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女真生活风俗对金代工艺美术的影响

时间:2022-10-08 07:55:39

简析女真生活风俗对金代工艺美术的影响

【内容摘要】工艺美术作品必然要反映占据主要统治地位的民族生活习俗特色,金代工艺美术虽大体与两宋没有太大差别,但女真族的生活习俗在色尚、服饰、陶瓷、玉器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反映。

【关键词】女真 生活风俗 金代工艺美术

金代是由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建立的,建立以后很快就灭掉了辽,并乘势南下灭北宋,俘获了宋徽宗、钦宗及文武百官、后宫嫔妃,成为势力强大的王朝,并曾多次南下进入南宋,甚至迫使南宋皇帝避难于海上。金迁都北京,入主中原以后迅速汉化,在各个方面学习先进的封建文化,很快进入封建社会,在工艺美术方面也是如此,开始大量仿制和使用汉族工匠生产,所以现在金代工艺美术作品与宋工艺美术作品很难区别出来。这说明金代学习先进技术的决心。虽金代女真统治者全面向两宋学习仿效,但出身于白山黑水的女真族生活环境习惯必然会体现在其工艺美术作品上。

女真族长期生活在我国的东北地区,那里冬季漫长、气候严寒,夏季短暂、物产丰富。女真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东北地区特有的气候条件使女真族的生活方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这种生活方式也必然反映在金代的工艺美术之上,因为工艺美术与生活息息相关,是完全为生活服务的,在工艺美术色尚、服饰、陶瓷、玉器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反映。

一、生活环境习惯对工艺美术色尚的影响

女真族生活的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冰雪覆盖,白色成为冬季的主要颜色,白色也成为女真族所崇尚的颜色之一。白色不仅表示纯洁,代表着东北地区的气候,而且还成为很好的保护色,在冬季狩猎过程中白色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避免女真猎人被猎物发现。另外一个原因,女真族信奉萨满教。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民族信奉的宗教,历史上的肃慎、、女真等少数民族都信奉萨满教。萨满教对于白色的推崇则自古有之,白瓷之所以出现在南北朝的北方地区就是萨满教的影响。至于到元代,蒙古族尚白尚蓝的萨满教习俗直接导致青花的繁盛,也成为元代陶瓷的主要代表。据史书记载“金俗尚白”,虽然现在考古还没有发现这一现象,但传统萨满教文化影响在金代工艺美术必然有所体现,金代后期陶瓷兴盛也说明了这一点。

在金代齐国王墓考古报告中,对于墓主夫妇服饰的颜色做了简述,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墓主夫妇内服部分单衣裤的颜色定名为“驼色”。经赵评春研究认为,其中部分所谓“驼色”者,实为素绢帛本地,唯其生服汗渍、服尸液、棺藏久远等朽变所致,故而此类内服应归属于白色绢帛,具有女真部族传统服饰之普遍特征――短衣、直领、左衽、窄袖并白色。①

完颜阿骨打在建国的时候就曾说道:“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尚白,况所居安出虎水上。于是国号大金。”②史著安出虎,“女真语金也。以其水产金而名之。”③女真族不仅对白色比较推崇,对于金色也是十分重视。黄金对于少数民族具有保值、便于携带等优点,所以历史上少数民族中金饰品数量多,制作水平高。而在女真族所建立的金代,不仅金饰品数量较多,而且还将黄金用于服饰之上,既有受西域影响的织金锦,还有很多在服饰上印金加以装饰(图1)。

二、生活环境习惯对于服饰的影响

女真族的生活环境习惯对于金代服饰影响极大,服饰款式、色彩、面料、配饰等都体现了女真族的生活习惯与环境影响。金代女真服饰一般都以窄袖为特征,据学者对黑龙江省阿城金源故地齐国王墓实物测量,袖口宽度在16.5至21厘米范围内(图2),而南宋服饰中短衣袖口宽30厘米,袍袖口宽度为61厘米。④这种窄袖设计就是为了适应东北地区寒冷的气候,冬季防止冷风灌入,同时窄袖设计使服饰与身体比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便于骑马,更有利于拉弓射箭,也防止由于袖口宽大,导致挂扯树木,以免惊扰猎物。另外,金代女真的袍服为“缝腋,下为襞积,而不缺”,袍服一般开后衩。袍服开后衩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和上下方便,并且在设计上女真袍服还拼接成内外双层下摆,这样在骑马时可以很好地护住臀部,避免磨伤,又可保暖。这是女真族马上生活在服饰上的表现。

另外,在金源地区的齐国王墓中还第一次出土了吊敦(图3),男女主人都穿有吊敦,这种服饰是在裤脚下口踝骨处,缝有一条横套带,穿时将套带蹬于足心,这种着装便于女真人骑马打猎时,双腿穿套外裤或双足穿入靴黝中,裤腿不至于被卷带起。这种形制类似于我们现代的脚蹬裤,在当时女真人是为了适应生活习俗而形成的一种穿着方式。⑤

金代女真服饰不但继承了汉族在历史上衣着的长处,而且还把自己民族经历过检验、实践,证明既适合于生活需要,又有民族特色的东西保留下来,为中国民族服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提供了实际例证。⑥

