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更需着眼大事

时间:2022-10-08 10:48:04

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更需着眼大事

十八届三中全会无疑是近期中国的大事,也是媒体最为关注的大事。全会闭幕当晚,新旧媒体纷纷披挂上阵各显神通,以最显著的位置、最充分的版面或时段,对三中全会进行详尽的报道。笔者注意到,在广东媒体中,无论是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这些党报,还是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等都市类报纸,都将封面整版的位置“让位”给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导读,后面则用3~4个版面来做解读、热议。网络媒体也在争抢大事报道的主动权,比如,新浪网在首页显著位置推出独家策划的公报百姓阅读版及11位专家的深度解读。

为何新旧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很简单,因为它事关中国今后一段时间的改革走向,里面的每一个提法、每一条举措都将对百姓未来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刚在网上挂出,放开单独生二胎、渐进式推进延迟退休、全国统考取消文理科等就迅速引起热议。可以预见,这些热点问题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谁能在这些热点问题上提供权威信息,谁就能在争取读者上抢得先机。

这场硝烟四起的新闻大战也印证了:媒体报道着眼大事,是与新闻价值规律相符的。“大事”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对民众生活有重大影响的事,包括重大经济社会活动、重大突发事件等。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大事”本身就具备“重要性”、“权威性”、“显著性”等特点,社会影响大,受众关注度高,无疑具有相当大的新闻价值。因此,大事报道,既是一座新闻“富矿”,也是媒体表现自身实力、扩大影响力的绝佳机会。而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多元化、信息多元化以及媒体激烈竞争的态势下,媒体着眼大事更凸显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转型社会需要媒体着眼大事

讨论媒体为何要着眼大事,我们首先要想想,在社会转型期,媒体需要承担起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中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也增强了人们实现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矛盾凸显,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重大敏感热点问题不断出现,舆论环境日益错综复杂。

在社会转型期,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显得至关重要。新闻媒体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在报道重大新闻、设置公众议题和引导主流舆论方面,应当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主动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这就要求媒体按照今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的要求,将新闻工作的重点落在“着眼大事”上。具体来讲,就是要从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人民普遍关注的大事开展报道,实事求是分析矛盾问题,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在推动发展、深化改革、解疑释惑等方面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保障民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

近年来,不少新闻媒体都将报道的重点转向“大事”。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上,以汶川地震的“开放性报道”为标志性事件,此后的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雅安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中,不少媒体都能快速反应,派出记者深入第一现场,及时发回大量的第一手报道,为有效引导社会热点、激发人们参与救灾行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新闻媒体在大事报道中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

除了重大突发事件,十、全国和地方“两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可预见的“大事”,也成为媒体比拼实力、吸引目标读者的新闻“战场”,通过各具特色的新闻策划和现场报道,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也得到充分的展现。

可以说,着眼大事,在大势大局、大事大情上确立议题设置的主导地位,做主流观点的“供应商”,既体现了社会转型期媒体的责任和担当,也是提升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利器”。

遗憾的是,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下,也有一些媒体缺乏从大局考虑的意识,缺乏“对公众负责”、“对历史负责”的专业精神,以追求轰动效应、吸引眼球、娱乐刺激为取向,出现庸俗化的新闻。比如,热衷于传播没有意义的、甚至低格调的小道消息,却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重大问题面前出现经常性失语,甚至肆意煽情和鼓动对立情绪,加剧不同阶层和群体间的不信任。

