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只蝴蝶扇动起翅膀

时间:2022-10-09 02:15:21

当那只蝴蝶扇动起翅膀

两年前,在给曾引起了不小反响的《自拍》项目画上句号之后,艺术家刘铮将他的艺术品牌命名为“蝴蝶效应”。当记者问他“蝴蝶效应”到底是什么时,刘铮却回答说他自己也不知道,“可能是一个艺术项目,又或是一个商业项目,也可能是一个画廊、机构、美术馆什么的,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功能我非常清楚:就是要对原来的艺术体系和生态有所触动和改变”。而这两年,刘铮自己也是在不断的尝试和改变中度过的,但他的野心显然不止这些,他在做“蝴蝶效应”中扇动翅膀的那只蝴蝶。

交流平台的各种尝试

作为一个典型的双子座,刘铮是一个善于改变并敢于尝试的人。手机和互联网结合的《自拍》项目就是他的一种尝试。但尝试最多的是“蝴蝶效应”中最重要的“摄影先锋论坛”这个部分。从最开始的开放式微信流,到封闭的仅有嘉宾、主持人和记录员的三人访谈,再到如今最流行的直播平台,能做的都做了。

“摄影先锋论坛”是较早的通过微信群来让摄影师或艺术家分享自己作品,展示创作想法和思想碰撞的学术交流平台。从2014年底到2015年一整年,以每两三天一个的速度,有一百五十多位艺术家在“摄影先锋论坛”做过交流,这当然也得益于刘铮的广阔朋友圈。之后,这种形式迅速被各种民间的摄影教育机构使用,一时间微课堂泛滥成灾,有些甚至进行商业收费。“我的交流平台必须与他们拉开距离,因为我需要让我的嘉宾在这里具有非常高的地位,之前这个形式必须发生改变,所以改成一个封闭的采访室,采访完之后,公众号将内容播出就结束。”如今,“摄影先锋论坛”仍在继续,只是放慢了脚步,以每周一到两位艺术家的速度,用直播的形式继续,赶不上直播的,微信公号上也有整理版。

中国当代摄影图录

“当下越来越盛行糖水片和愉悦眼球式的摄影教育体系,这导致全民的摄影审美一直无法前进。”那些表层跟风类的肤浅作品层出不穷,而严肃认真的艺术创作态度不能被肯定,“所以我要为这些被边缘的人留下点东西”。在刘铮看来,这件事是有意义的、必须要做的,并且已经十分紧迫了。有了“摄影先锋论坛”这一百多位艺术家的交流分享资料做积累,刘铮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开启一个看似不可完成的项目――【中国当代摄影图录】。为中国优秀的摄影家整理作品,出版图录和访谈录,系统梳理30年来的中国当代摄影学术样貌。

刘铮做这件事的最大动机,是因为近二三十年来,中国人做的一直是学习西方或是引进西方文化艺术的事,年轻人对西方的摄影家,艺术家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在刘铮看来这是一种畸形的状态,“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不相信自己,而对他人的文化顶礼膜拜。中国有大量优秀的摄影家,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名字和作品。”而作为这个工程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刘铮决定首先出版艺术家的图录,因为图录是最简单的认识艺术家作品的方式,通过几十幅作品快速了解这个人的艺术方向,创作过程,主要针对画廊,机构等,是对艺术家进行分类存档和研究的基础文本。“不少艺术家从事摄影很多年了,都没有一本自己的作品图录。画廊、出版社是不做这种不赚钱的事的,那么我来做。”

目前,《蝴蝶效应・中国当代摄影图录》已经出版了9册,刘铮计划到年底推出18本的目标已经完成一半。 《蝴蝶效应・中国当代摄影图录》已经出版的李志国、孙略、张兰坡、颜长江、谢春德、刘晓芳、郑知渊、史国威、李止,九位艺术家的图录

Q&A

Q: “蝴蝶效应”这个艺术品牌还包括哪些内容,以及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A: 包括很多东西,除了作品还包括文字,录音,自述,评论文章等等。我希望今年底或者明年做出两本书,分上下册,上册是《中国当代摄影100》,里面是百位摄影家的一篇评论文章和6张作品;下册是《中国当代摄影访谈录》,是我们的机构跟他们的对话,纯文字加一些很小的小图。

Q:你挑选艺术家是怎样的一个门槛?

A:不仅仅要作品优秀,而且我也要看作品背后的人的因素。我是一个两面性的人,一方面非常理智、理性、学术,另一方面非常感性、非常极端,我喜欢就OK了。我不希望它一定是一个面面俱到的东西,好像所有人都在里面,没有谁这里面成不了。我希望可以做到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假如不是因为这套书,他可能会被忘记。

Q:目前的图录每本印了多少册,印出来之后的去向是哪里?

A:每本印几百册吧,印出来之后除了给艺术家一部分,回报支持这个项目和众筹的朋友们,大部分是寄给国内外的艺术研究机构,让更多专业的人知道中国摄影力量的存在。很多国外机构和艺术研究人员很喜欢这套图录,认为非常有价值。

Q: 艺术家本人参与的意见多吗?放多少作品,会亲自过来盯印吗?

A:放多少作品会跟艺术家商量,看他好的作品体量有多大,尽量尊重艺术家的感觉和想法。有条件的艺术家基本上都来亲自盯印,没有条件的就委托我来做这个事。图录里是中英文双语的,因为要寄给国外机构嘛,中文用的是繁体字,英文也是找美国专家看过的,绝不能让人看到里面有任何的问题。我们这是代表中国最高端的一个摄影学术体系,不能丢人,从印刷到文字都必须是专业的,有一定的水准的。

Q:你觉得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出一本画册、一本图录会比他办一个展览或者获个奖更有意义吗?

A:我认为是的,书这个东西他的传播性比一个展览,甚至一个奖项都要持久。一个展览一个奖项,一个月过去了就没人再提,而这本书可以一直在。我这里出的大部分人是他们人生的第一本书,他们很高兴。因为从来没有人说我给你出一本书,出版社会考虑成本和销售,而我不会。

Q:近年来摄影变化很大,对摄影的未来有什么看法?

A:摄影的未来是什么,不好说,因为摄影已经完全变了,现在的摄影是什么都说不清楚,更何况未来。所以说我做的有可能是手机摄影之前的中国摄影创作的一个总结吧。因为以后是什么完全不知道,以后也许是什么VR时代,3D时代会比平面的东西更诱惑,更娱乐。

Q:《自拍》是你利用手机和互联网做的项目,“蝴蝶效应”中的交流和众筹等也有在使用微信和直播平台,你是怎样看这些互联网+的?

A:我觉得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不确定性,而且不停的发生改变。人与人在互联网上的交往过程中,心里状态都在不断的改变,到今天跟原来比已经物是人非了。

人们对互联网的态度已经变得非常复杂,从原来最早的那种开放、接受的心情和感觉,变成今天的这种乏味、冷漠、习惯,甚至是拒绝。只不过两年多,中国人用微信的这种心理变化就特别大,今天很多人开始离开朋友圈。所以《自拍》这个项目可以说是特定时期的一种人们在特定状况下的主动的交流和互动,而今天变化已经很大了。

我一直对人充满兴趣,可以说这个事情也是我认识人的一个方式,一个过程,对于我来说这个过程已经告一段落了。至于众筹和直播是我一直在尝试的各种新的形式看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性。

上一篇:娱乐圈正面力 下一篇:动态生成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