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时间:2022-10-08 10:27:20

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在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与重视。特别是在受到“数量与质量如何均衡发展”的问题严重困扰的外语教育界,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地为社会培养、输送具有强大竞争力与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及其构成要素间的相互依赖、渗透关系,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跨越文化差异进行交际所应具备的能力或素质。它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们,能否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关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至少包括语言表述、文化理解及语言运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

语言表述能力是人们进行交际活动时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它是指学习者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意愿及思想的能力。对语言内容的精准和流利表达是这种能力的努力方向。语言表述能力的获得离不开承载、孕育它的文化土壤;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对异文化中涵纳的价值取向、风俗习惯、信仰等的认同与宽容,即离不开文化理解力的支撑。可以说这三方面的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依存、相互渗透、相互支撑、互相促进的。

通过不断的交际实践活动,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逐步提高,语言表述能力逐步增强。而这其中滋生的成就感会大大强化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这又会反过来促进学习者语言表述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的快速提升,从而逐步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表述、文化理解、语言运用能力的角度着眼,培养、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外语教学中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

1.结合语言与非语言教学,提高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语言表述能力包括语言与非语言两方面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对学习者进行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讲解与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训练,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表述能力,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讲解示范外国人的面部表情、语气、手势等非语言信息,提高学习者对非语言表述能力的理解与把握。比如在日语教学中,语言与非语言教学结合的有效性会表现的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在日本社会中,人们的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极具共性,在长期的稻作生产模式下,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无言的默契,彼此之间可以通过一个眼神或细小的动作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因此,日本人的交流更多的是基于“以心心”(以心传心)、“察しの文化”(察言观色的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与日本人交流时,不仅要注意语言,还要注意对方的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信息的解读。比如学习「いいです这个语法表现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释明在日语中它既具有允许又具有拒绝的语意,然后再结合非语言信息向学生指出其使用上的不同:当说话人面带微笑、点着头说时,「いいです表示认可或允许;当说话人摆着手说时,「いいです表示谢绝。此时非语言表现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教师将语言与非语言结合起来教授时,学习者才能真正的掌握该语言的表达方式,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非语言信息的处理不当而招致的误解、摩擦甚至交际活动的失败。

2.融入中外文化差异比较,培养文化理解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将中外文化差异恰到好处的穿插、融入到语言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课程的趣闻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平时的语言教学中逐步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从而为学生最终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打好坚实的基础。外语教学要想避免“营养不良”,甚至“南橘北枳”现象的产生,就必须努力营造这种文化土壤,培养学习者的文化理解能力。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教师应在讲解语言的过程中融入文化背景的介绍,突出该文化背景与我国文化的不同之处,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比如在学习日语中的“~ば~ほど~”这个表现时,要告诉学生日本人崇尚“就事论事”,凡事对事不对人。在他们眼里,孩子的美源自其自身的可爱。因此,日本人在夸奖小孩时是不用这个表现的,他们不说:“この子、ればるほど美しいね。”(这孩子真是越看越好看),而是说“かわいいね”(真可爱呀)。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的特殊应用是与日本人的文化观息息相通的。而在中国,人们讲究“人本位”主义,在夸奖小孩时,我们的注意视点实际上并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孩子旁边的家长那里。因此,在说完“这孩子真是越看越好看”之后,往往会再补上一句“长的真像你妈妈(爸爸)”之类的话。如果在学习中不指出中日两种文化的不同的话,那么,从小生活在这种文化意识中的中国学生必然会说错话,导致交际过程中尴尬局面的出现。

3.巧妙设计场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影响跨文化交际活动成败的最直接原因。它是学习者在长期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后,形成的一种能对客观事物进行自主综合分析、并将其转化为语言表达的高层次能力。具体表现为学习者语言方面的灵活应变。这种能力的获取与提升必须以语言实践环节为依托。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应结合实际语言教学合理设计交际场景,在实践中增强学习者对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学习初次见面的场景为例,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完用语后,还应向学习者指明日本人见面时不握手,而是鞠躬。因此,在说“はじ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いします”(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时,应辅以鞠躬的动作。动作与语言的协调运用,才能表达出说话人诚恳、谦恭的态度。然后设计一个场景,请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表演。学生在模拟会话时,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规范行为,此时老师应及时予以纠正。这样,学习者在将来现实的场景中才能与对方从容、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另外,还可以通过课件中的虚拟场景来培养提高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多与外籍教师、留学生交流,或利用假期到外资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真实地应用到实际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去体会交际的成功与失败。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三、结语

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随着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召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势必更为紧密,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合作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新世纪、新形势下的中国外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相信“语言与非语言教学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语言学习与交际场景相结合”的这种三结合教学法一定会对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文为2007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实践――以基础日语教学为个案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课题编号为:S070901。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从实践哲学审视HR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下一篇:心理咨询中来访大学生的阻抗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