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捞出来的南宋故事

时间:2022-10-09 12:06:33

“南海一号”捞出来的南宋故事

1987年8月,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了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整艘商船约30米长、10米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身内装载着大量文物。原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把它命名为“南海一号”,并认为“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它意味着一个开始。”

公元2007年12月22日11时30分左右,深藏于海底800余年的“南海一号”,成功地被整体打捞出水,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为此努力了整整20年。这艘船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大量的金银瓷器,也给人们带来了对于这艘古船身份的猜想,为人们打开了一个了解南宋对外贸易的窗口。

在“南海一号”上,考古工作者们发现了大量铜钱、金属商品,于是猜测船的主人应该是位富商。到目前为止,“南海一号”已出水了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色泽璀璨,形体粗大,金腰带长1.8米,鎏金龙纹金手镯重约4两,镯体粗壮……人们据此推测佩戴这些饰品的船主非常富有。

目前“南海一号”发现的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最新的为建炎元宝(南宋初年),也是基于此,学者们推测“南海一号”大概沉没于南宋初年,极可能为高宗时期。

这么多的货币一方面表明当时中国的国力之盛,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船主的富裕,“浑身戴着金饰,揣着万枚铜钱”的富商巨贾形象呼之欲出。

一船十墓

1985年,英国“职业捞宝人”麦克尔・哈彻将从南中国海一艘古沉船里打捞出的15万件瓷器拿到荷兰佳士得拍卖行进行拍卖。中国资深文物鉴定专家冯先铭和耿宝昌受国家文物局委托,携带3万美元赶往阿姆斯特丹参加拍卖会。遗憾的是,不少瓷器都是以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成交,一对平常的黄釉罐,竟卖到了15000美元,相当于底价的26倍。中国的专家甚至没有得到一次举牌的机会,最后3万美元分文未动带回了北京。

“价值3000亿美元”,广东省文化厅早已表示对“南海一号”的这一估值无从谈起,但是仍有不少媒体以此来描述“南海一号”的价值。这只能说明,从文物市场价值来衡量,南海一号整船文物的价值确实会高得惊人。

“南海一号”仅仅是一艘中型商船。在环中国海域的沉船,宋元以来中国古代沉船数量可能远远超过人们想象。学界有人猜测,宋元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可能沉没了数以万计的货船。广东考古研究所认为,仅在南中国海,初步探明的沉船约有2000艘。

这些古沉船的宝藏又有多少呢?今天在文物收藏界,历来有“一船十墓”的说法,因此保守估计,一艘长30米、宽10米左右的普通中型商船光瓷器就能装载10万件瓷器以上。

目前,我国对古沉船文物进行的考古打捞和发掘,都是当古沉船遭遇到威胁,有面临被盗、破坏等危机时,才进行的抢救性的打捞和发掘,而且进行打捞也需要准备很长一段时间。如果这些沉船文物没有受到威胁,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说,人们其实愿意它一直沉睡在海底,等到文物保护技术完全成熟后再进行打捞和发掘。对“南海一号”的打捞,则是经过了约20年的准备,在整体打捞技术论证完全没问题之后才进行的。

海上丝路

众所周知,对这艘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商船进行整体打捞,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水下考古项目,也是世界范围内海洋考古的壮举和奇迹,更是开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新里程的重要标志。

海上丝绸之路,相对陆上丝绸之路,乃古代商道的代称。古代岭南为百越聚居之地,从炎黄始祖的“环九州为四海”到殷人逐岛漂流至美洲的传说,从大禹治水时的“水行用船”到《山海经,海内经》的“番禺始作舟”,从秦凿灵渠和徐福东渡到《汉书,地理志》里印度洋航线上的“百尺楼船”,从隋建南海神庙到唐舶在《广州通海夷道》的“七海扬帆”,从宋代广州市舶司的设立到元代的“九夷人贡宾来服”,从明朝郑和宝船的“七下西洋”到清朝对粤海关的“一口通商”……潮起潮落,云卷云舒,海事沧桑。

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商舶云集,货积如山,金山珠海,天子南库,广东、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福地和发祥地,可谓“会城如大舶,映月宝舶来。”

据史料记载,宋元是中国历史上造船技术大发展的时期,宋代瓷器的出口遍及亚洲的东部、南部、西部和非洲东海岸的大部分地区。但在人们过去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中,大多是依据文献资料来研究,海洋航路上的实物相当稀少。

随着“南海一号”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宋人当时生活的神秘面纱被逐一揭开。这个宋代造船技术的典型标本,也复原和填补与海上丝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

万枚铜钱

据悉,到目前为止“南海一号”沉船点发现的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最新的为建炎元宝(南宋初年)。船主为何携带如此大量的铜钱?从汉代到南宋,铜钱的时间跨度为何如此之大?