三、生活环境习惯对于陶瓷的影响

金代陶瓷生产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主要是以金世宗大定年间迁都燕京作为分界线。前期金代陶瓷烧造水平较低,多为粗瓷,釉色比较单调,造型并不周正。迁都燕京之后,金代陶瓷生产开始兴盛,首先是继承了北宋陶瓷烧造的技术,窑址也是在北宋窑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河北曲阳定窑、邯郸观台窑、河南禹县钧窑、陕西铜川耀州窑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金代出现了红绿彩瓷(图4),根据江建新先生的著作《中国早期釉上彩》中推断,红绿彩瓷大约创烧于金大定初年至金章宗承安四年(公元1161年至1199年),兴盛于金、元,对中国彩瓷发展起着极其深远的影响。⑦红绿彩的出现意义极为重大,它为元代釉上彩的出现打下基础,特别是对明清时期盛行的斗彩、粉彩、五彩的出现前奏,它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陶瓷釉色单一的格局,自此以后中国陶瓷装饰上进入一个色彩斑斓的时代。红绿彩瓷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金代特有的放荡不羁的民族特性,装饰上风格简朴洗练,题材上包含广泛、来源丰富,吸收借鉴了民间年画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在白山黑水之间游猎的女真族无拘无束的民族特性,与两宋时期陶瓷装饰形成了鲜明对比。红绿彩瓷中还大量出现了现实人物的瓷俑雕塑,不仅具有鲜明的金代女真贵族气质,而且在服饰上也是充分体现女真族左衽、圆领、窄袖的服饰特点,并且出现了大量的乐手、舞蹈俑,也体现了女真族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

女真族游牧生活还体现在对金代陶瓷造型的影响上。由于女真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故在其日常生活中,日常器皿造型就要求携带方便、适于马上生活。在金代陶瓷造型中,体现女真族渔猎生活特点的三系瓶、四系瓶、长颈瓶、鸡腿瓶大量出现;在装饰上,动物性装饰图案较多,特别是虎、鹿、鱼等常常出现。

四、生活环境习惯对于玉器的影响

金代玉器在继承唐宋玉器的基础上,又借鉴了汉唐以来的古朴玉雕技法,同时又保留了鲜明的民族风格。金代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反映女真民族生活内容的玉器造型,如春水秋山、玉纳言、玉逍遥、龟游佩等。特别是春水秋山玉,反映的是金代的春秋狩猎制度,这种制度来自于辽代的四时柰钵制度,但金代女真族增添了新的内容。定期的狩猎活动也是对祖先渔猎生活的怀念,反映在玉器造作上就是春水玉。春水玉反映的是海东青啄食天鹅的场面(图5),材质优美、曲线优美,反衬出惨烈、悲壮的气氛,显示出极高的艺术造诣。海东青是一种猛禽,体形较小,却能捕食体形远远其数倍的天鹅,而在玉器造型中出现的海东青形象也说明了女真族对海东青的推崇之情。据刘俊勇先生研究,“女真人在长期捕鹰、训鹰、放鹰的过程中,深为海东青搏击大于自身数倍之天鹅时的勇敢无畏精神所叹服。在女真人心目中,海东青是英雄的化身,是英雄的同义语。”⑧海东青也是辽统治者每年对女真族征索的主要物品,但海东青极难捕获,而辽统治者却征索无度,这也是导致女真族起兵的一个重要原因。海东青不畏,勇于抗争的精神,恰恰能体现女真族的精神特点,这种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在玉器上的反映就是将海东青形象刻画于玉器之中。

北方少数民族所喜爱的腰饰在金代玉器中也有体现,特别是束带。据《金史》记载:“吐鹘,玉为上,金次之,犀象骨角又次之。”⑨吐鹘即是束带。使用束带是女真生活习俗的反映,玉板的装饰也多为春水秋山之类的题材。

总之,工艺美术是为生活服务,而各民族的生活则是工艺美术的主要来源,金代建立以后虽然大力提倡向汉民族学习,并在实际中出现了大量与两宋无太大差别的工艺美术作品,但是作为一个较长历史的民族,其民族特性尤其是其民族生活方式必然会反映在工艺美术造作上,工艺美术产品必然反映着作为统治阶级――女真族的生活方式。

(注:本文为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3YJC760002;2011年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编号:SGB2011―18)

注释:

①赵评春.金代女真服饰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1):96.

②《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二.

③《三朝北盟汇编》卷三.

④顾韵芬,杨书岫,曾慧.金代女真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性发展[J].纺织学报,2007(11):120.

⑤陈晓燕.简论金代服饰的特点[J].黑龙江史志,2009(23):27.

⑥曾慧.民族学视野下的金代女真服饰研究[J].满族研究,2007(2):77.

⑦任远,张悦,徐艳丽.风格独特的金代红绿彩瓷[J].中国陶瓷,2013(11):82.

⑧刘俊勇.金代玉器研究[J].北方文物,1996(8):34.

⑨脱脱,等.金史・卷四十三・志第二十四・舆服下[M].中华书局,1975:984.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

上一篇:中国唐代雕塑艺术刍议 下一篇:构成开启创新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