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样板”

时间:2022-10-08 04:01:38

日本是亚洲的一个奇迹,它的崛起既借美国之势,又受制于美国。

让美元贬值一直是美国发展战略的需要,二战后所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已确立美元的优势,美元成为世界贸易主要结算的货币。由于美国拥有世界“印钞权”,一定程度上,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拥有主宰力量。

日本是亚洲的一个奇迹,它的崛起既是借美国之势,同时又受制于美国。

日元贬值的代价

历史上,美元贬值就没有停止过。1986年,美国、日本、西德、法国和英国签署的名为《广场协议》的文件加速了美元贬值的速度。根据约定,世界五大国政府将协同推动美元贬值,使全球经济实现再平衡。之后,美国、日本、西德、法国和英国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汇市大量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

以日元本为例,1985年9月,美元汇率在1美元对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不到3个月,美元汇率迅速下跌到1美元对200日元左右,跌幅达20%。随后,美国政府及学术界人士表示,美元汇率水平仍然偏高,还有下跌空间。美元对日元继续大幅度下跌,最低曾跌到1美元对120日元。

日本东京大学吉川洋教授从汇率变化和进出口贸易对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从1985年9月到1987年12月,日元兑换美元汇率从240:1升值到130:1,在这两年中,日本共减少了9万亿日元的出口收入,占同期GDP的1%,这确实导致了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减少。但从进口方面看,日元升值后,以日元计价的进口价格下降,并由此导致两年共减少了9.3万亿日元的进口成本,比减少的出口收入还稍多。进口商品价格降低,还给企业带来成本下降、利润上升的有利影响。总体上,日元升值带来的进口收益及其关联效应超出了出口损失,并且促使经济增长从依赖出口转向扩大内需为主,使经济结构也发生了积极改变:一些出口企业受升值影响而倒闭,但更多面向内需的企业获得了发展。同时,由于日元升值降低了对外投资成本,为这一时期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不过,日元的大幅升值,确实对外部需求造成了重要冲击。1986年,日本的外部需求对经济增长出现了负贡献,GDP增长率则由1985年的5.08%降至2.96%。在此背景下,日本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政策,以期减少对外部需求的依赖,使内需发挥主导作用,从而维持经济增长。为此,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双松政策组合。在当时日本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格局,具体包括增加政府公共投资(财政政策)、扩大企业投资(货币政策),以及转变居民消费结构等措施。

但是,决策者严重高估了日元升值对经济的冲击,因此双松政策力度过大。这就导致了两方面的不良后果。其一,过于宽松的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金融政策,导致国内资产价格泡沫膨胀,大量资金涌向了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同时,也加剧了境外热钱的流入,进一步推高了资产价格。后来泡沫破裂产生的落差之大,其原因就在于此。其二,过度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减少了日后经济刺激的政策空间。日元升值后,经过几年的双松政策组合,日本中央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在1990年就已超过了50%;货币政策方面,日本在1989年的存款利率仅不到2%。可见,相对而言,带着这样的财政、货币政策条件进入1990年代,日本经济刺激的政策空间已经捉襟见肘。《广场协议》签订后的5年间,日本经济步入“衰退的十年”,可以说,至今仍没有走出衰退阴影。

在美投资的失败

上世纪80年代,在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候,这时的日本疯狂地在美国进行投资,而美国对日本的投资也表示欢迎。1983年9月,里根总统曾发表了《国际投资政策声明》,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由总统的欢迎外国来美投资的声明。

日本对美多年贸易顺差引发了“广场协议”后,由于美元贬值,日元升值,出现了日本人在全世界的资本输出热潮。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成了日本的主要目标。1985年后,日本企业开始大量购买美国企业,或在美国开设工厂。

