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旅游胜地巴厘岛之“艺术前世”

时间:2022-10-08 07:09:02

追忆旅游胜地巴厘岛之“艺术前世”

现在的巴厘岛是全球闻名的度假胜地,也是名人办婚礼的宝地。霍建华和林心如的梦幻婚礼,就在这里刚刚落幕。然而很久以前这里是什么样子?土著的男女老少过着怎样的美好生活?上世纪初中期,一批欧美和华人画家用画笔记录下岛上的缤纷情炽,从中可窥见商业化之前原汁原味的巴厘风采。

巴厘岛如今虽依然美如诗画,但那份曾经的淳朴与天然却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人工刻意设计后干干净净的商业气息。无处不在的高档酒店与各种SPA和美食是游客的最爱,碧海蓝天是新人拍婚纱照的天然背景墙。许多原住民脱离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纷纷加入赚钱滚滚的旅游业,做起了开心的服务小生。

这个神奇的岛屿最初为何能成为各国旅行家和艺术家聚集的宝地?它真正的原生态魅力在哪儿?还得从六七十年前远道而来的画家和他们的作品说起。

话说上世纪初,巴厘岛所属的整个印尼已是荷兰的殖民地。当时随着地图学等现代文明为旅行带来便利,欧洲探险家开始游遍东南亚,带回种种神秘异乡故事。从1940年代开始,巴厘岛成为欧美游客的重要景点之一,大抵是因为墨西哥插画家柯瓦卢毕亚斯(Miguel Covarrubias)出了本名为Island of Bali《巴厘岛》的书。这本图文并茂的书,在美国和欧洲广为流传。岛上迷人的风光以及丰富的文化所形成的高度视觉张力,吸引了不少欧洲人的移居。一些艺术家被那里的亚热带地貌和浓郁灿烂的人文气息所折服,创作了大量反映当地风情的画作。

来自比利时的勒迈耶、德国的史毕斯、荷兰的邦尼、墨西哥的柯瓦卢毕亚斯,是这群旅居艺术家中的佼佼者。他们日后成为东南亚现代艺术有趣而丰富的一个特色板块,拥有良好的国际市场,也为这里吸引欧美游客做出了不小贡献。

比利时亚德利恩・勒迈耶

老大叔邂逅小鲜花点燃缤纷创作

旅人画家勒迈耶大概是曾于巴厘岛从事创作的所有外来艺术家中最知名的一位。

一心想成为艺术家的勒迈耶(A d r i e n J e a n L e M a y e u r d e Merprès,1880-1958)出生于比利时,母语是法语。他最初从后印象派大师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笔下的大溪地中深受启发,但不久便发现那些群岛早已失去了画中那种原始的迷人味道。他日后游访巴厘,才终于找到梦中向往的那个世界。

“除了几次前往远东的旅行,我都没有离开过这座岛。我为什么要离开?我是个印象派艺术家,生命中有三种元素是我所热爱的,那就是美、阳光以及宁静。除了巴厘岛,有其他能够让这三个元素更完美存在着的地方吗?”背井离乡的勒迈耶显然在巴厘找到精神上的归属感。他还说:“我的画作无论在哪里都不难被理解。这小小仙境的一切都如天造地设,为我作画而生。”

勒迈耶1929年初次踏足巴厘,那年他49岁。他被当地天然纯朴的美景打动,估计也被上身的亚洲面孔的美女所打动。“小小仙境的一切”让这位欧洲大叔思如泉涌。1932年,他终于决定移居于此。他从北巴厘岛的辛加拉札港口着陆,然后往南行。一路上,他所观察到的巴厘岛传统文化的绚烂色彩以及各种美丽的事物,尤其那毫无污染令人倾心的环境都深深地吸引着他。

在他抵达巴厘岛不久,便与当时年仅15岁的雷贡舞者妮・帕洛(Ni Pollok)相识。这位美少女日后成为勒迈耶的缪斯、模特与妻子。巴厘岛人的古典舞蹈典雅多姿,在世界舞蹈中具有独特地位,也是印尼民族舞蹈中一枝鲜艳的奇葩。帕洛的曼妙舞姿给勒迈耶带来无穷灵感。他笔下绿意盎然的花园里,那些千变万化的舞者,原来画的都是帕洛一个人!

