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体验生活

时间:2022-10-09 04:37:14

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体验生活

一、研究背景

邱学青在《学前儿童游戏》指出:“儿童早期就是游戏的时期,童年的游戏不仅带给儿童快乐,而且是帮助儿童按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学习和发展的有价值的活动。”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所表现的内容都是自己对生活的内在体现。而现在的超市包含丰富的游戏内容:购物、饮食、娱乐等,本文以 “超市”游戏为例,选取若干案例,简要地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二、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游戏中的冲突

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矛盾与冲突总是难免的,究其原因,是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种需求又包括物质上的与精神上的,主要有:

案例1.1冲突之角色多样化――“两个服务员”

大宝和琪琪两人都紧紧地拉扯着“服务员”的牌子,互不相让。我说:“刚才老板打电话来告诉老师,说你们两个她都喜欢,所以想让你们用自己的办法来做服务员,你们愿意吗?”“愿意。”她们两个高兴极了,拿出自己的小拳头用剪刀石头布的方法分出赢的人做服务员。

【分析与对策】

教师如果只留下一个“服务员”,那么另一个幼儿的情绪肯定会受到影响,也会使游戏变得教师主导性太强。而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符合中班幼儿年龄发展特点,用孩子的方法化解了矛盾。随着年龄的发展,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鼓励孩子相互协商自主解决问题。

案例1.2 冲突之不和谐的声音――扔东西

今天的“超市”里可热闹了,顾客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厨师为他们准备的“美味佳肴”,忽然,只听“砰”的一声,只见平平用手一个劲地将桌上的那些“美味佳肴”推倒在地,这时,超市里已是一片狼藉了,而此时的平平一脸不高兴。

【分析与对策】

游戏中出现这种情况 ,老师首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行为,不能马上否定孩子,然后进行引导,学会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例如:让孩子知道生气以后要把自己生气的原因讲出来等等,让他们在游戏中提高交往能力,建立融洽的伙伴关系。

(二)游戏中的“停顿”

皮亚杰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指出:“幼儿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当幼儿不理解角色时,其游戏则“停顿”了。

案例2.1不知所措

阿哲吃完点心就急着去了美食区,他带上了爸爸的牌子将烧饭的材料全都拿出来,自言自语地说:“我今天要烧许多好吃的菜。”说完就开始动手烧起来了。心妍觉得无所事事,她今天是卖冰淇淋,看到有“厨师”在烧饭了,没有事情做了,就站在阁楼角上和下面的孩子打招呼。

【分析与对策】

一段时间的开展,孩子们对超市的游戏没有了更多的发展。有的只是停留在摆弄材料上。因此教师在观察和指导中有重点,并且以鼓励为主,进一步引导孩子了解不同的角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让孩子学着愿意积极参与。在讲评环节可以利用照片将情景再现,让孩子们能够在观看、讨论、尝试的过程中积累经验。

(三)游戏中的经验迁移

中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游戏虽然以模仿为主,但其游戏水平也会表现出经验的迁移与创新。

案例3.1 迁移新经验――吃麻辣烫

诚诚正在超市“炒菜”,把各种各样的菜一股脑儿都倒进锅子里,不停地用铲子翻来翻去。 “锅子”小,菜太多,再加上诚诚有些笨拙的炒菜动作,锅子里的菜一个一个地掉了出来,散落在地上到处都是。

【分析与对策】

幼儿迁移了生活中吃火锅的经验,因此在强调游戏规则的时候不可强调得过于死板,因为幼儿往往以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种种印象对游戏的情节进行设计和安排,并按照自己的愿望、兴趣和能力来进行游戏。因此,教师对游戏的指导必须建立在了解幼儿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

案例3.2 多样化的交往――欢迎来做客

今天,我上超市做客,刚一入座,就有三杯茶(宁宁、瑞瑞、灏灏)送到我的嘴边,一定要我喝他(她)的那杯茶,活动中,我看见孩子们将菜放在了桌上,掉在地上的菜捡起来送到了我面前。我捂住肚子说:“刚才你们把掉在地上的菜洗也没洗就拿给我吃了,肚子好痛。”孩子们仿佛受到了启发,瑞瑞把菜端到厨房洗了一下,宁宁给我揉揉肚子,灏灏则给我端了一杯热开水。

【分析与对策】

从孩子们招待客人、给客人服药,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教师通过平行介入游戏的方式,参与游戏进行暗示,支持了幼儿游戏的发展。

案例3.3 生成新游戏――临时医院

今天活动时,欣欣抱着娃娃去超市买了个娃娃,一会着急地对“奶奶”说,“娃娃生病了!”她和“奶奶”临时找了一个角落当医院,他们找了“自由人”多多当医生,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活动结束时,孩子们都恋恋不舍。为了解幼儿对医院的认识程度,我们组织了谈话活动。讨论了自己的“生病经验”以及对医院的认知。在集体讨论交流中决定要生成“医院”这一游戏。

【分析与对策】

深入地看待活动的生成,教师要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将相关的目标挖掘出来,并从中筛选出最适合幼儿年龄的发展目标,以有效地指导游戏的发展。这种将社会性教育适时地融入孩子的兴趣和需求中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三、结束语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在指导游戏过程中, 老师更应以平行介入的方式去启发、引导,向幼儿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及建议, 从而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愿我们都能分享孩子的游戏快乐,体验生命的成长!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新馨花园幼儿园 江苏】

上一篇:公交车司机的现状及其心理健康状况 下一篇:浅谈藏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