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救助支出的减贫效果研究

时间:2022-10-08 03:31:41

我国社会救助支出的减贫效果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2008-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社会救助支出的减贫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社会救助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减贫效果。但是,与其他社保项目相比,其减贫效果不是特别明显;第二,我国社会救助支出的减贫效果在不同的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为此,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救助支出 减贫 固定效应模型

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消除贫困是每个国家所追求的。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贫困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社会救助制度作为一种帮助低收入群体获得基本生存保障的制度安排,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其收入来缓解贫困,还可以通过教育救助、就业救助等渠道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起到间接缓解贫困的效果。因此,本文对我国社会救助支出的减贫效果进行了研究,从而为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供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在国外,不仅很早就建立了本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而且救助项目齐全,所以我们可以全面地对其社会救助支出的减贫效果进行不同地区之间的测量和对比。Tasseva(2012)通过对保加利亚的社会救助项目的减贫效应进行估计发现,该项目起到的缓解贫困的效果并不显著,同时他指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该地区的社会救助水平比较低且社会救助的覆盖范围比较狭窄。Ben-Shalom et al.(2011)通过对美国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减贫效果进行评估发现:美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成员的贫困状态。Adam Szulc(2009)研究了社会救助对于贫困的影响,结果显示:社会救助工具是预防人们陷入贫困状态的一个有力的工具,而且该工具在帮助穷人摆脱贫困方面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Behrendt(2000)比较了三个西方国家―德国、瑞典和英国社会救助。结果显示:在缓解贫困方面,三者的效果是英国>瑞典>德国。而且他还证明了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方面的贫困减缓效果进行对比来看,前者的效果好于后者。

在国内,卢盛峰和卢洪友(2013)运用实证方法证明了政府社会救助对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救助资金的投入会使得一部分低收入居民不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工作摆脱贫困而是更多的依赖于政府的救助,从而导致其减贫效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云(2011)实证分析了社会救助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社会救助支出的多少受到乡镇企业数量的影响,而且社会救助支出的增加可以起到减缓贫困的效果。都阳和Albert Park(2007)通过运用我国的两轮微观调查数据,估计了我国城市低保的减贫效果。结果显示:2001年的城市低保项目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导致贫困率下降0.86个百分点,2005年的城市低保项目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导致贫困率下降2.09个百分点。Chen et al.(2006)运用我国35个城市低保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估计了其减贫效果。发现我国的城市低保项目确实可以有一定的减贫效果;同时他们还发现由于该项项目的覆盖率较低,所以其在缓解贫困方面的整体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

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知道:目前,学者们在研究社会救助领域方面的减贫效果上,主要是从低保政策出发研究低保政策的减贫效果,缺乏从社会救助整体出发考虑其减贫效果的研究。

二、模型的构建

(一)数据来源

被解释变量是贫困程度。由于本文是基于我国31个省市2008-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虑到数据的准确性和可得性,选择各省的恩格尔系数作为贫困程度的衡量标准。解释变量是社会救助支出、除社会救助支出之外的其他社会保障项目支出以及地区生产总值。

本文选择2008-2014作为样本区间,是因为在2007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导致和之前公布的数据之间不可比。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9-2015)》、《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的统计年鉴,并经过一定的整理得出。为消除异方差性的影响,对变量进行取对数的处理。使用Eviews6.0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变量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下表1所示。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二)模型形式的设定

(1)单位根检验。运用最常用的两种检验数据平稳性的方法―LLC和Fisher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表中数据都是单位根检验下统计值所对应的p值

由表2我们可以知道,各统计量的检验结果都表明原数据是非平稳的,但其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因此,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本文使用Kao检验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Kao检验

注:加**表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而接受了备择假设

由上面的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贫困程度、社会救助支出、其他社会保障支出以及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

(3)模型设定形式的选择。首先我们运用F检验和Hausman检验来选择应该建立哪一种模型。检验结果显示:F检验统计量的p值远小于1%,这就说明建立混合模型是不合适的;同样地,在Hausman检验中,相对应的p值为0.0001,小于0.05,说明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模型的表达式为:

LNPit=αi+γ+β1LNSPit+β2LNSQit+β3LNGDPit+εit

其中,i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t代表时间。αi代表第i个省份的固定影响,β1,β2,β3代表将要估计的系数,γ代表固定影响,它是一个固定的值,ε代表误差项。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根据前面的研究最终我们选择了固定效应模型的形式。运用该模型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得出以下结果:

表4 固定效应回归的减贫估计结果――系数(全国)

注:*、**、***分别表示回归系数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

从表4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到,固定效应模型中的F统计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我们所建立的模型非常显著。另外,从R2的值来看,该值接近于1,说明回归方程拟合的很好。具体估计结果分析如下:(1)社会救助支出的系数为-0.026464。这说明我国社会救助支出对贫困程度具有减贫效果。但是,其系数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对于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项目而言,其发挥的减贫效果有限。(2)除社会救助之外的其他社会保障项目支出的系数为-0.051226,而且通过了检验。这说明除了社会救助之外,其他的社会保障项目也能够起到显著的缓解贫困的作用。(3)地区生产总值的系数为-0.177817,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于减缓贫困具有显著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说明不同地区之间的减贫效果,我们对全国的31个省份进行了划分,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针对这三个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F检验和Hausman检验,得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都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相应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社会救助的减贫效果

注:括号中的数字代表相应的t值,*、**、***分别表示回归系数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

从表中可以看到:对于社会救助项目而言,中部地区对于贫困的效果与全国样本的结果是一致的,而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与全国样本的结果却是不同的,即中部地区社会救助支出的增加可以起到缓解贫困的效果,而东部和西部地区社会救助的增加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2008年-2014年我国各省的贫困程度为因变量,以社会救助支出、其他社保项目支出和地区经济增长为自变量,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社会救助的减贫效果进行了估计。

得出:第一,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社会救助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减贫效果。但是,与其他社保项目相比,其减贫效果不是特别明显;第二,社会救助支出的减贫效果在不同的地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加大社会救助的财政投入力度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号召,但是仅仅依靠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救助主体所达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探讨其他的方法来加大社会救助的财政投入力度。比如,可以通过界定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界限,使得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对于社会救助领域进行重点的关注,尤其是住房、医疗等领域。另外,由于社会救助工作的减贫效果在不同的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方向上也要有所侧重。对于社会救助领域的财政资金应该逐步加大对于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的投入,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

(二)合理划分社会救助的财权与事权

我国的社会救助工作长期以来都是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的,由于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本身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范围,所以在社会救助领域上难以形成统一的制度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救助领域的制度缺失。根据发达国家对于社会救助工作的安排,中央政府都承担着最主要的责任。因此,实行财政分权制之后,我国中央政府等相关部门对于社会救助的预算安排也在逐年地增加,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中央政府所占的比重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这就说明了我国应该进一步强调社会救助工作中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同时通过各种方式使得社会救助的财权向地方政府倾斜。

(三)加快社会救助立法的进程

依法治国”是国家运行的基本要求。对于西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在社会救助领域它们基本上都有自己专门的《社会救助法》,而且在该法的规定下,社会救助工作发展的都很顺利。但是,在我国情况却是相反的。我国关于《社会救助法》的征求意见稿早就出来了,最后却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这一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出来,这就说明了在立法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回过头来看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却问题百出,不但在社会救助制度的规模上增长极其缓慢,而且救助结构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因此,我国应该加快社会救助法的立法进程,争取早日通过立法程序将公民应享受的社会救助变成他们的一项权利,从而从根源上解决社会救助工作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Tasseva I.V,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Means-tested Benefits in Bulgaria, ISER Working Paper Series, 2012.

[2]Ben-Shalom Y, R.A. Moffitt and J.K. Scholz, An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nti-Poverty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NBER Working Paper, 2011.

[3]Adam Szulc, Check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in Poland, Working Papers, 2009.

上一篇:苏州 春之民宿 下一篇:《太阳的后裔》热播,韩国特种兵真有那么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