勒迈耶所创作的一系列以帕洛为题材的画作于1933年在新加坡基督教女青年会展出。展览受到好评,同时也受到市场的欢迎,全部作品售罄!那次展览之后,勒迈耶有钱啦。他买地盖房,结婚定居,作画归隐,过起了惬意的晚年生活。

他特意在比较偏远隐秘的沙努尔海滩旁买了一大块地,适于潜心创作。并于1935年与帕洛举办了传统的巴厘岛婚礼。雷贡舞者的习俗认为16岁之后便年纪太大不适合继续跳舞,因此帕洛婚后结束她的演出生涯,只担任老公的专属模特。

帕洛在他们相处的25年间在勒迈耶所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摆出各种不同的舞姿。所以勒迈耶的画作中,那些少女们完全置身于理想安宁的国度,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画面温暖情炽,由衷地反映出小岛和帕洛给予艺术家心灵的彻底释放与无尽喜悦。最终,勒迈耶用作品幻化出心中的世外桃源,记录了一段发生于20世纪,一位欧洲大叔与巴厘鲜花之间奇妙的际遇。

然而,勒迈耶去世时,帕洛才40岁。不再有老公为她作画,帕洛后来过得怎样?她能为自己舞出新的人生精彩么?答案不得而知。只能肯定的是,她把最美的年华献给了画布。

墨西哥柯瓦卢毕亚斯

担心原生态消逝用画笔记录出书

由于印尼曾是荷兰殖民地,所以荷兰、德国、比利时这些欧洲邻国的画家来此旅居,很好理解。但是当时从美洲来巴厘的画家,少之又少。米高・柯瓦卢毕亚斯(Miguel Covarrubias; 1904-1957)是其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

他1904年生于墨西哥城,最初在政府的地政部门担任绘图师。面对繁琐乏味的工作,他开始按同事的形象画夸张的幽默漫画人像,聊以自娱。1923年,柯瓦卢毕亚斯考取政府奖学金前往纽约进修。当时他仅受过极少的艺术教育,可谓全凭天赋得到这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在纽约,他得到赏识,绘画名人漫画,作品常常登上《名利场》《Vogue》和《纽约客》等刊物封面。

1930年,他与新婚妻子、舞蹈家罗莎・洛兰达蜜月旅行,从纽约来到印尼,住在一个巴厘家庭。他开始着迷于当地生活方式,原本打算3个月的旅程,延长到9个月。米高把巴厘人们神秘的习俗、生活、礼仪、庆典等详细记录并画出来。罗莎则专于摄影,拍得的照片后来在米高1937年出版的《巴厘岛》一书中成为人类学记录的珍贵资料。此书收入米高描绘巴厘的90幅素描与罗莎拍摄的120帧照片,至今是该专业领域的经典之作。

首次巴厘之旅结束后他们踏上归航。在悠长航程中,柯瓦卢毕亚斯根据自己写生的手稿,创作出水粉和油彩作品。《每夜皆节庆》就是他首次巴厘之旅的代表作,表现出巴厘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灵性、匠艺、音乐和社会制度的共存。画中浪漫化的景象表达了他对这里的幻想与向往,处处彰显他对巴厘人的爱。这幅满载美好回忆的佳作以248万港元为拍场带来如画中烟花般的惊喜。

后来,艺术家回到纽约并于1932年1月在亚斯瓦伦丁画廊举办个展,一年后获得古根海姆奖金。于是他和妻子又不远万里来到巴厘,继续研究与创作一整年。画作《巴厘典礼筹备》,正是创于这个时期。在米高眼里,巴厘或许是最未经机械化,而又最文明的一片沃土。他打心眼儿里觉得当地岛民过着悠然恬淡的日子,这种感受如实反映在这幅描绘典礼前为女子上妆筹备的场景中。先知先觉的米高,担心巴厘“注定将在现代社会商业与标准化的侵袭底下黯然消逝”。这个担心,现在已然是眼睁睁的事实。

德国沃特・史毕斯

以魔幻现实主义描绘热带传奇

史毕斯(Walter Spies,1895-1942)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与巴厘艺术有关的书籍当中,为传统的巴厘艺术带来崭新的现代感。

