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

时间:2022-10-08 10:31:10

“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滩上的脚印,我们也许会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的眼睛。”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因而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过程。所以,亲历探究是真正体验科学魅力的最好途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倡导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的重要思想,渗透在教科书的各部分内容之中,强化教师的过程意识、探索意识和方法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努力营造出“教师―学生”及“学生―教师”间自由、平等的探究氛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对学生提出的独到见解应充分肯定其闪光点,对其中的偏颇之处要引导他们改进、完善,尽可能使每位学生在问题解决中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2.创设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观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奥苏伯尔“有意义地学习”理论强调,创设问题情景对于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和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的动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有目的的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情景,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动机,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景,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即“愤悱状态”,从而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自觉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独创精神。

3.打破教材编排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探究空间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即我们的任务“是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知识之间的连贯性,对教科书的内容结构进行再整合。

4.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化学科学的发展史上,实验一直是探究问题、获取知识与创新的重要手段。而传统的实验教学过于强调实验技能方面的训练,淡化实验思维方式的训练。我们要改进实验教学,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使学生摆脱僵化的枯燥、乏味的“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

(1)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验探究的全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试验自己的新想法,从而发现问题,得出结论。诸如酸碱盐的性质、金属的性质等,我们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通过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既能避免实验本身的枯燥无味,学生又能通过亲手操作,加深记忆,提高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的设计、操作、观察、分析、推理及结论的全过程,不但能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知识,学到技能,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化学试验的乐趣。

新课程中的每一位化学教师,都应该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实验教学,注意挖掘每一个实验的探究功能;不能为简单地训练某个技能、验证某个知识而进行实验,应该让实验成为学生建构新知识的工具,成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种方法。

5.关注学生遇到的新问题,使探究活动在课下得以延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浸透STSE的教学思想,及时发现学生提出的与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使中学化学更具生活气息和现代气息;打破以往课堂教学的封闭体系,形成开放型的教学体系,让学生有机会到实践中去亲自体验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探索、总结、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环境等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

例如:在讲“物质的变化”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提问“在你生活的周围,又很多变化发生,你发现过哪些变化?它们各属于何种变化?为什么?”学生举出了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盖房子时把石灰浆糊到墙上,过一段时间后墙壁上的石灰变得非常坚硬,不知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我指出: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非常好,大家有没有兴趣共同探究一下这个问题呢?得到大家的认可后,我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有的学生负责取生石灰放在烧杯中进行观察并作记录,有的学生负责访问建筑工人,有的学生负责查资料,了解变化的实质,等等。

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与他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因此他们有足够的兴趣去主动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真实的知识和感情体验,经过一个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提出问题,并通过有效的途径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索过程,它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教师要注意创设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亲自体验,感知学习与认识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真实情景中、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以及多样生动的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体验科学、应用科学,在“做科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上一篇:谈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问题 下一篇:进行有效反思,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