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敦煌遗书”正式面世等

时间:2022-10-08 10:49:11

首批“敦煌遗书”正式面世

近日,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影印出版的大型图录《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30册与公众见面,这是庞大的敦煌遗书出版计划的一部分。敦煌遗书由深藏不露到公开出版,反映了中国研究者在遗书的修复、保护和研究方面的显著进步,赢得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1900年,在中国西北部的甘肃敦煌,发现了大量五至十一世纪的中国古代书卷,被命名为“敦煌遗书”。书卷用汉文、吐蕃文、梵文等多种语言,记载了中古时期的宗教、天文地理、历史风情、文化风貌等,是研究古代中国和东亚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因为战乱等原因,大量敦煌遗书流出中国,目前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藏有敦煌遗书,其中以英国、法国、俄国、日本为最多。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国内敦煌遗书的最大藏家,该馆共有敦煌遗书16000余件,约占世界敦煌遗书总量的三分之一。由于年代久远,敦煌遗书受损非常严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国家图书馆着手修复残破的敦煌遗书。目前,敦煌遗书修复工作取得丰厚成果,国家图书馆在此基础上,决定影印出版《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全套总计150册,预计2007年底全部完工。该馆副馆长陈力先生告诉记者,将所有的馆藏遗书整理出版是中外敦煌学研究者盼望已久的事。他说:“文化遗产要保存还要弘扬,这就是弘扬民族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藏着东西不拿出来给别人看,显然是有问题。怎么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利用现代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方便地获取文献,是我们这几年努力的方向。无论是出版还是数字化,根本目的是要让这些深藏地库的文献和学者、和世人见面,同时对它的原件要有效地进行保存。”

陈力说,中国国家图书馆从上世纪30年代,就成立了敦煌遗书收藏保护的专门机构,80年代开始了以出版为目的全面整理工作。

张志清先生是该馆善本特藏部主任,著名的古籍保护专家。据他介绍,敦煌遗书的修复要经过多道中国特有的传统工序,一片小小的纸卷要想重现当年的模样,常常要花费一个工人几个月的时间。这种修复技术与国外常用的丝网固定、装裱的方法有很大区别,它的优点在于全部过程是可还原的,将来一旦有了更好的修复办法,就能轻易地抹去原有的修复痕迹。这种方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多个国家的图书馆派人到中国学习修复技术。从已经出版的30册图书看,清晰度非常好。张志清说:“怎样提供一种特别清晰、完整的敦煌遗书,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用缩微胶片进行拍摄,经过试验,效果非常好。敦煌遗书年代比较久,很多卷子都很旧了,残破了,上面也有污渍,要能反映出层次来,难度非常大。这一回,(我们)在出版质量上做了很多工作,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张先生说,首批出版的30册敦煌遗书,装帧形式采用轻型纸,便于大家翻阅,体现出印刷的高质量和高水平,也得到了各界学者的高度评价。不过,这些成就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保护工作已经尽善尽美。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研究馆员林世田先生认为,在文献保护方面,尤其是在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上,中国在古籍修复方面还有不少方面需要向外国同行学习。林先生说:“现在是个数字化的时代,(大家)做数字化时,因为文化背景不同、技术不同、理念也不同。通过国际合作,我们可以吸收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直接引进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管理方式,是我们国内进行数字化要跟他们学习的。因为参加过多次敦煌文献国际保护的会议,参观过很多个修复的地方,我觉得更关键的是,各国家、各机构对文献(保护)的重视大大超过国内,他们的修复师定期培训,都具有很高的学历,对敦煌遗书修复非常认真细致,修复前作了非常周密的安排。”

林世田介绍说,以前修复技术基本靠师傅口授代代相传。2003年,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修复中心启用了“古籍修复档案管理系统”,收录文献修复前、修复中和修复后的全部信息资料,使后人可以看到修复过程的完整记录。

