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科研经费划入自控公司

时间:2022-10-09 02:05:32

他将科研经费划入自控公司

“导师让办的事不能不办”

2012年11月12日,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撤销了浙江大学水环境研究院院长陈英旭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资格,当时会议上只介绍了陈英旭是经济犯罪。而此前的2012年6月28日,陈英旭因涉嫌贪污已被杭州西湖区人民检察院刑事拘留,7月12日被依法逮捕。一时间,一度被誉为“专家标兵”、“明星教授”的陈英旭贪污案在全国高校引发“地震”……

陈英旭教授是中国水环境治理领域的知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案发前,他担任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常务副院长、水环境研究院院长。他还担任过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陈英旭的出事,源于他2008年正式接手的“太湖流域苕溪面源污染河流综合整治技术集成与示范工程”(下简称“苕溪课题”),“苕溪课题”隶属于迄今为止我国资金投入总量最大的环境科研项目“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其总经费高达3.135亿元,其中国家拨付经费1.05亿余元。

陈英旭所在的浙江大学在这一轮的“水专项”课题申报中斩获颇丰。其中,他本人以及浙大张土乔教授分别是河流主题和饮用水主题的专家组成员。此外,根据浙大新闻办2009年的信息,浙江大学总共拿下了九个课题,是全国高校获得“水专项”国拨经费最多的牵头单位之一。

陈英旭之所以能将数额如此巨大的科研经费收入囊中,有两家关联公司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杭州高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高博公司”)、杭州波易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简称“波易公司”)。据悉,两公司的负责人是陈英旭的博士生杨尚源、王云龙,而实际控制人则为陈英旭本人。

苕溪课题共分10个子课题,其中高博公司、波易公司参与第4子课题,波易公司参与第10子课题,而被检察机关最终认定出问题的,正是这两个子课题。检方指控,2008年8月至2011年12月,陈英旭利用自己课题总负责人的身份,将这两家公司列为课题外协单位,再通过授意关联公司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将1022.66余万元专项科研经费套取或者变现非法占为己有。

据调查,陈英旭将苕溪课题第10子课题的部分科研任务交由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金赞芳负责,共拨付金赞芳课题组专项科研经费320万元。金赞芳事后承认,这320万元中,双方合同约定其中的200万元由波易公司支配使用。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陈英旭授意其学生杨尚源、梁志伟多次采用编造虚假技术服务合同、开具虚假发票等手段,将金赞芳课题组专项科研经费共计178.20余万元套现,非法占为己有。

第4子课题是直接由陈英旭本人负责。从一开始,陈英旭就将高博公司、波易公司列入课题外协单位,并通过浙江大学“水专项”账户分别将600万元专项科研经费划入高博公司,将270.73万元专项科研经费划入波易公司。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陈英旭在没有完成相关科研活动的前提下,授意杨尚源、王云龙等人以开具虚假发票、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将划入高博、波易公司共计844.45余万元专项科研经费冲账套取,非法占为己有。事后,据杨尚源、王云龙交代:“虽然有些违心,但导师叫我们办的事我们不能不办。”

是不当使用还是贪污犯罪

2013年5月19日,万众瞩目的陈英旭涉嫌贪污案在杭州市中院开庭审理,控辩双方就陈英旭是否构成贪污犯罪各执一词,唇枪舌剑……

陈英旭的委托人戴梦华律师坚持认为,陈英旭案的具体情况不构成贪污,因为高博公司及波易公司参与该项目是经过国家水专项领导小组同意的,陈英旭并未隐瞒两家公司的任何信息。此外,戴梦华还认为高博公司、波易公司参与的课题是通过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签订合同的方式进行的,法人单位是项目(课题)实施的责任主体,陈英旭不应该是主体。即便陈英旭有责任,也是对科研经费使用不当。

戴梦华解释说:“陈英旭教授当时对经费的使用没有什么精力去管,由其他人负责,他主要抓科研方面的工作。审计署对浙江大学进行例行审计后,他才关注这个事情,发现经费使用不规范,就把所有的钱都退了回去。”他强调,陈英旭是在审计署介入、审计结论作出前,主动要求两家公司将款项退还给浙江大学。

