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联想

时间:2022-10-08 08:56:44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联想

摘要: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公司承载服务三农、有广阔三农市场、拥有巨大数额不良资产、需注入极大资金盘整,但银监会难以监管、农行内部管理陈旧、整体从业员工素质相对行业偏低、社会服务意识和公众认可不足。过去国家金融公司注入大量现金、不良资产由国家赎买成立专门的资产公司予以廉价处理、引入国际优质战略投资者、A+H上市融资的模式是否就是最优选择?此问题值得思考。

关键词: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

一、农业银行在改制中的问题分析

2009年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公司经过了一番包装,正式挂牌亮相,而改制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国家赎回不良资产是很正常的,在明确确立政策性银行应该承担的智能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享受巨大官定利差的同时也承担着一部分政策性融资任务。大部分不良资产由于指令性贷款导致。而农行较其他行的问题更严重在于随着体制转轨,由其他银行所承担的政策业务,其相应的不良经营在市场开放后由于本身行业高速发展而得到有效地弥补和缓冲因而造成了在上市之后,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在各业务参数上都有不俗的表现。但由于长期工农业剪刀差造成了农行以及大量的农村信用社的坏账持续积累。先有了1994年的为信用社买单,再有这之后的农行不良资产剥离。从根本上说,这都是政府为过去发展路线的牺牲所必须的埋单。

其次,大量注入现金值得商榷。其实在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进行剥离之后,农行的政策性亏损因素就并不是很多了,加之其承担着的广泛的农村存贷市场在信用社信用和资产危机时成了众多基层中小储户的唯一选择,其传统存贷业务在当时较大息差的环境中实际上是可以有较好业绩表现的,但服务环境、服务态度、信业务开展、业务能力和经营思路上,农业银行在四大国有中可说是乏善可陈。

再次,去年开始大量的国有商业银行战略投资者在海外市场抛售套利使得人们对引入国际优质战略投资者提出了质疑――他们是雪中送炭还是火中取栗?固然引入由国际信誉的境外投资者对于提升国有银行去政府操控形象和国际公信力以及投资吸引力有莫大帮助,但中国银行业在国际市场中已不是过去的质疑而是投资者对于资产低估和寡头经营暴利的看好预期。由于金融危机外部环境中国内经济持续走好,虽然在大量政府操纵经济发展职责中,更多机构投资者还是看好中国后市,在整体市场缺乏资金容纳的环境下,中国信号和政府支持无论在境内还是外部投资者眼中都是难得的投资品种。

如果从银行资产经营的角度来看,对于农业银行的持续投资是否还真的是有价值的呢?

由表1披露指标来看,在未进行不良资产剥离之前,农行的资产质量严重不良。即使在剥离之后,不良贷款占比依然高于其他已完成股改上市的商业银行。虽然资本充裕率勉强达到强制监管标准,但是其拨备覆盖率却较以往更低,说明其资产仍然在进一步恶化。

结合表2的评价指标看来,其资产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只是由于剥离不良资产造成其流动性畸高,使得收益状况在短期内有所调整,但其不良贷款拨备覆盖不足,说明其后续需求的资金将更高,那么如果从理性投资看来,对于农行的继续注资增加流动性剥离不良资产实际上并不是合理选择。

二、农业银行上市的目的――拆分取得利润输送

事实上,农行的管理层一直在反复强调“上市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坏账剥离、股改、引入战略投资者、上市、建立现代金融机构,而这样真正的目的不仅是通过上市这样的一个规范需求来规范中国农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更多的可能在于脱离多年积累下的包袱。如果换个角度来看股改过程:首先,作为曾经政策性强制贷款的补偿,国家通过剥离其不良资产实现农业银行的资本充裕率基本达标;其次,汇金公司作为国家金融公司注入万亿满足农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要求;再次,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分散稀释股权使其合理化;最后,IPO实现A+H上市融资,成功获得融资资金后,战略投资者择机抛售获取可观利润。

那么这个过程谁在其中盈利了?农业银行通过不良资产剥离实现了管理权清晰,同时也剥离了管理层责任,将可能存在损失一并计提,使得接下来的一任甚至几任农行高管都可以轻松地实现持续盈利并享有银行业高管激励;汇金公司作为国家金融管理公司,实现了管理资产的保值增值,其投入农行的万亿资产将必然会获得巨大的账面增值;境外战略投资者必然是受益者,而且短期快速套利而国家也通过这样的银行业改制实现了银行业脱困,快速将一家资债不相抵的大型国有银行扭亏为盈利良好的股份制银行;至此这个共赢游戏貌似结束。