不久前,广州又有报纸在显眼的位置登出“跳桥秀”的新闻。之所以用“又”,是因为在2009年“跳桥秀”的高峰过后,经过对自身报道的一些深层次反思,这几年媒体上类似的报道已经淡化了许多,笔者实在想不出再给这类社会新闻突出处理的理由。想当初,“跳桥秀”之所以像传染病一样扩散,媒体不加选择的关注和报道就负有很大一部分责任。跳桥者中,有的是为了表达个人诉求,有的仅仅是因为感情、工作等不顺就将跳桥当做“秀场”,而几乎所有跳桥者都不是广州本地人。他们之所以选择广州,只是因为容易博得媒体报道引发社会关注。事实也确实如此,刚开始,每一次“跳桥秀”发生,全城媒体几乎都要出动,第二天见报往往是一张大大的现场图片加上“又是跳桥秀”等猎奇式的标题。盲目的关注只能导致恶性循环,最终受影响的是普通民众(交通瘫痪,出行受影响等)。

由此可见,媒体报道如果不能着眼大事,将“小事”当成“大事”加以渲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必将产生不良的舆论影响,乃至影响社会和谐。

碎片化时代呼唤着眼大事

新闻媒体之所以要着眼大事,也是由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生态决定的。

信息技术的变革,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和传媒生态。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阅读终端的强势崛起和迅速普及,特别是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兴起,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和对舆论的控制局面被打破,“人人都有麦克风”,任何个人皆可成为信息者,这让以往传播格局中泾渭分明的传者和受者的界限逐渐模糊。

在网络舆论场里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但网络海量、即时、开放的传播特点往往使得信息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呈现出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以微博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既是舆论的放大器,也是是非的搅拌机。信息的狂轰滥炸、信息意义的消解,时常让受众掉入英国著名作家、思想家柯勒律治所说的“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大海,人们不知该游向何方。

因此,新媒体时代越是信息爆炸,越需要剔除信息泡沫;越是真伪莫辨,人们越希望获取真实权威的解读。传统媒体要做大做强,在新媒体的“围攻”下突围,必须着眼大事,剔除信息泡沫,着力提供有深度、有思想的新闻产品,把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呈现出来,以争取更多的目标读者。

对传统媒体而言,融合了从业人员精力、知识和思想的原创性内容具有不可代替性,“内容为王”依然是其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法则。这是因为,对于重要事件,人们除了想知道发生了什么,还想了解事件的原因及影响意义,这种对信息深层次理解的需求,仅凭网络信息的简单堆积是无法满足的。因此,经由专业媒介机构把关、解读、加工的高质量内容产品成为稀缺资源,内容的重要性再次显现。

以广东乌坎事件为例。乌坎事件发生后,因为触及基层腐败、基层民主选举等热点问题,在微博等自媒体上迅速发酵,加上境外一些媒体的推波助澜,各种流言满天飞。对此,广东省外宣办指定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的记者参与采访事件处置的全过程。在每一个关键环节,南方日报记者是唯一到现场并负责写通稿的。记者牢牢把握住广东基层民主进步的主流趋势,用辩证思维看待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于是,《乌坎村村委会将重新选举》、《朱明国走访乌坎村 祝愿群众过好冬至过好元旦过好春节》等一篇篇导向正确、信息充分的报道陆续出炉,随即被各大门户网站首页转载,不实传闻不攻自破。这也证明,一旦主流媒体能准确及时地提供真实权威的新闻信息,公众就会减少通过其他方式搜集信息的行为,各种网络谣言和小道消息就会自然消失,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事实上,相比于新媒体,传统媒体在大事报道上确实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是传统媒体具有严格的审稿、把关制度,在重大事件报道上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二是资源储备,比如采访权优势、专家库、信源管理体系等;三是专业化组织体系,比如专业的采编队伍、规范化运作的流程和惯例等,树立起严谨务实、权威可靠的媒体形象。在新媒体时代,这几方面的优势都决定了传统媒体在大事报道上大有所为。

面对“从未如此精彩、从未如此复杂”的媒介环境,在微博等新媒体的“围攻”下,传统媒体更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在重大事件面前,敏锐捕捉机会,找准切入点,抢占制高点,选好落地点,发出自己的声音。

(作者为南方日报要闻中心时局室副主任)

上一篇:媒体脸谱 22期 下一篇:“着眼”与“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