大量日本资本迅速涌入美国的各个领域和角落,无论是工业、房地产还是文化等产业,到处可以看到日本人活跃的身影。

不过,实际上,当时在美国投资最多的国家并非日本。有研究认为,1990年,外资在美国的直接投资中,首要来源是英国,占当时来美FDI的27%,日本只占21%。

但是,由于日本在美国购买大量标志性建筑,形成高调“购买美国”的印象,加上东方文化的背景,造成美国各界“谈日色变”,对来自日本的投资防备有加。

而事实上,日本在1986年―1989年期间对美国和欧洲的巨额不动产投资都是很失败的。根据美国和日本的专业人士的估计,这几年日本向美国不动产投资的损失率在50%以上。

以轰动一时的日本三菱土地公司收购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公大楼为例,1989年,日本三菱土地公司花13.73亿美元的高价收购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公大楼,成为拥有洛克菲勒中心80%股权的控股股东。收购完成后,由于曼哈顿地产不景气,三菱土地公司一直没有利润。

当时做收购计划时,三菱公司的预测是5年后,每平方英尺的租金将达到75美元,2000年将达到100美元,但实际上的租金只有原先设想的一半水平,即每平方英尺38―40美元。加上这段时间内日元继续大幅度升值,如1995年顶峰时,1美元兑80日元,加上汇兑损失,三菱土地公司的这一收购项目总计亏损高达880亿日元。

日本第一的破灭

美日关系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约10年间一直处在紧张状态,这一时期,日本一直被美国认为是二战后崛起可能成为世界第一的国家,因此,美国各界以不同方式阻止和打击日本在本国的投资,削弱日本实力。

“日本”弥漫美国的政界和学界。在1991年出版的《即将与日本发生战争》一书中,作者宣称,冷战后美国的头号敌人就是日本。美国《华盛顿邮报》曾报道说,在美国的战略家中,已有不少人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是一场经济战争。

此时,美国政府和国会明确“防日”信息,通过立法和双边协议限制日资。1992年1月,当时的中央情报局局长罗伯特?盖茨在面向全美国的电视新闻中表示,要把收集情报和开展谍报活动的目标转向与美国进行经济以及技术竞争的国家。在此情形下,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简称为CFIUS)职能的被强化。

20世纪80年代日本富士通公司试图收购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仙童半导体公司,此举引发轩然大波,一些美国人宣扬,美国国防工业过度依赖日本半导体会威胁美国国防安全,收购最终失败。

1988年,美国国会由此通过了对1950年国防生产法第721节的修正案,即埃克森-费罗里奥修正案,CFIUS得到了更多授权。2001年“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对于国家安全的审查标准增强,外资交易受到了严格的审查。2007年7月,布什总统签署了2007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FINSA),并在以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强化了CFIUS的地位。

1988年,美国国会以对付所谓不公正贸易为由,通过了包含“超级301条款”的“综合贸易法案”。第二年,美国即向日本提出“超级301条款”,对有关日本商品进行制裁。

美国一方面狙击大举涌入的日本投资;另一方面,则竭力迫使日本向美国开放市场。美国认为,它的商品不能打入日本市场与日本的经济结构有关。

1989年5月,布什总统指示与日本交涉有关经济结构问题。当年9月,日美结构协议谈判开始举行。美国提出了200项以上的改善结构障碍的条款。改造协议实际上是美国对日本的制裁。它从对日本贸易政策的批评开始,涉及到日本的经济政策、企业行为、商业习惯,甚至于日本的产业文化,最后归结到打击和“改造”日本的目的。

1993年7月,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美日结构协议》中,要求日本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并为减少贸易顺差确定数字指标。1994年初,日本宣布调整对美国零部件的采购政策,美国则以“超级301条款”相威胁。1995年,在日美汽车贸易谈判中,美国根据“超级301条款”宣布对日实行贸易报复的清单。同时,美国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申诉,要求对日本封闭市场行为予以处罚。

面对美国的打压,以及日本经济本身出现衰退,日本不得不调整对美投资战略,逐步适应美国的投资环境。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美国对日本的投资的争议明显减少,成功阻止了日本在美国的扩张。

上一篇:伤了谁的利益? 下一篇:文化产业腾飞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