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写作要贴近读者心理

时间:2022-10-08 10:45:34

导语写作要贴近读者心理

摘要:读者往往对那些能满足自己某种心理需求的新闻比较关注。新闻导语只有贴近读者心理,使读者一见钟情,才能实现作者和读者的思想心理交流,使新闻写作达到传播和宣传的目的。

关键词:导语 心理 好奇心 比较 求知欲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读者并不是把所有进入视野的新闻事实都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而是对那些能满足自己某种心理需求的新闻比较关注,出现了“挑着看、跳着看、追着看”的选择阅读心理。只有在内容上、写作形式上满足这种选择心理,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才具有可读性;如果读者没有阅读兴趣,再好的新闻也不会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宣传。新闻导语,是新闻中以简要的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是“新闻走向媒体、走向读者的阶梯”①。新闻能不能抓住读者心理,首先取决于导语写得好不好,有时甚至取决于导语的第一句话或开始的十几个字写得好不好。导语写得好,不仅便于读者选择新闻,而且对那些特别忙碌的读者来说,即便匆匆看过导语,也会多少得知一点新闻的内容梗概,掌握一点信息,这也是对读者的一种体贴。同志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②导语对于新闻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让读者“看下去”。所以,导语写作只有充分考虑读者的需要、想法,贴近读者的心理需求展开,才能为读者所接受,取得广泛的传播效果。

不同个性特点的读者对新闻的选择往往会有不同的偏好,但读者总会有一些共性心理,比如对新奇、对比度强烈、能满足求知欲、与自己距离接近和切身利益相关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感兴趣。新闻写作就是要选择那些读者所关心的社会生活作为创作素材,并在导语中牢牢抓住读者心理,产生一见钟情、爱不释手的效应,从而引导读者进一步阅读全篇,达到传播和宣传的目的。

利用读者的好奇心理,激发阅读兴趣

求新求异是人们的天性。新奇的事物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读者总想从新闻中获得新信息、新问题、新经验、新人新事、奇闻趣事。章回小说写到关键处就会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就是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理。这对新闻导语写作是有借鉴意义的。《现代快报》2007年5月23日新闻《美国一男子嗜睡如命,头部中弹仍呼呼大睡4小时》的导语是这样的:

美国人迈克尔・鲁舍尔显然是一个极度嗜睡的人,以至于一枚小口径子弹击中他的脑袋时,他仍能毫无知觉地呼呼大睡,直到四个小时后醒过来,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血流满面。

人中弹并不是新鲜事,但中弹后仍能毫无知觉地呼呼大睡就是新鲜事了,新鲜到奇异的程度。读到这里,读者不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他是怎样中弹的?为什么中弹后毫无知觉?有生命危险吗?后来情况怎么样?等等。这样,自然就会激发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又如,新华社驻美国记者任毓骏、王如君关于美国“9・11”事件的一篇报道的导语:

9月11日上午9时48分,一架飞机撞到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飞机把大楼撞了个大洞,在大约距地面20层的地方冒出滚滚浓烟。就在楼内人员惊慌失措之际,18分钟后,又有一架飞机撞上了世贸大楼,这架飞机是从大楼的一侧撞入,由另一侧穿出,并引起巨大爆炸。

这则新闻开门见山,一语中的,集中笔墨在导语中把最重要的信息首先传递给读者,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引导读者不知不觉地“登堂入室”,阅毕全篇。

利用读者的对比心理,激发阅读兴趣

对比就是把有差别的事物进行比较。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这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事物最怕比较,一比较问题的本来面目就清楚了。写导语时也可以利用读者的对比心理,将今昔、新旧、美丑、善恶、正误、兴衰等两方面的事实情况进行对比,形成强烈反差,更鲜明地显现新闻事实的本质。通过对比,能明好坏、辨美丑、知正误,观点突出,进一步认清事物的本质,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有姿,增强新闻的可读性。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寂寂烈士坟,纷纷春雨泪》的导语如下:

昨天,一场纷纷扬扬的春雨,泪水似的洒落在银河革命公墓公安坟场的烈士墓碑上,令近在咫尺的豪华墓园与黄土一堆的烈士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扫墓者不禁为之心碎。

作者将革命公墓公安坟场与豪华墓园两相比较,连苍天都为之落泪,怎不令人心碎!再如,《贵州日报》头条通讯《一个困难企业的起死回生》的导语:

一个管理混乱、安全事故频繁、人心思散、潜亏和欠债达千万元以上的运输业,在新的班子上任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企业“起死回生”,归还了历史欠账600余万元,上缴税金和各种费用800万元,还投入资金近千万元更新车辆和开发第三产业,安置富余职工700多人,在岗职工的年收入由过去的2000元提到了5600元,还建立了40万元的职工工资储备基金。

导语将整改前后的企业面貌两相映衬,形成了鲜明对照,结合当前不少国有企业经营不善,正面临着如何走出困境的实际,其新闻意义远大于新闻事实本身的价值。

当然,新闻导语采用对比的写法,并不是要强调对比的双方,而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是欲扬先抑的需要。《一个困难企业的起死回生》中,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褒扬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但在褒扬之前,先安排了企业两年前“管理混乱、安全事故频繁、人心思散、潜亏和欠债达千万元以上”这一背景材料与读者见面,通过“生”“死”对比,使得作者所要宣传的对象已不再是处于平铺直叙的静止描述状态,从而排除了行文的呆板滞涩,使得文章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这也为下文的展开创造了条件。

