧,场面恢宏,色彩斑斓,荡气回肠,升华精神世界,一时传为美谈。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 的地可因地制宜策划一些值得回味的经典力作,避免鸡零狗碎的杂凑和叫卖。

7.风险的预见性

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有其脆弱性,开发与经营应考虑应对各类危机(自然灾难、社会突 发事件、市场风险等)的预案,提高对突发事件的抗击打能力和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可 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

2.叔本华.叔本华伦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7.

3.李萍译.异域风情丛书――西班牙(第二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4.李凤平译.异域风情丛书――美国(第二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5.中国旅游规划设计院.上海奉贤海湾旅游区碧海金沙总体策划及方案设计[R].内部资 料.

6.邵琪伟.在全国旅游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旅游报,2005-8-29.

7.邵琪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开创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新局面而奋斗[N].中国旅游报, 2006-1-13.

8.李悦中.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的新趋势[A].上海亚太旅游会展教育培训国际研讨会演讲 文集[C].上海:师范大学,2006.

8.海上驶来五星级酒店[N].文汇报,2005-4-6.

9.今年50条邮轮要进上海港[N].文汇报,2005-4-6.

10.徐 .海南旅游管理干部研讨班讲义[Z].上海:2005.

11.戴望舒.雨巷[Z].戴望舒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12.胡建伟.国际滨海度假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6(3).

13.曲凌燕.世界滨海海岛地区旅游开发经验借鉴[J].世界地理研究,2005(3).

14.黄秀琳.福建滨海旅游发展中的文化问题[J].福建地理,2005(3).

15.任学慧.滨海城市旅游安全预警与事故应急救援系统设计[J].地理科学进展,2005( 4).

16.张润秋.滨海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研究[J].海岸工程,2002(4).

17.徐淳.努力建设现代化生态型国际型滨海旅游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0(2).

上一篇:旅游企业授权管理措施与员工心理受权关系实证... 下一篇:麦西热甫:集体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