敦煌遗书的正式出版,为国内外敦煌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出版本身,只是中国敦煌遗书保护和研究的一个方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郝春文是研究敦煌学的专家。他认为,近些年来,中国的敦煌学者以自信、开放的态度参与到国际化的研究潮流中,敦煌学作为一门国际性的学术,必将产生更多的成果。郝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敦煌学科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世界性的学问。敦煌学研究领域非常广,每个人专攻也不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侧重点,可以互相增加我们的知识。国际化已经达到了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很难孤立于国际社会而存在。任何一个学问都一样,都是世界性的。敦煌也不例外,因为这批东西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我们当然应该做比较深入的研究。”

郝教授说,中国人有自己的研究特长,而国外研究者的独特方法和视角也值得借鉴。他希望外国学者加入到研究队伍当中,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把敦煌遗书的保护与研究发扬光大。

我国将建二十万个“农家书屋”

2006年至2010年,全国农村将建设20万个“农家书屋”,以解决农民“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这是从日前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传来的消息。

“农家书屋”是在行政村或自然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民自助读书场所,按照“政府规划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运行机制”的思路建设与运作。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和各地区目前开展的图书进村下乡、万村书库等类似项目统一纳入“农家书屋”工程范围,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分片定点、分头实施,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惠及农民群众。同时,设立“农家书屋”捐助平台,以冠名权、通报表彰等方式鼓励国有、民营、个体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捐建“农家书屋”,捐助人在统一规划基础上可以自主选择捐助对象。

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图书不少于1000册,期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今年年底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完成本地“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包括选点、建设标准、实施方案、资金来源、建设进度等。

国图荣获文化部创新奖

日前,首届文化部创新奖和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由国家图书馆牵头完成的科研项目《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荣获文化部创新奖;李致忠同志的学术著作《古代版印通论》和刘湘生同志主编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荣获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顾同志主编的《西文文献著录条例》(修订扩大版)荣获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文化部创新奖主要授予在文化行业各领域的实践中以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学技术实施创新,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项目完成人。每两年评选一次,本届有14个项目获此殊荣。

中图学会征集2007年年会主题

为集思广益,充分反映会员意志,日前,中国图书馆学会决定向全国同仁公开征集中国图书馆学会2007年年会主题。征集主题要求:1.体现党和国家有关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兼顾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各级各类图书馆的需求;3.覆盖研究热点,引领研究方向。本次征集活动征集时间至2006年6月30日止。

首都之窗开通数字图书馆

市政府官方网站首都之窗“数字图书生活”日前正式上线,市民可通过访问首都之窗(www.beijing.省略)“数字图书生活”栏目,在线观看专家学者们对北京历史文化和奥运文化的深入讲解,还可以根据讲座预告,在线留言提问。

在数字图书馆中,市民可对400多万册北京一卡通成员馆馆藏书目进行联合检索,对首图300多万册馆藏书目进行检索。每月编辑将根据社会热点,推荐3本经典图书供市民参考

武汉14家图书馆联手“阳光网上行”

近日,武汉市14家公共图书馆的“阳光电子阅览室”同步启动“重走长征路,阳光网上行”培训活动,以引导孩子们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该市14家“阳光电子阅览室”共有近500台电脑,暑假开始免费对中小学生开放。此次培训活动将持续至8月中旬,培训内容包括网络信息的搜索与下载、专题电子板报制作、青少年网络安全防范等。活动结束后,各馆将对孩子们创作的作品进行评审,部分优秀作品将在市文化局、武汉图书馆及武汉少儿图书馆网站上做专题展出。

卢湾区图书馆推出了网上期刊服务

无需到图书馆,只要打开电脑就能在网上阅览300多种期刊,如同把一个小型图书馆搬回了家。日前,从上海市卢湾区政府传来消息,卢湾区图书馆日前在全市区级图书馆中率先推出了网上期刊服务,受到了居民们的欢迎。