利用读者的求知心理,激发阅读兴趣

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读者通过各种媒体获取信息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读者为增长自己的工作能力,渴求科学文化生活知识,需要从新闻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增加新闻的知识性,是满足读者求知心理的需要。比如2007年8月10日《四川日报》新闻《地球“雨极”之谜》的导语:

气象学上,24小时降雨超过200毫米便称为特大暴雨。但如果降雨量达到1870毫米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

什么是地球“雨极”,大多数读者都会觉得陌生,再加上一个“谜”字,就更让人不易理解。作者一开头就抓住读者的求知心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浓厚兴趣,让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地解开“谜”团。又如,2007年8月20日《人民日报》一版新闻《河南陕县煤矿抢险纪实:矿工生命高于一切》的导语:

2007年8月1日上午11时38分,河南陕县支建煤矿井口,黑压压挤满了人,却出奇的静。

终于,矿工兰建宁第一个被搀扶出了矿井,人群,在这一刻沸腾了。

“你受苦了,你现在安全了!”早已等候在井口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河南省省长李成玉快步迎上前去,几双温暖的手一起握住了这双沾满泥浆的手……

紧接着,第二位,第三位……被困矿工陆续升井。12时53分,当最后一名矿工曹百成走出来时,人们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和着欢笑潸然而下……

煤矿淹井事故抢险过程是复杂的,平铺直叙很难引起读者的注意。由于作者裁取了一个特定的时段和地点,加上现场气氛的烘托,让人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一下子就把读者揪住了:这次矿难是怎么发生的?发生矿难后是怎么组织抢救的?是谁组织抢救的?矿难救援的成功经验是什么?等等。这样,读者的阅读已进入了欲罢不能的境地。

利用读者的接近心理,激发阅读兴趣

人们总是对跟自己比较接近的事比较感兴趣。同样一件事情,某妇女生下三胞胎,如果发生在遥远的欧洲,估计很难有人关注;而同一单位、同一小区内发生这样的事情,人们在茶余饭后就会议论纷纷。这就是人们的接近心理在起作用。导语写作也要考虑读者的接近心理。接近心理不仅仅表现在空间距离上,也包括心理上的距离。有些新闻发生地虽然遥远,但由于与读者心理比较接近,读者对新闻更具了解的愿望和兴趣,即使相隔遥远,也不会成为接受新闻的心理障碍,这种新闻也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2009年3月,墨西哥和美国先后发生甲型H1N1流感,各家报刊上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报道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就是由于这种接近心理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如:2009年6月10日《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新闻《吉林松原:严查之下高考舞弊仍禁而未绝》的导语:

6月9日一大早,李明全(化名)夫妇气冲冲地到吉林省松原市招生办为儿子讨说法。他们的儿子李爽(化名)在昨天上午的高考中,考卷被后面一名考生抢走抄袭,以至于最后未能答完题,而且答题卡也被撕坏,这一科成绩受到严重影响。

李明全给中国青年报记者看了一张成绩单,李爽在高考前摸底成绩是全班第二名。“我儿子学习好啊,本来是要考清华的,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这两天,没想到出了这事儿,连一般大学都上不了了,孩子哪能受得了啊!谁能给个说法?谁能为这件事负责?”李明全在招生办大声嚷道。他无法保持冷静,他爱人则眼圈通红说不出话来,而他们的儿子此时正在家里蒙头哭泣。

这则新闻的发生地在吉林,但却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契合了我们的接近心理。我们自己或亲人、朋友都可能参加过高考,或参加了这次高考,或即将参加高考。我们同情李明全一家,我们憎恶高考作弊,我们对高考制度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阅读兴趣就来了。

利用读者的得益心理,激发阅读兴趣

人们往往对那些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物格外关注,这就是得益心理。导语中的内容,如果涉及读者的切身利益,就会吸引住读者的眼球。请看新华网2009年1月28日新闻《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出台,5省市试点》的导语:

记者日前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正式下发,5个试点省市认真做好启动准备工作。

人人都要吃饭,人人都要养老,全国130万事业单位的职工莫不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养老保险问题,就是党政机关、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职工也会高度关注。又如,2007年4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新闻《不让一名大学生因贫失学:国家助学金实施侧记》的导语:

刚刚当选“2006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的武汉大学学生黄来女是个苦孩子,母亲远走他乡,父亲身患重病。贫困艰难的生活,她却以微笑面对,并以优异成绩获得国家奖学金。她感慨地说:“国家奖学金不仅仅是一种荣誉,对我的生活和学业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前不久,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姜秀娟被学校推荐为免试硕士研究生。这位来自内蒙古兴安盟的学生家庭贫困,是国家奖学金帮她渡过了难关。她感激地说:“国家奖学金给了我资助,也给了我巨大鼓舞和精神力量,让我受益终身。”

高校扩招后,贫困大学生成为人们关心和牵挂的群体。设立国家助学金奖学金,正是党和政府为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这则新闻涉及党的惠民政策,关系到贫困大学生生存和求学问题,令万千学子备受激励和鼓舞,同样能满足读者的得益心理。

总之,如果导语写作能贴近读者心理,遵循读者心理发生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作者和读者的思想心理交流,使新闻写作达到传播和宣传的目的。

注释:

①孙世凯:《新闻记者入门》,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第141页。

②刘萍:《浅谈新闻导语中的动词使用》,《应用写作》,2006(6)。

参考文献:

1.方小强:《秘书写作创新论》,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苏建玲:《导语的魅力与读者心理的需求》,《新闻通讯》,2002(4)。

(作者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编校:施 宇

上一篇:创作电视纪录片的感悟 下一篇:突发新闻的现场采访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