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迪:左手大师,右手偶像

时间:2022-10-09 02:18:30

由于众多“粉丝”的狂热追捧,李云迪正在展现出全新量级的票房魅力。而在大众偶像派的身份之外,李云迪也在遭受着古典音乐圈的质疑,其中最主要的是练习时间减少导致技艺不精。你眼中的李云迪又是什么模样呢?欢迎来酷咖网(.cn)畅聊。

万千宠爱,“粉丝”效应

李云迪的计划是今年下半年进行30场巡演。他说,全世界范围内没有一个演奏家在自己的祖国演出这么多场,因为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有那么多演奏厅。“这次我也希望去开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里程”。

在中国,剧院一般归地方政府所有。某著名公司所属剧院的演出一般都要在一两年前排好。但当听到李云迪提出巡演的想法后,该公司在3个月内调动了旗下33个剧院,最终有17家能够配合李云迪的档期。该公司总经理认为,李云迪做到了流行歌手才能做到的事。

李云迪把2013年中国巡演的第一站安排在家乡重庆。他弹的第一首曲子是《肖邦夜曲OP.9-1》,第二首是《肖邦夜曲OP.9-2》。在两首曲子之间的停顿,观众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没有鼓掌。而到了贝多芬的《热情》时,第一乐章之后的停顿处,观众掌声雷动。李云迪无奈地摇了摇头。

5天之后的兰州演奏会,和重庆一模一样。下半场李云迪干脆放弃停顿,一气不歇地弹了下来。“中国观众太寂寞了,他们想要参与进来。”一个乐团的小提琴家说,“他们的古典音乐欣赏训练大多来自于一些简单强烈的进行曲,或者《蓝色多瑙河》之类他们在电视画面中经常听到的背景音乐。”

2013年8月,李云迪为央视熊猫频道代言。这是一个24小时直播熊猫生活的网络电视台。会邀请了多位驻华参赞参加。李云迪非常乐于担任熊猫频道的公益推广大使。选择李云迪,会总导演认为,熊猫是中国的标志,钢琴则是传播国际形象的重要工具。李云迪把自己担任这一推广大使的消息在微博上告诉大家,引起了一万多次转发。这,就是很好的宣传和推广。更令总导演感到意外的是,大量“粉丝”甚至会在李云迪参加活动前讨论他会穿什么样的衣服。李云迪的“粉丝”效应受到了活动方的认可。

更别提李云迪演奏会上的热闹场景了。由于演奏场地偏远,成群结队的“粉丝”参加完演奏会,想方设法去拼车或者打“黑的”回家;有的找他签名,直到夜里11点得到他的亲笔签名后才肯离去。

技艺不精?直面质疑

在大众偶像的身份之外,这几年,李云迪也在遭受着古典音乐圈的质疑,其中最主要的质疑是练习时间减少,导致技艺不精。

2011年12月11日,李云迪曾与中国爱乐乐团合作。据当时参与该活动的一个乐手回忆,李云迪本想弹奏肖邦的钢琴协奏曲,但首席指挥余隆希望他弹非肖邦的曲子,他才换成了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演出时,钢琴独奏部分一开始,李云迪就将前面几个小节弹成了后面的主题而非曲谱上的第一主题。“就好比乐团和李云迪要共同驾驶一辆车。乐团负责把持方向盘,李云迪一上来却把档挂错了。你觉得把持方向盘的人该怎么想?”

李云迪在五天后的一次采访中谈及这次合作。“其实,第一钢琴协奏曲挺简单的,所以我决定这一次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去尝试它。这首作品我到演出那天为止,只学习了11天。这对我来说是演奏上的一次挑战,是锻炼一个演奏家快速学习和演奏的一种能力。这种感觉是我需要在演出中去学习的,也会在未来的演出中进行这种尝试。”这种回应,仍然令李云迪招致了乐评人和一些网友的批评。

中央音乐学院82岁的终身教授周广仁2012年试听过李云迪录制的贝多芬大碟的弹奏,称李云迪“临时抱佛脚”,准备并不充分。几个月后周广仁又去国家大剧院听了李云迪的钢琴独奏音乐会。他说,李云迪演奏的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虽然改正了他提到过的一些地方,但是仍然存在问题。