记者了解到,电子期刊服务是卢湾区图书馆为了最大限度将图书馆资源与社会共享而推出的一项全新举措。居民们只要领取一张电子阅览卡,并登陆卢湾区图书馆网站,就可阅览图书馆为广大读者精选的时政、财经、文学、哲学等12类372种特色人文大众期刊。仓荣卿馆长告诉记者,借助网络技术不仅可以方便居民阅览,还可以根据居民们的反馈意见及时更新,删除或增加刊物。

最能衡量图书馆质量的举措

今后北京高校图书馆将陆续向社会开放,为校外人员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北京市教委将把“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开放工作做得好的高校还可获得奖励。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1000余所高校拥有藏书6亿多册,公共馆仅为4亿册,高校馆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岛,高校馆拥有网络版电子期刊的65%,公共馆仅为28.6%,高校馆拥有联机数据库为30%,而公共馆仅为2.9%。从这组数据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资源现状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求知欲望,高校图书馆应在满足教学科研需求的基础上,尽快向社会敞开大门。这显示了北京高校图书馆将陆续向社会开放的必要性。

过去,到高校图书馆读书查资料只是高校师生的“专利”。如今,北京高校图书馆将陆续向社会开放,变高校图书馆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走社会化道路,开展多元化服务,不仅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仅限于本校师生,馆藏文献利用率极低,资源浪费严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公共图书馆又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首先应转变观念,消除传统办馆思想的束缚,在保证为高校师生服务的前提下,将馆藏文献向社会开放,并利用网络或其它途径向社会信息,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其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之一的高校图书馆,理应发挥其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面向社会拓展自己的社会教育功能,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衡量一个图书馆工作的质量,不仅仅在于这个图书馆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能否使这些资源最大程度地被利用,变成有价值的东西,在于使投资获取更多的收益。北京高校图书馆将陆续向社会开放无疑体现了这一意义。我国高校图书馆规程把高校图书馆定性为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把它的工作范围限定为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原则规定之下,把学校以外的社会单元排除在外,因此一些高校图书馆在向社会开放过程中出现了顾虑。校方对这种行为不予承认或不支持,在很大程度上也打击了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积极性,抑制了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社会化,很难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工作,都是处在一种以我为中心的被动封闭的状态下,开展的各项服务工作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主动性,甚至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量而随意去做某项工作,往往是学校教学科研中最需要提供的知识我们才去做,至于社会的需求则是知之甚少。知识服务工作没有面向市场,更别谈知识服务的社会效益,不走出校门,知识服务社会化只是一句空话。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知识的集散地、信息的传播源”。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图书馆要发挥自身优势,肩负起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就应当不断的拓展自己的服务领域,走入社区,服务社会。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图书馆建设,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均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为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为高校图书馆走向社会赢得了可能。

振兴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职能

在倡导“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基层图书馆门可罗雀,或者杂草丛生,或者灯红酒绿,此等情形实在有些不太和谐。我们要问,难道我们的社会果真荒芜或浮躁到如此境地,以致基层图书馆几无立锥之地?显然,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图书馆这种限时限地的信息获取方式,必然会受到新兴媒体的冲

击。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体的迅速普及,将图书馆乃至传统读书方式挤到了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在今年“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之前,一家科研机构公布了有关国民阅读的调查结果,其中显示,在图书阅读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下,网上阅读率却逐年上升,从1999年的3.7%猛增到2005年的27.8%,年均增长率达107%。在势不可挡的信息技术革命面前,传统图书馆欲守住阵地甚至有所拓展,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尤其,对于基层图书馆而言,在人口聚集和地域辐射程度都有限的情况下,它如何去应付新媒体的挑战,更非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事情。

