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若干警务实践的经济学思考

时间:2022-10-09 12:32:47

对于若干警务实践的经济学思考

摘要:面对新时期、新阶段和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要实现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推动公安工作加速走向现代化,如何运用公共经济学理论分析和把握警务实践活动,已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通过结合公安实践工作及其所蕴涵的公共经济学原理,来探讨和解决公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警务实践的效率优化,更好地服务于公安实践工作,是处于社会转型期下公安工作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构建服务型公安机关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警务实践;经济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57-02

一、 公安勤务工作与资源配置

公安勤务是指公安机关为完成公安任务,在从事公安业务时,对公安机关的警察人员进行有效的编组,使其分配时间的不同,遵循不同规范的一种有规律的活动方式。要想获得公安勤务活动的最大效益就必须有效降低警察勤务成本。

公共经济学认为,社会效率是指某一特定群体为追求其共同目标而获得的收益与其付出的代价的对比。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资源来实现效率,即对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益按边际效益原则进行选择。根据成本―收益原理,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应扩大活动的范围。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把警力资源看做是资源投入,那么社会治安稳定这一社会效益就是效率。采用何种最合理的勤务制度来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是如何利用和配置资源,使其趋近于帕累托效率原则。

警务工作是以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为主要任务。基于这一目标,最优原则就是不让或少让违法犯罪行为出现。因为犯罪率低则是公安工作效率高的重要体现,所以在公安勤务的安排上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犯罪上面,从而满足效率的要求。此外,勤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影响警察勤务成本的重要因素,必须通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公安勤务人员的执法水平和业务素质,从而实现公安勤务成本的降低,提高工作效益。

二、警通情报制度与稀缺原理

警情通报制度是指各级公安机关将辖区内除依法不能公开的和涉及国家秘密以外的公安工作信息通过多种媒体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公开通报的一种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就其实质而言,警情通报制度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新的警务工作模式 。传统模式下的公安工作很少考虑成本投入与产出效益之间的关系。公安工作遇到的基本矛盾是公安资源的稀缺性 、有限性与违法犯罪活动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为缓和此矛盾,就必须对警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而作为优化公安资源配置重要措施的警通情报制度,在降低侦查成本,提高侦查效益、构建治安预警机制、有效监督公安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减少成本、提高价值环节的警通情报制度,从而实现提高公安机关工作效能的目的。

三、社会治安与公共产品

社会治安是指政府自身并有效的发动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对社会实施有效管理,对危害社会群体利益的行为进行打击,从而使社会呈现出一种安定有序的状态。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公共物品是指由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其特征主要为收益的非排他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社会治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状态,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服务产品,是一种既包含纯公共物品又包含准公共物品的混合型公共物品。广义的社会治安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治安状况和秩序、社会治安问题和工作。它作为一种秩序状态,表现为一种无形的服务。

良好的公共治安服务一经提供,地区内所有公众都能够享受良好的治安环境所带来的安全感,在技术上无法将“免费搭便车现象”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或者排他成本很高。在对公共治安服务的消费上,消费者之间的消费量不是彼此消长的关系,某人对公共治安服务的消费不排斥和妨碍他人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降低原有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作为纯公共物品的社会治安服务,如警察的治安巡逻和打击犯罪,区域内所有公众都能够享受到这种社会治安产品所带来的安全感,消费者之间的消费行为不存在竞争关系,公民对公共治安服务的消费不排斥和他人共同享用,同时也不会降低原有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即每增加一个社会治安服务的消费量,边际成本为零。

随着社会发展,公民的安全需求呈现上升态势,由政府部门单一提供社会产品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效应,已经出现了供给与需要的巨大差额。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有效的利用市场提供治安产品并与政府性治安供给相结合,已经成为中国公安系统警务化改革的一个方向。

作为准公共产品的社会治安服务,仍然能够为一定区域内的个体共同消费,但在技术层面能够实现排他性。例如,110联网报警服务,在接警人员有限的情况下一些社会成员的报警求助可能会影响同一时间他人的实际需求。在出现网络拥挤的状态下,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会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效用,即边际成本不为零。

