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诅咒”与我国资源型地区发展

时间:2022-10-09 12:45:33

“资源诅咒”与我国资源型地区发展

摘要:“资源诅咒”是我国资源型地区发展的一道难关。本文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地区遭遇“资源诅咒”的原因,提出了资源型地区破解“资源诅咒”的对策。

关键词:“资源诅咒” 资源型地区 对策

一、“资源诅咒”现象及原因分析

“资源诅咒”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1993年,Auty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第一次提出“资源的诅咒”这个概念,其涵义是指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限制作用,资源丰裕地区的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的地区。我国学者徐康宁等(2005)以中国的省际数据为样本,对“资源诅咒”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该命题在我国国内同样成立,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山西、黑龙江、云南等地的经济绩效远不如自然资源贫乏的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多数省份丰裕的自然资源并未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反而制约了经济增长。他们认为“资源诅咒”效应是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到地区层面,作为矿产的开采地、矿山的坐落地和矿工的聚集地,资源型地区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难题,矿业、矿城、矿山、矿工“四矿”问题,同“三农”问题相比,几乎处于同一个量级,在某些局部和时段,甚至更具复杂性和严重性。一些资源型地区甚至因为资源枯竭而整体衰败,整个城市社会经济陷入困境,如辽宁的阜新,由于煤炭的过度开采,地面塌陷情况令人触目惊心,许多煤矿因资源枯竭而陆续关闭,20万矿工中有15.6万下岗工人,占市区人口25.4%的居民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资源诅咒”成为我国资源型地区发展的一道难关。

(一)资源产业的扩张抑制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丰裕的自然资源使得资源开采和简单加工业等资源部门的边际生产率大幅提高,势必会提高要素的价格,改变要素的价格弹性,引起经济要素比价的变化,以及要素在部门间的流动和重新配置,诱使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制造业部门向资源部门转移,导致制造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受到抑制,最终使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煤炭大省山西就是典型的例证。

(二)丰裕的自然资源阻碍人力资本积累,影响经济增长

自然资源的开采像其它初级产品生产一样只需较低的知识技能,政府和家庭严重缺乏人力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容易导致制造、教育、研发与基础设施等其他产业投入不足,最显著的不利影响是导致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忽视教育投资、高素质人才外流,自然资本逐渐挤出人力资本,从而丧失了现代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引擎。

(三)资源丰裕使经济出现寻租、制度弱化,伤害地区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容易带来高额的经济租金,很容易引起利益集团在对其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进行各种合法和非法的博弈行为,因此形成了各种利益集团,导致制度弱化、寻租、腐败等现象。资源丰富的经济体会使得某些企业宁愿以寻租的方式获得收益,使得现有资源逐渐集中到少数企业或个人手中,形成垄断,并引起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不稳定,而政府在巨额的“资源租”上管理不善会产生“诅咒”现象。收入不平等和资金外流严重,制度弱化是“资源诅咒”产生作用的根源所在。

(四)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水快流”的急功近利的掠夺式开发,不仅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加剧了我国后备资源供给不足的危机。因为高额利润等问题,一个地区的资源通常被过度开发利用,使得环境恶化、污染严重,再加上“先开采后治理”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使本地区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破解“资源诅咒”的对策

(一)推进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

我国资源型地区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至今仍然带有显著的计划经济烙印。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企业办社会、政企职责不分、思想观念陈旧,其它经济类型的发展严重滞后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城市转型的重要障碍。因而,资源型地区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加大改革力度,推进制度创新,尽快形成新体制、新机制,以释放被原有体制所束缚的经济潜能,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在推进制度创新的同时,还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职能的重心逐渐转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在强化社会管理与优化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把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基础设施、创造就业机会、加强职业培训、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完善城市(地区)功能等作为重要目标,为有效实现资源型城市(地区)向综合型城市(地区)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以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是资源富集地区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鉴于资源型地区的资源型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及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资源型地区的产业转型方式在借鉴国外城市转型经验的基础上,有必要采取以市场为基础、政府调控为主导的方针,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政府调控手段,对不同的资源型地区转型和转型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调控政策,包括资源型地区的规划与发展政策、产业转型支持政策、衰退产业援助政策、接续替代产业培育政策和资源开发补偿政策等。产业调整可从三个方面推进,一是立足于现有资源产业发展的优势,继续延伸产业链条,挖掘产品加工深度,扩大产业关联度;二是发展装备制造和配套加工业,尤其是大力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政府应当每年从资源产业收益中划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予以扶持;三是把旅游业、生态农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加以扶植,同时要注重发展多种所有制多部门、多层次、多种组织形式的经济实体,减少对以国有制为主的资源经济的依赖。

(三)重视对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投入,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与劳动、资本一样,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我国资源丰裕的落后地区虽然人口数量较大,但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甚至人力资本不断地被资源产业资本所“挤出”。因此,资源型地区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多种措施,以优厚待遇吸引高层次人才;以转岗、再就业培训的方式挖掘现有人力资源和加快科技创新提升人力素质,把经济发展的依托从优势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转向高新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生成能力。与此同时,要积极搭建平台,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体制环境,实现人力资源集聚。

(四)优化资源产权制度,建立有效透明的监督机制

对于资源丰裕地区而言,面临骤然来临的资源财富,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准备和有效监督,使得其他生产要素沦为资源的附庸。由于资源产权及交易制度、资源收益分配制度等的严重缺失,使资源成为经济活动的主宰性力量,恶化了产业生态,扭曲了经济要素的流动方向与配置方式,从而导致了“资源诅咒”现象的发生。制度规范和管理约束是防范资源优势肆虐的最根本途径,因此,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应优化资源产权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所有权、开采权和保护权,体现在资源上的权、责、利要尽可能对应,实现参与式发展。同时,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规范有序的执行机制、公正透明的监督机制,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实现并监控资源开采权利的交易,进一步规范资源领域市场的经济秩序,防止腐败,控制寻租,限制行政权力的干预空间,削弱权力对收入机会的扭曲作用。

(五)加强资源租金管理,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

如何使用资源税和转移支付等直接和间接的资源租金,以及如何建立有效机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是资源丰裕地区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我国一些资源丰裕的落后地区,大量的资源租金被用于政府的消费性支出,效率低下。为此要建立透明的监督机制和社会公众参与机制,要合理设计资源税制度,建立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让有限的资源租金发挥最大的作用。针对采掘业存在超额利润以及制造业资本积累相对困难的现状,政府应通过税收政策调节这一行业差。通过对制造业进行政府预算、财政补贴、政府投资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协调搭配,促使当地制造业以及旅游、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政府公共财政的支出尤其要注重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和先进技术,促进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①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学家,2005,(12)

②洪柳文. 煤炭资源型城市如何破解“资源诅咒”定律[J].现代商业,2007,(8)

③殷俐娟. 资源富集地区避免“资源诅咒”效应的策略[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

(周建发,1968年生,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资源经济与低碳经济)

上一篇:基于因子分析的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下一篇:稳定国民储蓄应对老龄化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