但事实上国家为股份制改造承担了大量不良资产的变卖。中央汇金是在注资后实现账面浮盈,但是这种浮盈是很难或者说是不能兑现的。农业银行的股权清晰并不是由于理顺而是在于简单剥离――把经营不善的那部分拿出去,最优质的资产留下。境外战略投资者在短期持有后必然是快速抛售套利离场。最终留下的只能是A股跟进的中小投资者。简言之,又是汇金公司一次成功拆分――把不良资产卖给国家,把优质资产卖给股民,把卖得的利润转移给境外投资者,自己留下股份控制权。如果把股民更分散化为全民,那么实际上是把国民多年积累的社会财富通过拆分再卖给部分国民,从中索取利润给境外投资者。

三、农业银行改制的路径选择

农行上市应该有一个前提:就是彻底划清政策性和商业银行业务,撇清所有行政“支农”任务。上市后的农行将是真正的商业银行,是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有健全的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框架、有完善的内控制度、具备持久盈利能力的商业化金融机构。而将政策性支农任务交由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

但事实上投资者更看重的是农行的政策性支农业务,因为农行渠道的独特性和政府对其的特殊定位,使得这样一种带有明显政府补贴性质的政策性贷款成为农业银行护身符,其业务可以保证农行的长期业务经营没有放贷压力,不管怎样亏损都可以归罪于这样一个“政府行为”。其或者继续从事政策性信贷业务之名行商业化经营之实耗掘民利,或反之重蹈覆辙,侵害以国有代管为主的全民利益。

同样反观农村信用合作社,营业网点众多且多位于基层,政策支持优势明显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本身自有资金缺乏、资金紧张,却在自身经营情况下实现脱困并有不小盈利。农行的经营困境并不能只归咎于政策问题,而更应思考企业管理运营的本质弊病,其中就有2006年审计署公告的违规吸储、放贷、开具票据的问题,后随着邯郸农行5100金库款被用于购买而暴露出来的监管缺失使得农行在管理问题上的弊病被媒体推到众人眼前,加上一向被人诟病的农行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态度问题,公众逐步开始质疑政策性亏损背后可能存在更多的经营性亏损原因。

更大的问题在于当政府为这样的问题企业买单的时候,对于整个市场的影响不好,这对于国有资产的长期保值增值不利。固然政府对于农行买单更多出于对政府和国有企业公信力以及整个金融市场稳定和信心的多方考虑,然而这样的注资盘活是否可通过其他更为灵活而高效低成本的形式解决?

农行在资产剥离是实际已资不抵债,情形与1994年前后的农村信用社危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当时我们试图通过建立信用合作联社、实现区域内资金的融通和拆借的方式实现信用社资产的盘活,然而,信用联社并不降低贷款不良率,反而由于资金的更加廉价使得各社不负责任的疯狂放贷,造成国家最后约4万亿的政府负担。而当这样的一种依靠绑架政府对百姓公信力承诺而不负责任的经营手法已经在众多国有企业中形成通病。因此,要想走出这个困境,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农行的改革虽然事关重大尤需慎重,但是未必不能做个试点:

第一,内部而非外部整合后融资上市。将农行的资产分省市、分区域评级,集合优质资产注入新公司,对于不良资产成立资产运营公司逐步剔除;对于网点进行评级审定,在现有的网点整合思路基础之上,就不分盈利存在需要一定时间网点,在区域内集中打包出售给有充裕资金和经营愿望的当地商业银行或有意进入的商业银行;对于承担政策性任务的“三农业务”可更多依赖政策性银行,鼓励政策性银行开设或收购农业银行相应网点。

第二,共同拆分整合而非整体调整。将农行各网点按照省分行或更小单位进行独立化核算,甚至可由地方政府托管;有持续经营能力的地区可以鼓励跨区有优先并购;缺乏持续经营能力的可以允许股份制改造甚至被其他少年工业银行收购;承担政策性任务的“三农业务”可通过招投标方式分区域由有一定资质和网点规模的银行竞标取得。

第三,资金捆绑搭售资产。通过分省市分区域资产评定后,对优势资产予以集中管控,并直接整合上市;对不良资产以相应合理的资产处置补偿费用或政策补偿由各全国和地方性商业银行竞标取得,使不良资产处置分散化,同时减少政府对农行股改的短期直接投入资金压力。

第四,银行业竞标托管方式。分省行和业务单元拆分,由一定资质和经营能力的银行竞标托管,一核心考核来评定托管业绩,要求托管者以多种方式对被托管者经营业绩核心指标承诺并担保,且在达标后取得相应利润分成。

预期依照汇金方案进行全国性不良资产剥离后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不如分省市分区域拆分引入国内投资者。在保证整体的思路不变情况下,降低整体经营的拆分风险以及投资门槛。不仅可以更大限度实现资产保值、减少国家投资的短期大量资金投入,还可能促使国内银行从业者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七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Frederic S.Mishkin米什金.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黄达.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易纲,吴有昌.货币银行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美)乔治・考夫曼著;陈平等译.现代金融体系[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陈嘉曦,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迎春,江南大学法政学院)

上一篇:国有上市公司金字塔股权结构的制度成因 下一篇:供应链形态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