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复习长效性的思考

时间:2022-10-08 09:31:53

提高历史复习长效性的思考

摘 要:如何改变历史复习课的沉闷乏味,一味死记硬背的现象?历史复习时应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理念,从知识教育的框框中走出来,发挥历史学科“明理启智”“经世致用”“彰往察来”的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和人文素养,提高复习的长效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 复习 长效

为了提高历史成绩,教师往往死抓蛮干,复习课上往往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罗列考点唾沫横飞,学生拼命死记;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题海战术搞得学生头昏脑涨。这样的课堂也许能出成绩,在领导、家长眼中是“高效”的,但仔细分析,却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生主体性缺失,漠视情感体验等。学生的学习方式仍未从条条框框的强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对学生的历史洞察、价值评判等学科素养重视不够,人文教育被知识教育所屏蔽。如果不及时解决复习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在中考复习中,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还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不能仅仅满足于复习的 “高效”,更要追求复习的“长效”。

初中历史复习的长效性,具体来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教师优质的教学活动和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复习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和人文素养,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可持续发展。相对于“高效”,则更加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注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更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一、牵线搭桥,把知识“连”起来

复习要实现长效,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遵循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首先,要找准历史发展的“主线”, 清朝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指出: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这句话主要是指写文章,其实历史复习也是如此。没有历史线索的复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混乱的、无头绪的、易遗忘的,这种复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发展的主线,将分散在教材各章节的知识点有机地连接起来,进行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系统的知识链。学生有了整体感知后,才能进行具体的历史探究分析,最终生成历史感悟,这是长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在知识有机连接起来后,复习不能戛然而止,而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和感悟。或总结某一阶段历史的发展特征,认清历史发展趋势;或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或总结历史人物的杰出贡献,学习其优秀品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而应尽量让学生去思考、去总结、去感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习能力,这是复习走向“长效”的必经之路。以复习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为例,本册主要讲了中国近代史的内容,一共有7个单元,22课,内容多,时间长,叙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内容看似很繁杂,复习时如果我们能抓住三条主线就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零为整、融会贯通。第一条主线: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列强对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约,造成了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第二条主线: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史。中国各阶级、各阶层都英勇反抗列强的侵略,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英雄人物。第三条主线: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救国救民的探索史。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在探索中逐渐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具体复习时可以列表整理归纳。这不仅强化和巩固了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而且也让学生感悟到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和探索精神。学生关心国家、关注社会的历史情感便自然生成,复习也就从“高效”真正走向了“长效”。

二、设疑激趣,使思维“动”起来

整理知识点、强化记忆、试卷高强度训练,这是很多复习课的套路,也是很多学校提高成绩的法宝。但学生却很反感,觉得复习课不如新授课有意思,复习就是“炒冷饭”,寡淡无味,上课直想打瞌睡。如此一来,复习就谈不上有效、高效,更何况长效了。要改变历史复习课沉闷乏味、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我认为设置问题情境,通过设疑―求疑―释疑来诱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提升历史素养不啻是提高历史复习长效性的一个很好的办法。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卷,通过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来考查学生的历史认知与历史思维,是命题者一致的做法。因此,复习课不应是简单知识点的灌输,更应是思维的提升、情感的升华。“把学生置于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未知问题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态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巩固旧知,还能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与交流。

教师可于无疑处设疑,引发认知冲突。教师要善于从平淡无奇中挖掘教材里的隐性知识,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加深对历史的多角度理解。例如,复习“新航路开辟”的内容时,学生对哥伦布的历史贡献已倒背如流,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我话锋一转:“2008年当西方庆祝‘哥伦布日’时,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呼吁在美洲取消这个节日,他说,‘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哥伦布呢?”这一问题使学生耳目一新,思维被迅速地调动起来,通过讨论和探究,他们能认识到:哥伦布发现美洲加强了美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促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但同时也为欧洲国家向美洲殖民铺平了道路,给美洲人民带来了灾难。学生不仅掌握了辩证、全面、客观的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且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频繁,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

教师也可在重、难点处设疑,掀起课堂波澜。教学重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难于掌握的技能。复习时在重、难点处设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启迪感悟,促进学生智力、情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进行“日本史”的专题复习时,教师提出:“日本的发展历程,对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这一问题,不仅能使学生对明治维新、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等重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还能使学生从感知和理解历史中,逐渐生成理性的历史认识:中国要崛起,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反对武力、和平崛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自然生成,国际视野也不断拓宽。

三、关注现实,让复习“热”起来

学习历史是为了鉴往知来,中考问题的设置从来不回避热点。当今社会的重大时政、社会热点、周年大事等常被用作中考命题的背景材料。因此,复习时应关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人类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长效热点问题,如人口与环境、民主与法制、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等。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热点问题进行筛选,找出它们与教材知识的关联点。针对与历史知识有联系的社会热点确定主题,进行专题复习,以贯通古今。具体来讲:第一,穿插热点,拓宽复习视野。例如,在复习“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外交”内容时,教材提到了2001年中国上海承办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此时不妨适当补充,介绍2014年11月10至11日在北京成功举行APEC会议,这不仅展现了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也有利于加强经贸合作,共建面向未来的新型亚太伙伴关系。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何时隔13年后APEC会议再次在中国举办?”教师应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同时从现实出发探寻历史渊源。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思维,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应考能力。第二,以时政热点为切入点,重新整合知识,进行专题复习。例如,2015年9月3日,中国举行抗战胜利纪念日大阅兵,全国放假三天,阅兵式上进行了武器装备展示和军队检阅,邀请多国领导人参加。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复习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并整理和归纳出我国国防科技迅速发展和人民军队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对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的关注,有利于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中考后,大概有一半的学生会进入社会或技术学校,将不再有机会接触历史这门课程,在复习时若能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古鉴今”“以史育人”,将会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仍能对历史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从历史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经验,这才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是长效课堂的真正体现。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在历史中汲取养分。”中考复习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引导学生在积累、整理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感悟历史,关注现实,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史学的“明理启智”“彰往察来”,复习也才能真正从“高效”走向持久“长效”。

参考文献:

[1]文学荣.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能力培养和提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法国商业两百年:霸道与优雅 下一篇: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