对于“南海一号”上已经出水的上万枚铜钱,国内专家认为其用途可能有二:一是作为货币直接在东南亚等国家购买商品,二是将铜钱作为一种商品出口到国外。国外商人对中国的铜钱认同度很高,当时铜钱跟现在的美元差不多,在东南亚均可一币通行。如果船主是外国人的话,还有可能将中国铜钱卖给其他人,类似于现在的“倒卖外汇”。南宋政府对钱币出口一直有着严格的数量限制,就像现在出国对携带外汇数量有限制。至于出水的钱币年代相隔久远,专家的解释是,汉代钱币在南宋依然可以流通。因为铜钱本身有价值属性,朝代更替,但不同朝代的铜钱却依然“坚挺”。而且前朝的钱币跟当朝发行的钱币,会有一个固定“汇率”。

穿金戴银

到目前为止“南海一号”共出水丁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由此可以推测佩戴这些黄金首饰的船主可能非常富裕,也很可能是外国人。

在800多年前的南宋初期,广州住了很多番商,主要有斯里兰卡人、波斯人以及阿拉伯人等。番商特别喜欢穿金戴银,尤其喜欢佩戴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南海I号”发现的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据考应该与番商有较大关系。据悉,当时在广州的番客很多人还改用了中国的姓氏。

与此同时,“南海一号”上出现与女性有关的用品铜镜、朱砂、胭脂瓶等,正好印证了史书或文学作品上对于宋代妇女的想象。“香墨弯弯画,胭脂淡淡匀”,在南宋,闺阁妆抹是当时南北妇女的普遍现象。由此,有专家认为,船上可能有妇女随行,证明这一观点的,还有几块色彩红艳的朱砂和一些光洁如新的胭脂瓶。但也有不少学者对此有异议,因为宋朝时有携女人出海不利于出行的观念。船上这些货物未必是中国女人的用品。从胭脂盒的数量

上来看,是贸易商品的可能性比较大。

日用瓷器

沉船所载瓷器包括景德镇窑系的影青瓷、福建德化窑系的白瓷、福建磁灶窑系的绿釉碟、碗及浙江龙泉窑系的青瓷。据悉,当时的东南亚没有生产瓷器,这些瓷器源源不断的输入,甚至会改变整个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南宋时期,东南亚各国不少还在用木质或树叶包着饭菜吃饭,瓷器对他们来说是稀罕物。久而久之,中国外销瓷器可能会改变一些国家荷叶包饭的习俗。

在“南海一号”目前出水的船上生活用陶瓷中,瓷器明显较陶器的个头小,以碗碟瓶为主;而陶器则是以缸、盆、罐为主,这很可能说明当时船员们用陶器来做米缸、水缸,罐子里面盛放着咸菜,而吃饭的时候,瓷碗装饭、瓷碟盛菜,这一方式在今天仍然延续下来。

观音造像

在“南海一号”前期清淤中,出土了一件石制观音像,考古专家初步推断很可能为船员佩戴的饰物。观音是保平安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时人们出海祈福的美好愿望。除了佩戴观音像外,那时的人们出海多数都还要祭拜“妈祖”。

相关专家表示,当时的海员还会在远洋船上安装“保寿孑”。所谓保寿孔。就是装饰在龙骨断面上“七星伴月”的图案,由上面的7个小孔和下面一个大孔组成,小孔内放置7枚钱币,大子里放着一面镜子。“保寿孔”是古代福船龙骨上最有代表性的标志。

谜团一:因何沉没

目前,有考古专家根据探摸阶段掌握的信息判断,“南海一号”沉没的原因可能与海上风浪有关。由于船体没有发生大规模断裂,不大可能是因碰撞而沉没。而“南海一号”沉没的海域一直是台风等气象灾害频繁的区域,所以沉没有可能是因为遭遇了巨大风浪。

但也有专家提出了新的猜想,“南海一号”是不是因超载而沉没?考古人员对“南海一号”进行前期探摸时,发现了一块体积巨大的凝结物,其中有一定数量的铁器。从目前的情况看,“南海一号”上不仅可能载有大量瓷器,还有一批铁锅等铁器,此外还出水了一些金器首饰及木器。