这个19世纪末生于莫斯科、后来前往德国发展的艺术家,是个富二代。他父亲是圣彼得堡成功的商人,所以孩子们很早就有机会接受绘画和音乐熏陶。从小就有很好绘画天赋的史毕斯,在欧洲殖民浪潮中长大,从不同旅行者口中认识亚洲。在阿姆斯特丹的热带博物馆,他见到来自荷兰殖民地的艺术品后,就对东南亚更加醉心,而且当时亨利・卢梭(Henri Rousseau)的原始主义艺术也大行其道。史毕斯被这位法国艺术家笔下的热带丛林所吸引,也尝试把这种风格融入自己的创作。

1923 年,带着他在欧洲所学到的现代哲学思想、早期电影文化的熏陶,以及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软禁于俄罗斯乌拉尔地区时所接触的游牧民间艺术的印象,史毕斯越洋前往印尼。四年后,史毕斯搬往巴厘岛定居。

《榕树下的两位巴厘少年》正是绘于1927年,被认为是史毕斯首幅作于巴厘的油画,极为珍贵。画家当年初赴巴厘,受乌布(Ubud)封王Cokarda Gede Raka Sukawati赞助及款待。而此画乃是史毕斯赠予乌布王的谢礼。乌布王对推广当地艺术不遗余力,其后更与史毕斯及荷兰籍艺术家邦尼共同成立名为Pita Maha的艺术团体,在推动现代巴厘艺术方面担当重要角色。现在的乌布,已是巴厘岛的艺术重镇,蜚声世界的艺术村。遍布大街小巷的工艺品商店和多个著名的博物馆,通过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纺织、摄影等多种形式,向世人彰显着巴厘岛数百年来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底蕴。

自从来到巴厘,史毕斯一生留在小岛上创作,直到1942年英年早逝。他在一封家书中写道:“一个巴厘人的人生是灿烂而神圣的,这有赖他们的原始纯洁本性和与大自然的紧密关系。那里的信仰如此鲜活,它引导人们相亲相爱;艺术也如此鲜活,它赞扬生命与信仰的圣洁。”

旅居巴厘期间,史毕斯积极举办美术展览、改编本土音乐、重编民族舞,同时,他自己也在不停地进行绘画创作,以西方的技法将巴厘岛的纯朴精神与勃勃生机展现于画布上。绘于1929年的《巴厘岛传奇》是其巅峰之作,展现了艺术家对疯狂动作的设想,并暗自表现出巴厘朴实生活中蕴藏的充沛情感和对生活的欲望。在2010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此作以1690万港元成交。

在史毕斯生前的书信中,他兴奋地向朋友提及该画“充满幻想”,且有“与世上骤然不同的景观……作品完全是非自然的,但却是以近乎现实的风格画成,展示出俄罗斯壁画的元素,又或是与卢梭相关联”。这幅画作的熟练笔触、光影的巧妙处理、以至景观轮廓,都反映出他受贴近现代主义时期的战后欧洲艺术所影响。

他的作品集像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每幅画都是各种图像及象征符号组成的故事。史毕斯目前的成交纪录是2013年10月苏富比拍卖的《俯瞰》,以3148万港元易主。《俯瞰》中的农夫在角落歇息,余辉勾勒出他的剪影,他是史毕斯心中的那个“巴厘人”,欣慰地观望自己一天的劳作成果。远处可见其他村民踏上回家的路,组成一幅祥和冥想般的傍晚景致。

荷兰鲁道夫・邦尼

用古典技法画出岛民的优雅与庄严

与史毕斯同年出生的荷兰艺术家邦尼(Rudolf Bonnet,1895-1978)也是巴厘现代绘画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纵使离开荷兰家乡到欧洲各国及巴厘岛旅居很多年,他始终没有忘记在阿姆斯特丹国家艺术学院所接受的绘画训练。他的绘画比较自然主义,为巴厘带来解剖和肖像画法,在光影的晕染上更前进了一大步。

其巨作《市集》,描绘巴厘岛民赶集的热闹场景,人物众多、姿态逼真、构图严谨,早在2007年就拍至1153万港元。8年后的2015年11月,此作再次出现于香港佳士得,成交价高达 2588万港元。在艺术市场普遍低迷的时候,这幅壁画依然大卖,可见精品的超强增值力。