除去技术变革的大背景,基层图书馆遭遇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问题。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机构,基层图书馆是某一区域内历史和文化典籍的贮藏地,是人们获得新知的重要公共空间。基于公共产品的特性,基层图书馆理所当然地应当得到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然而,令人头疼的恰恰是公共财政未能有效供给,以致图书馆陷入运行不畅、停滞乃至断炊的窘境。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自然与某地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关,但在根本上,贫富状况并不能影响图书馆这项公共服务的性质和功能,公共财政的分配原则和比例也不能因此而轻易有所改变。那种借口财力不支而让图书馆自生自灭的做法,看似无奈,实是典型的失责行为。现实之中,由于现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尚未到位,一些地方的公共财政支出不够规范,偏离了提供公共服务的目的,有的甚至完全本末倒置,比如在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上大做文章,而在关乎民生的事务上却漠不关心、不闻不问。相形之下,对图书馆建设这种似乎无关痛痒的事情,有些地方更易消极怠慢,而公共财政支出方向的错位也更为明显。所以,当公共财政捉襟见肘之时,政府更要谨防自身随意削弱或取消图书馆所承担的公共服务。

基层图书馆门庭冷清,当然还有自身的原因,比如基础设施较差,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跟不上读者的需求等。显然,提升图书馆各方面水准是吸引读者的一个直接方式,但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如果不改变观念,只是坐等财政支持,那么冷清的图书馆将长久冷清下去,无法走出衰落的怪圈。

从困扰基层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诸种原因看,解决之道不外是加大投入,改善基本条件,提高服务质量,等等。所有这些举措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使基层图书馆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满足公众的基本要求。这是基层图书馆的生命力所在。

北京市最大“拥军图书馆”启用

日前,一座拥有万余册图书的“拥军图书馆”,在武警北京九支队正式启用,这是目前北京市规模最大的一座拥军图书馆。该图书馆分为图书阅览室和报刊阅览室两部分,可同时容纳近百名官兵借阅。为方便官兵借阅,朝阳区图书馆帮助该支队建立起“图书馆管理系统”,完全实现了图书借阅自动化。据朝阳区图书馆负责人介绍,这一图书馆是本市地方援建的军营图书馆(室)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浙江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开展课题申报、评审活动

日前浙江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高校共建共享图书情报资源,服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被评定为浙江省第二批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在全省高校馆系统开展了子课题申报活动。共有23个高校馆申报了49个课题项目。经浙江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评审,有18个研究课题被批准为浙江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上述课题的子课题立项。

新疆图书馆在伊犁师院建分馆

日前,自治区图书馆在伊犁师范学院建立的第一所高校系统分馆正式揭牌落成。

这次分馆的建设是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合作模式的一次大胆的实践和突破,是公共图书馆与院校图书馆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一次有益的尝试。这既体现了自治区图书馆“开门办馆”的服务理念,延伸了服务渠道,为实现文化资源利用最大化进行了改革探索;也为公共图书馆在坚持公益性的同时,主动为基层服务,为构建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扩大了合作,实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等方面,探索和积累了经验。

济南市图书馆推出“快乐图书馆月”活动

为丰富泉城少年儿童的暑假生活,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假期,济南市图书馆在日前举办“书海扬帆――快乐图书馆月”活动。

从8月1日至31日,市图书馆将针对少年儿童推出以下几项健康活泼、生动有趣的活动:“科普纪念日展览”详细介绍世界旅游日、世界环境日、全国爱牙日、全国爱眼日等26个中国及国际纪念日的诞生和由来;“图书馆网上行”使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会正确上网,并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快速查询自己所需要的文献信息;每周二上午9:00至11:00点在市图书馆新建成的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电脑机器人搭建、编程、操作等技巧,使孩子们从中体验动手动脑、创技创新的乐趣;每周五下午2:30放映科普知识安全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光盘;8月12日上午9:30举办儿童安全知识讲座,特邀儿童教育专家为孩子讲授安全自救、险情预防、绝境求生等安全知识。据悉,活动期间,市图将为广大少年儿童免工本费办理借书证。