专家们进一步推测,如果遭遇风浪,“南海一号”沉没海底的状态应该是翻倾;如果是因为触礁沉没,则很有可能是船头或船尾先插向海底。但是,从“南海一号”沉没的状态看,甲板几乎与海平面平行。为何古船会平平地沉没?有专家认为,超载可能是原因之一。

谜团二:始发港何在

”南海一号”的始发港是哪里?这一直是考古专家们亟待破解的一个问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说,“南海一号”沉没时船头朝向是西南240度,沉没朝向与当年的航向大致一样,照这个朝向看,“南海一号”不是从国外驶入中国,而是从中国驶出,最新的研究显示,“南海一号”可能是驶向西亚或中东地区。魏峻说,目前还没有任何信息显示,“南海一号”是从广东驶出,而船上已经出水的文物,也还没有一件是属于广东地区的。

一些专家根据船载货物推断,“南海一号”自泉州港及以北方向出发的可能性比较大。“南海一号”出水了很多瓷器,其中就有福建德化窑和磁灶窑的瓷器,还有很多是浙江龙泉窑的。此外,中山大学历史系宋代史专家曹家启教授分析,史料中曾有记载,当时中国商船少有向北航行的,多发自泉州及以北港口。

谜团三:船主身份

此前,“南海一号”曾经出水一条近2米长的鎏金腰带、一枚硕大的金戒指,腰带由四股八条金线编织而成,充满异域风情。而在今年“南海一号”前期的凝结物清理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枚鎏金龙纹手镯,这枚手镯豪气十足,比大拇指粗,径口比普通家用饭碗还大,两端都雕成了龙头形状。

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分析,从镯子上雕刻的图案和花纹看,具有中国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南海一号”共出水了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都没有生锈,闪闪发亮。它们都比较粗大,像金腰带长1.8米,手镯有四两重等,由此可以推测佩戴这些黄金首饰的船主可能非常富裕。

考古专家还猜测,这些粗大的金手镯、金腰带和金戒指不可能佩戴在一般身材的人身上,更不会是身材瘦小的人所戴,那么,会不会是一名身材魁梧、体型巨硕的富商?

谜团四:有无生还者

从近年对“南海一号”文物的试探性打捞结果来看,目前还没有发现古人骸骨。那么,“南海一号”沉没时,船上人员是否已逃生?广东省考古所所长黄道钦说,最终能不能从船内文物中发现入骨,还有待接下来的进一步发掘。

黄道钦认为,“南海一号”是一艘木船,与一些钢结构船不同,它不像泰坦尼克号那样沉重,因此沉没速度会比较缓慢;船身并不庞大,门窗也不高,“南海一号”沉没时,船上人员想要逃离船只并不难。黄道钦说,很有可能“南海一号”沉没后只有货、没有人,而至于船上人员逃离后最终能否脱险,那就另当别论了。

而有专家还推测说,由于“南海一号”上已经出水的腰带、戒指、手镯等金器多为饰品,且数量极少,应该不会是远洋货物,极有可能是船上的富商所佩戴。按照这样的推断,“南海一号”沉没时,船上的富商如果可以及时逃离,应该不会将随身所戴的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全部抛掉再逃生,所以有可能是与“南海一号”一起葬身大海。

谜团五:木质古船为何长年不朽

“南海一号”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被2米多厚的淤泥所覆盖。但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800多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整艘船没有翻、没有侧,而是端坐在海底。而船体的木质还比较坚硬。

在对“南海一号”前期探摸中,还发现了少量的船身上的碎木块。魏峻说,这些木块的材质有部分是马尾松木。马尾松多见于南中国地区,如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因此,“南海一号”的出生地极有可能就是在南中国。

为何“南海一号”能够长存水下800年而不朽?“南海一号”水环境课题组负责人、中山大学生物科学院徐教授介绍说,“南海一号”在浸泡800多年后仍保存完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南海一号”所沉没的水下环境氧浓度低,可以推测,船在沉没后的短时间内周围很快附着了大量的淤泥,从而使船体与外界隔绝,避免了氧化破坏。根据实验室对沉船周围淤泥的研究发现,淤泥内找到了很多生物,但没有一个是存活的。这更说明船体周围是一个厌氧状况非常好的环境。二是“南海一号”所使用的材质是松木。根据广东民间说法:水泡千年松,风吹万年杉。这表明松木是抗浸泡比较好的造船材料。

考古专家表示,南方在宋代就已有了成熟的造船工艺,“南海一号”的出现对中国古代造船工艺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研究提供了典型标本。随着“南海一号”的出水,这艘古船为何能长年不坏的原因也将被揭开。

上一篇:《百年风华:杨绛传》 下一篇:钢构行业市场增长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