此幅完整表达巴厘市集场景的画作被视为邦尼最杰出的大作。相较于他惯常绘制的单一人物肖像,《市集》的尺寸相当宏伟(150×400cm),展现出邦尼对于人类形体的了解如同工匠般精细,表现的手法透出一股精巧的优雅与庄严。邦尼说:“我的作品也可以被解读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是一整个种族的肖像画。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农民阶层的故事;这个阶层还保留着古老经典的状态,其背景横跨数个世纪。”

邦尼的父母都是烘焙师,住在阿姆斯特丹。他们看到儿子的天赋,就把他送到技校学习装饰绘画。后来邦尼更成功考入国家艺术学院深造。他见到当时另一位艺术家 W.O.J.纽文康所画的巴厘民生与胜景,深受打动,下定决心要去亲身感受这个充满异国风情的殖民小岛,发掘它天然纯正之美。1929年,他终于踏上巴厘岛,并在当地的艺术中心乌布定居。邦尼与史毕斯在1936年共同成立 Pita Maha 艺术社团,希望在巴厘旅游业渐旺的时期把其固有的艺术形式推至更专业的层面,最终把它的着重点从宗教记录转移至巴厘的日常生活。

可以说,邦尼激励了巴厘岛艺术的兴旺与创作,启动了所谓的“巴厘岛画坛黄金年代”。

印尼李曼峰

向往心中的理想国把巴厘画出中国味

巴厘岛对于西方人来说,是一个纯洁的热带天堂。而对于华人画家,这里还多了一份亚洲血统的情缘。李曼峰是最典型的人物。他笔下的巴厘,一看就不一样。虽然也是油画,但画面轻盈水灵,意境悠远,颇有些水墨画的况味。

印尼华人画家李曼峰(1913-1988)生于广州,3岁移居新加坡,受中英文教育。少年丧父辍学的他,吃了不少苦。后来自学成才,接受东西方艺术的熏陶。1941年,李曼峰与徐悲鸿在新加坡结识。徐悲鸿对他的潜质与才华非常激赏,称他“才艺使人动心”,并鼓励他立志成为一位大师。同年,李曼峰初次来到巴厘岛。在这趟旅行中,他找到了心爱的创作主题。

李曼峰没有辜负徐悲鸿的赏识,他1946年荣获马力诺奖学金,前往荷兰学习,得以在西方美术馆亲身近赏古今名画。这对他绘画技法和风格的影响很深。那六年间,李曼峰勤练对油彩及类似材料的运用。伦勃朗等荷兰大师对其后来创作有颇多启发,尤其是对光影的分析以及用场景安排加强叙事效果的构图手法。

较为早期的《巴厘民采》中就重现了这种西方古典大师在历史题材油画上常用的戏剧效果。但同时也可见他已经尝试在巴厘的热带风情中融入传统中国美学理念。这个系列的多幅巨作,如今在拍场上都是估价待询的重磅,大多成交价都在两三千万港元的量级。作于1962-1964年的《巴厘生活》,长达2米半,是艺术家盛年时期的鼎力大作。成交价高达3596万港元,在2013年香港佳士得创下东南亚艺术世界拍卖纪录。

李曼峰用《巴厘生活》这幅作品实现了对巴厘岛班嘉最标准和最完整的描绘。“班嘉”是巴厘岛所有村镇都能够见到的一种公众组织,有点类似于咱们的村委会。艺术家对守护神图腾巴龙的描述很是罕见,令人想起中国的舞狮。精心策划的构图将姿态各异、各司其职的男女老少,甚至动物都诠释得淋漓尽致。画中这种自给自足、其乐融融的社群生活,也许就是李曼峰追求的理想国吧。

曾经的巴厘岛给了艺术家们充沛的灵感,成为他们精神上寄托美好的人间天堂。如今虽然物非人非,但是变幻的云彩下澎湃的海浪依旧拍打着每一位到访者的内心。只是访客们的内心,已是时过境迁了。

上一篇:因为有你启动地方站活动 下一篇:金花茶故事系列之三:金花茶的后消费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