南京高中图书馆面积将达716平方米

日前,全国各省市教育技术装备部门负责人会聚南京,研讨当前中小学图书馆建设问题。南京市已经出台新规,对未来5年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据了解,“十五”期间,南京市教育局每年拨款1500多万元用于学校图书馆设施设备建设,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购置图书。目前,全市共建成541个中小学图书馆(室),中小学馆藏图书总量近1500万册,生均图书达到中学27册、小学24册。

“十一五”期间,南京还将进一步推进图书馆的标准化建设。新出台的《南京市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对中小学图书馆建设面积按其办学规模提出明确标准:12个班的普通小学图书馆面积不低于120平方米,36个班的普通高中图书馆面积要达到716平方米。生均拥有图书将有较大幅度上升,预计5年内全市中小学图书馆新增图书将超过500万册。

南安梅山为官兵开设“流动图书馆”

日前,南安市梅山镇李成智公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把200多册书籍送到该镇驻军某部。据悉,李成智公众图书馆积极开展智力援军活动,开设“流动图书馆”,每月定期为官兵关书上门。图为官兵们兴致勃勃地在阅读新书籍。

安徽巢湖首家社区图书馆开馆

日前,北京科教图书馆在安徽省第一家市级加盟馆――巢湖市科教图书馆正式开馆。该图书馆座落在巢湖市大型现代化社区世纪新都内,图书馆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馆内珍藏各类精品图书5万余册,期刊报纸200余种。

沈阳皇姑区首个军营图书分馆日前挂牌

皇姑区图书馆首个军营图书分馆日前在某部警勤连挂牌,3000多册军事、政治、法律新书摆上书架供官兵借阅。

东莞建成城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

日前,从东莞市图书馆总分馆工作会议上传来消息,东莞目前已经建成一个中心馆、15个分馆、100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站的城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

据悉,经过两年多的图书馆之城建设,东莞已建成了以图书馆新馆为中心馆、常平等15个分馆为辅和100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站网络的城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目前业务运作稳定、通借通还服务畅通、读者活动开展顺利。

郑州启动送书进农村工程

日前,由郑州市文化局等单位发起的“万村书架(益民书屋)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希望拥有标准图书馆的村,从7月26日起,可与郑州市图书馆联系,建图书馆所需的各种图书和部分设备均由文化部门免费提供。

据悉,每个乡村图书馆将拥有图书2000册以上、杂志300册以上以及书柜、报架等设备。书刊种类涉及时政、法律、农业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均是适合农民群众阅读的内容。

香港赤柱公共图书馆启用

赤柱公共图书馆现已启用,除了成人及儿童图书馆、报刊阅览区及推广活动室外,馆内还设有电脑资讯区,以及自助还书箱和自助借书机,以便市民借还书籍。

图书馆位于赤柱市场道6号市政大厦地面上层,面积约500平方米。赤柱公共图书馆服务站则由本周六(7月29日)起关闭。

赤柱公共图书馆馆藏约42,000多项图书馆资料,包括成人及儿童中、英文书籍、镭射唱片,以及中、英文百科全书、字典、指南等参考书,报刊阅览区备有逾70种报刊及杂志。

除书馆、儿童图书馆、报刊阅览区及推广活动室外,馆内还设有电脑资讯区,提供16部电脑工作站,方便读者翻查联机公众检索目录。

图书馆还设有自助还书箱及两台自助借书机,以便市民借还书籍。

银川图书馆举办残破图书展览

日前,银川市图书馆举办残破图书展览,向读者集中展示了近300本残破污损的图书。主办方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呼吁广大读者爱护图书,文明阅读。据了解,银川市图书馆每年有千本左右的图书受到人为污损。

呼和浩特图书馆第四届书市开市

日前,呼和浩特图书馆第四届书市展销活动在该馆正式拉开帷幕。本届书市展销活动是由呼和浩特图书馆主办的,为期11天,将展销近6000个品种、3万册图书,内容涉及社科、文艺、历史、教育等方面,还有很多具有收藏价值的图书,吸引了不少读者前来选购。

上一篇:德国国家图书馆的前世与今生 下一篇:请为志愿者行动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