戴梦华律师还认为,即使合议庭最终认定被告人陈英旭贪污犯罪成立,但陈英旭主动要求两家公司终止相应合同、退还款项的行为,应认定为犯罪中止。

但杭州中院认为,被告人陈英旭及其辩护人要求宣告无罪的辩解和辩护意见,与法律事实不符,法院不予支持。陈英旭指使他人将在高博公司和波易公司账户上的科研经费采用虚列支出等方式冲账套现,属贪污既遂,公诉机关所指控的罪名成立,故陈英旭辩护人所提陈英旭属于犯罪中止的辩护意见没有法律依据,法院不予采纳。

辩护律师戴梦华又称,陈英旭有自首情节,其在审计署介入、审计结论做出前,主动要求两家公司将款项退还给浙江大学,未对国家财产造成任何损害,应当免除处罚。然而,杭州中院认为,2012年6月27日在有关部门已经掌握陈英旭套取国拨专项科研经费的情况下,将其叫至浙江大学进行组织谈话,陈丧失投案条件,依法不构成自首,但鉴于陈英旭在立案前全部退交赃款,未给国家造成实际损失,酌情可以从轻处罚。

陈英旭的亲属列入了旁听,看到昔日无比风光的陈英旭神情沮丧地站在被告席上,亲属们一个个都抹起了眼泪。有关专家称,如果当时检察机关所指控的1022.66余万元这一数额被法院认定,此案就创造了全国贪污科研经费的新纪录。陈英旭涉嫌贪污案在社会上尤其在高等教育界备受瞩目,他的贪污数额最终会被认定为多少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陈英旭案一审开庭后迟迟没有判决,可见案情比较复杂。

“明星”教授跌入牢笼的深思

陈英旭出生于1962年8月,浙江义乌人,他的头上顶着无数“学术光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主持过相关领域的国家“973”、“863”计划项目;1996年~2002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日本东京农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曾经,陈英旭被认为是一身正气的顶尖科研人物,且前途无量。他在作学术报告时也常常谈到对社会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但当锃亮的手铐戴上他的双手,一切荣耀都变成了过往的云烟。陈英旭耷拉着脑袋叹息:“我这个人太糊涂了,怎么会动起科研经费的歪脑筋,痛心啊!”

2014年1月7日,杭州市中院对民众和媒体期待已久的陈英旭贪污案进行宣判,认定其贪污945万余元,其中,贪污第4子课题778.18余万元,贪污第10子课题167.30余万元。以犯贪污罪判处陈英旭有期徒刑10年,并处没收财产20万元。检察机关指控的1022.66余万元之所以未被全部认定,是因为其中有几十万元,因发票缺位或不能显示内容,被视为证据不足,未予认定。判决宣布后,陈英旭表现得比较失望,情绪很低落。

陈英旭案发生后,部分高校已开始采取措施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浙江大学纪委书记周谷平表示,此前,由于考虑到保护高校教师的积极性,方便科研创新,相对来说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是比较宽松的,但陈英旭事发后,浙大方面已经开始收紧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金赞芳也感觉,现在学校内部的审查频率高多了,“以前没那么勤快,现在经常审查。”

在我国,近些年来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大凡正规的科研课题,都有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制度。科研课题的级别越高,经费数额越大,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制度就越严格。按理说,如果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行事,那么课题经费被贪污、挪用和不当使用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有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些规章制度很难得到严格遵守和执行,许多科研课题的负责人只要把课题团队内部人的羹分匀了,并打点好了外部的其他相关人员,就可以完全自由支配经费了――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周谷平也坦言:陈英旭贪污案的查处,一方面暴露了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漏洞,对经费的使用监管不力,同时也要解决经费拨付存在滞后性的问题,确保科研项目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另一方面充分显示出对承担科研项目的相关人员,尤其是一些负责项目的专家教授监督与管理的必要性,严防“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现象的出现,在经费使用制度方面须更加规范完善,并公开接受监督,从源头上防止和杜绝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甚至现象的发生。

2014年10月12日,教育部通报了近期被查的四起挪用、贪污科研经费的典型案件。其中浙江大学原教授陈英旭将科研经费划入自己控制的公司,贪污945余万元,被判刑10年,为这四起科研经费腐败案额度之最,情节恶劣……科技部部长万钢评定陈英旭案时说:“浙大陈英旭案件是科研经费‘跑冒滴漏’问题最突出的案例。我感到很震惊,也很痛心,更加感到十分的错愕与愤怒!”

上一篇:两个女孩的生死孽缘 下一篇:完善国际追赃的三个国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