李云迪以演奏浪漫主义的肖邦乐曲而闻名。2011年9月,法新社曾报道,李云迪当时在罗马尼亚一场肖邦专场演出中,赢得全体钢琴业界人士起立鼓掌。当李云迪遇见了贝多芬这位音乐上的革命者、煽动家时,又会如何呢?2013年3月,英国《泰晤士报》指出:“暖调的音色处理及录制,使云迪的第一张贝多芬独奏专辑显得如此与众不同。纵使乐曲呈现出花岗岩般的粗粝,我们的钢琴家依然如同在天鹅绒上行走一般。《悲怆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充满了戏剧性与激愤感,可他总是能挖掘出那一串串音符里明亮的一面。”

温柔坚硬,敏感强大

2000年10月,18岁的李云迪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金奖。这改变了他的命运。但那时,他并不像王羽佳与郎朗一样,有着在这样年纪的公开演奏经验以及欧美古典圈的历练。他所在的重庆,上世纪80年代也并不是一个适合培养钢琴演奏家的地方。那里很长一段时间都比较闭塞,缺乏与北京、上海等大型音乐学院交流的机会。

我国著名钢琴家周广仁是李云迪的引领者。李云迪能得到金奖,周老师给予了不少帮助。因为是肖邦金奖得主,李云迪不必经过任何欧美古典音乐圈规则的磨练,便在2001年成为第一个获得DG唱片公司(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全球最大唱片公司――编者)合约的中国人,同时获得了哥伦比亚公司的演出经纪合约。随后,李云迪选择到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读书。

李云迪自知有社交恐惧,但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和接受古典音乐,便很乐意配合DG公司对他进行的“偶像明星”式宣传。那时,DG动用欧洲最杰出的录音技术力量为他打造了首张专辑《肖邦精选》。于音乐本身,他则有自己的坚持。2005年,在进行《乐聚维也纳》的专辑录制时,由于不喜欢DG派来的录音师,录完第一遍之后,他要求公司重录,让DG损失了昂贵的制作费用。

2007年,他与前面的两家公司不再续约。沉寂两年后,他回到中国。在中国,他体会到了一种新的责任,希望能做更多影响时代与国民的事情,再将这种时代的力量纳入自己的艺术生命与创作中。

他拒绝把古典音乐娱乐化。他说:“这不是我想要的。能推动古典音乐的只有古典音乐,不是充满噱头的宣传炒作。艺术的纯粹也在于此,因此应该‘让音乐开口,其他都闭嘴’。”

但几年过去,现在,他已经愿意用时代的眼光去看待古典音乐。

“李云迪兼具两种气质,敏感到了惊人的地步,但是又内心强大。”有一次,他居然失眠了好几天。一旦碰到与钢琴有关的,李云迪整个人的气质会变掉。“特别可怕,演奏会上如魂灵附体,每天必须保证5小时左右的练琴时间”。

李云迪的一位编剧朋友认为他内心设了一道线。“把你放在这条线之内,就会对你好得出奇。”有次吃饭,这位朋友迟到了,李云迪已经把这位朋友爱吃的菜都点好了,而他自己并不爱吃。

李云迪对他的“粉丝”非常温柔。有位大学生想找李云迪在多年前曾经签过名的一张碟上再签一次名,却由于临时有事而离开。几个小时后,有人打电话给她,说李云迪还在等着给她签名。而这时,她已经忘记这回事,哪里会想到,偶像还会苦等着她。

但是,李云迪对古典圈那些批评他的人非常强硬。一些古典音乐圈人士以有限的曲目储备以及与欧美乐团合作的减少来批评李云迪。这些指标通常被用来评价钢琴家的水准和地位。“什么叫规则?规则是代表着模仿。”李云迪说。

“我只做自己想做的音乐,只弹自己想弹的作品。”这是李云迪对音乐的最有力坚守。

上一篇:参观苏州广电总台 下一篇:不怕辣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