四、公安行政自利现象与公共选择

公安行政自利现象主要包含公安机关组织自身的自利性和公安执法人员执法过程的自利性。前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中国实行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公安管理体制,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不能足额拨付公安经费,使得地方公安机关很难不受地方利益和法外因素的干扰。同时处在地方政府管理下的地方公安机关,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更好的协调地方关系,往往也会承担一些非警务活动和任务。后者是指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和警务信息的不对称,公安执法人员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进行权力寻租、设租。

现代经济学假设,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其目的在于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公共选择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程序投票等实现的对公共经济的理性决策,它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官僚动机对于公共选择有着重要影响,政府部门以将公权力的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必然导致政府预算规模的极大化。通过上述理论的描述,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公安行政自利现象的内在源泉就基于公共选择理论。作为社会服务部门和执法职能部门的公安机关,自身也符合公共选择的利益动机。那么,应当如何解决公安行政的自利现象呢?

首先,必须实行有限的公安行政管理,不能使公安行政成为“全能行政”。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公安行政的有限性取代其无限性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理性选择。警察权的设定必须有利于保护公民权利,有利于秩序稳定。既要减少公安行政的不当干预和错位,也要强化其在某些公共领域中的职责。其次,加强广大民警的程序法治观念,防止越权执法、违规操作等问题的产生。公正合理的程序不仅是实体正确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防止执法者滥用权力,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三,政务公开是指除法律禁止以外,行政机关应将行政权力运行状况向广大民众公开,这也是控制执法部门自利行为的根本措施。通过实行警务公开,使得警务民主由原则变为可操作的程序和规则,同时也能够完善监督渠道,从而有效遏制腐败。

五、治安巡逻与成本―收益

治安巡逻是公安机关保障社会秩序稳定的基本警务活动之一,但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公安实践的深入发展,治安巡逻也面临着不少困境和问题,其中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投入成本大,即效益与成本不成比例。按照公安部有关规定,巡警应配备警棍、手铐、强光手电等十五种装备,反映了各级公安机关对治安巡逻风险性的重视,同时成本也是较高的。当然,治安巡逻也具有较优的收益因素。首先是警力数量的投入必然会带来见警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民的安全感。其次是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减少,同时违法犯罪分子的数量得到提升。由此可见,必要的投入可以带来一定的收益,那么在治安巡逻方面是否可以有更多选择呢?

成本―收益原理认为,当且仅当进行一项经济活动的额外收益超出额外成本个人或者社会才应该进行其活动。活动的收益减去成本就是活动的经济剩余。当且仅当可以创造额外的经济剩余时,经济人才会进行此项活动。同时当且仅当边际收益超过边际成本,人们才应扩大活动范围。根据这一经济理论对治安巡逻的启示,我们可以采取网格化巡逻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创造额外的价值收益。具体来说,可以在实践中采取弹性化和信息化的巡逻方式,针对不同区块案件的频发程度确定不同的巡逻强度;同时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打防控分析平台,切实掌握各公安机关所管辖区治安规律特点,增强工作的精确性。通过上述措施的施行,能够使成本减少,效益增加,从而获得帕累托改进的效果。

通过上述种种警务实践的公共经济学分析可以看出,公安工作同样也要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计算投入与效益的关系,同样要运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进行最优选择。

参考文献:

[1]樊勇民,杜莉.公共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宁海峰.警务公开困境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3]翁志勇.经济学概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4]邱煜.治安服务的类型及其供给模式研究[J].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5]钱新宝.新制度经济学在警力资源合理配置中的适用[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5).

Economic Thought on Several Policing

XU Nan,CHANG Xin

(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 facing the people’s new expectation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public security work in the new stage,to achieve public security work and team building by leaps and bounds,to promote the accelerated modernization of public security work by means of public economic theory has aroused great importance.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police work and the implication of public economics,to explor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n public security work,is one of directions in public security practice and urgent need in building a service-oriented public security organs.

Key words: public economics;policing; economics thought[责任编辑 王晓燕]

上一篇:试论检察自由裁量权 下一篇:“诗意”审美彰显尚“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