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画”中学会“读画”

时间:2022-10-08 05:40:39

从“临画”中学会“读画”

【摘要】中国画从古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和发展。它运用笔墨纸砚,描绘出具有东方特色的艺术品,其笔墨的挥洒自如、巧妙的构思等是需要我们用心去领会的。

【关键词】“临画”;“读画”;审美规律;创作境界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2-0017-01 一、临画与读画的重大意义

“中国画家自临摹旧画入手。”这是蔡元培在《图画》中指出的。中国画自古以来就注重对传统绘画的临摹。从中领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于心”,从而在主题内容和风格形式上找到了自我的方法。沈周开创了吴门画派。他博采众长,出入宋元各家,受益于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的水墨浅降,又参用南宋诸家的笔墨手法,他的绘画在明清文人画领域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当代学者临画与读画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多学习历代名画家技巧,掌握多种多样的技术手段和笔法,提高自我的观察力、审美力和创造力,领悟高层次的审美规律,从而进入理想的创作境界。多临画,多读画,临好画,读好画,你会发现,自己的专业会不断进步。

二、从当代学者的现状看“临画”与“读画”

(一)临画与读画是相辅相成的

“读画”与“临画”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临画是在读画的基础上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的;读画通过临画,可以再次提高认识。读画与临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读画是需要用心领悟的过程,要用心去读。只有深入地了解物象的结构特征,通过作品的艺术风貌,“由表及里”地深入观察、研究,才能更好地体会作画者的艺术语言及艺术表现形式。品读和临摹艺术经典作品,向名家学习,从作品中学习和吸收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掌握其基本规律,能让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水平得以提高。

“清初四王”都善于“临画”和“读画”。他们传承古人的优点,借鉴古人的构图和笔墨,并将干笔渴墨层层渲染的技法得以发展。王时敏早年就精研宋元古迹,力追古法,真可谓摹古不遗余力。通过研究和摩仿古代大家的作品来丰富自己的技法和题材,对正统画派崇尚的清静淡泊趣味的形成影响颇大。

(二)谈“光读不临”与“光临不读”弊端

“临画”与“读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学者眼高手低,不愿意花费大气力去“临”或“读”,从而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有的学生只对着物象研究,而不临摹;有的只管埋头画,不借鉴别人的经验。这样不利于绘画的全面发展。临画和读画是学习中国画的根本和基础。如果不懂读画,是临不出好画的。如果只读画,不临画,那也容易停滞不前,修养水平也无法提高。

中国画讲究笔墨、神韵、气象、气息、意境等,读画如读人,既应看肌肤体骨,穿着打扮,更要看神气、气质、精神、内涵等。“一次看个够”便不是好的中国画。如果今天、明天、后天看着都觉得好,那就差不多是好画了。作为初学者,读画需要用心地,一笔一画地去读,用心去领会。

三、如何从“临画”中学会“读画”

谢赫在“六法”中就提到“传移模写”,可见,临摹是极其重要的。“传移模写”:传递古人的绘画之道,用移情的方法去感知,去参求,心摹手追,通过用笔表现出来。从“临画”中学会去“读画”,应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从构图方面谈

中国画注重变现空间的虚拟性,借鉴自然空间的重叠关系,以自然空间为审美基础,在空间的表现上显得十分自由。临画时应注意揣摩作画者的独具匠心,巧妙的构思安排。

许多画家在构图上别出心裁,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运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倪瓒作“一江两岸”式的构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则采用“三远”并用的构图法,结合长卷的形式进行构图;

(二)从笔墨技法方面谈

临画需要一笔一画地临,读画也应如此。临摹传统的技法,就应该从用笔、用墨上下功夫。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到笔、墨二要。清代恽格说“气韵藏于笔墨,笔墨都成气韵”笔墨由于时代、地域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风格,中国画的线极富生命力。有血有肉,有刚有柔,能表达出物象的结构、质感、空间感、量感。线条作为最基本的绘画语言,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多样化的表现。临画时要体会作者的笔法和线条的粗细,长短的变化。中国画中笔墨技法都是与时代的审美有密切联系的。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与这个时代审美规律相一致的作品,读画和临画时也应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

(三)从色彩方面谈

最古老的中国画其实是“重彩画”,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春秋战国的帛画、隋代展子虔的重彩青绿山水都是见证。墨色在中国画中的作用也是无法被替代的。

临摹时要整体对作品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大师是怎样组织色调、运用色彩的。色彩跟现实可能完全不相符,读画时就要注意体会作者的心境,分析作者用色的原因。工笔画注重分染。晕染、渲染,颜色要层层叠加,才能达到清透稳重的效果。

(四)从意境和气象方面谈

清人方熏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山静居画论》)中国画是十分重视意境的,意境要高要深要大,画才有魅力。从根本上来说,意境直接来自于画家这个创作主体的品格修养。

气象是一种直觉感受。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认为“气为万物之母”,它是本原,是本质,画要画出万物的生气,所以中国画也强调“气”的表现。看画时说的“气”有些堵,或者“气”有些散,也就是画家主观精神与所描绘的客观物象合二为一的东西。中国画讲究的留白,就是“气”的体现。留白是人为的安排,有一种含蓄美,虚实、阴阳、藏露、有无意识的相互渗透,增加了中国画的意趣。

四、从“临画”中学会“读画”的益处――有益创作

“临画”和“读画”都是为创作而服务的。通过临画和读画,到自然中去写生,感受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尊重自然,尊重自我感受,尊重画理画法,又要勇于求新变和创造,表达自我的主观情感。创作是心眼相应、心手相应、心物相应的实践过程。要有好的创作,必须要打好坚实的基础,练就扎实的造型功夫与娴熟的艺术技功为辅,才能得心应手。临画和读画必须坚持不懈,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初学者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为自己的艺术道路铺就一层坚实的铺路石。

参考文献:

[1]梅墨生.山水画述要[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6:61-73.

作者简介:马建英(1980.2―),助教,太原大学应用艺术系教师,研究方向:艺术教学。

上一篇:小学教学中的听与说 下一篇:满园春色关不住文化花开航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