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心理“脆弱性”

时间:2022-10-08 11:18:47

浅析中学生心理“脆弱性”

[摘要] 笔者从教数年,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脆弱性”感受颇深。这种“脆弱性”表现在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造成这一普遍现象的原因到底有哪些?我们作为教育者又将如何来应对和指导呢?笔者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这一现象作一剖析并试图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中学生; 脆弱性; 原因; 对策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在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中,正是角色混乱向角色同一性转化的阶段。《心理学》也指出: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逐渐完善的起始阶段,其典型的标志就是动荡而不成熟。他们的心理基础,尤其是健康心理的基础比较脆弱。

在这一充满矛盾冲突的阶段,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内心极度脆弱,动不动便离家出走,自我伤害以及伤害他人。那么,到底现代中学生心理的“脆弱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脆弱心理是怎么形成的,社会、家庭、老师及自身应有些怎样的应对措施呢?

1 “脆弱性”之表现。

其一,行为极端化。一点小事就会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加之易冲动的特点,因此动不动就离家出走、自杀以及伤害他人。笔者接触较多中学生,其中一部分学生就曾经有过一次甚至多次自杀的想法和计划。王某,女,14岁,中专护理班10级学生,性格外向活泼,据她讲述曾有三次离家出走的经历,一次自杀的想法。周某,女,14岁,曾计划自杀一次,被宿舍管理员救出,并有多次自残经历。

其二,情绪过度两极化。情绪时好时坏,情绪化现象相当严重:一旦有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马上神色喜然,一旦遇到不好的事情,又如同世界末日,惶惶不可终日。心理学上讲,情绪过度的两极化也是心理脆弱的表现。

2 原因追溯。

现在的中学生心理变得如此脆弱,会是哪些因素的作用呢?

2.1 首先是社会因素。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加之又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下一代寄予的期望越来越大,而孩子感受到的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压力长期作用,使得心理耐受性变差,心理也就更脆弱。

另外,随着网络、电视、电影等的普及,这些媒体中暴力、血腥、离家出走的画面比比皆是。中学阶段心理不够稳定,很容易从众,模仿这些媒体中“榜样”的行为。

2.2 其次是家庭因素。过分溺爱。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所有人都把目光、心血倾注在这一个孩子身上,加之自己受过苦,因此,就希望孩子能一帆风顺,一旦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挫折情境,便立马挺身而出,不让孩子受一丁点委屈 ,造成孩子心理耐受力不强,一旦脱离父母,就变得极度脆弱,在挫折面前不知所措,极易受打击。

缺乏爱的支持。有些家长则形成另外一种意识,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黄金棍子出好人。他们认为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论我怎么对待孩子,孩子都能明白。事实上,爱的支持是需要表达才能够被感受到的,当不能够从家长的言行中感受到父母的情感支持,孩子往往会变得极度脆弱,比如成长环境中一些有意甚至无意的暴力行为会让孩子在情感上缺乏支持,变得脆弱。王X ,女,13岁,性格外向活泼。在挫折情境中,极端思维,内心体验特别痛苦,大哭大闹,甚至歇斯底里。与其咨询,了解到身边的人经常数落她,责怪她,以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是罪人。

对心理健全的忽略。市场经济的冲击,对物质的过分追求,很多家长把精力都在如何赚钱上面,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需要,甚至有些家长觉得只要给孩子丰富的物质生活就是对孩子的爱,其他的都不重要,对孩子心理的关爱太少,从而使孩子长期生活在物质丰富而精神匮乏的生活当中,造成孩子心理上对亲密情感的渴求和安全感的缺乏,以致心理脆弱。

2.3 自我因素。 青春期阶段心理的特殊性。青春期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心理极其不稳定,人格尚未形成,因此情绪波动相当激烈。实际上这是人格形成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即使是一件小事,在他们那里却也能引起高强度的反应。有时情绪高涨,热情洋溢,有时又消极低沉,孤独压抑。这些表现如果得不到周围人的支持和理解,就会变本加厉的发生。

3 对策。

3.1 营造轻松的社会环境。 我们应该营造一种行行出状元而不是只行独木桥的氛围。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可以让孩子心理成长得更安全,同时,多报道一些前辈的英勇事迹,激发孩子们学习先辈们不屈不饶,坚持到底的作风,还可以用现代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形象,来勉励他们。同时对媒体报道的一些离家出走、自杀的孩子多一些心理关怀,而不是一味的否定。

3.2 加强心理教育。 青春期是一个特殊的阶段,我们需要给孩子针对性的心理教育。运用开讲座,做报告,团体辅导等各种形式,做好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工作,想办法解决学生的普遍性问题。同时,还需要设立心理咨询机构,设立个别咨询、心理热线、心理信箱、网上心理咨询等各种形式,来解决个别孩子的心理问题,疏导情绪,学会挫折的积极应对方式,从而摆脱脆弱心理,内心变得更强大。

3.3 挫折教育。 孩子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家长首先要站在孩子的旁边,陪他一起战胜困难,而不能冲到孩子的前面替他解决,同时孩子也要主动积极地去面对困难,而不能躲到父母的臂弯中,那样永远都不可能成长。学校也应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加强孩子独自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参考文献

[1] 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

[2]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

[3] 朱建敏,吴峻松.战胜脆弱,挑战现实――当今中学生精神状态“脆弱性”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

上一篇:浅谈基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完善 下一篇:溶菌酶的研究进展及优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