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8 02:57:19

字源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字源法是一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本文论述了字源法在汉字教学和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在汉字教学中,举例说明了字源法可以讲授形象性较强的汉字;在词汇教学中,研究了使用字源法进行近义词辨析的方法。

【关键词】字源法 教学技巧 汉字教学 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066-02

字源法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一种课堂教学技巧。所谓课堂教学技巧,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项目或言语技能所使用的手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采用恰当的教学技巧,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迅速掌握所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字源法是通过对汉字字形来源的展示,帮助学生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分析词义、强化记忆的一种课堂教学技巧。在众多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中,字源法是极其特殊的一种。因为现在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技巧,大多借鉴于西方学者对第二语言教学法的研究,而字源法则是根据汉字特有的表意特征总结出来的,是对外汉语教学独有的教学技巧。

下面笔者就从汉字教学和词汇教学两个方面探讨字源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 字源法在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说,汉字往往是他们学习的难点和最大困难。他们认为汉字难认、难写、难记。面对汉字教学的现状,很多教师也一筹莫展。其实,汉字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现在很多汉字字形还保留着某些象形的特征。这些汉字往往能见形知义。我们如果用字源法教学,从字形入手,给学生展示汉字的本源,并向学生解释汉字字形和它所代表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汉字。不仅如此,对汉字字源的展示和讲解会给枯燥的汉字教学带来趣味性。同时,很多汉字蕴含着文化因素,分析它们的字源也对学生了解掌握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这种技巧并不适用于所有汉字的教学,它一般用于教授形象性比较强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下面我们分别举例说明。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给象形下的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人: (甲);日: (甲);水: (甲);雨: (甲);牛: (甲);羊: (甲)等等。

这类汉字形象性非常强,在教学中,我们只要展示这些字的本源,稍加讲解即可。

许慎给指事下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如:

本: (金)。《说文解字》:“木下曰本。”“木”下面加上一个符号表示树根之所在,故本意是树根(地上的部分)。

末: (金)。《说文解字》:“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木”上加一横表明树梢所在的位置,故本意为“树梢”。

刃: (甲)。《说文解字》:“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刀”旁边加上一点,表明刀锋之所在。

甘: (甲)。《说文解字》:“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外面是“口”的象形,“口”中有一横表示食物。食物含于口中舍不得咽下,表示味道甜美。

曰: (甲)。《说文解字》:“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口”上面加一横,表示从口中出来的气,即口中发出的声音。

许慎给会意下的定义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撝”。在形声的造字法广泛使用之前,会意是最重要的造字法。因此,用这种方法造出的汉字很多,且大多形象性较强,非常适合使用字源法教学。如:

从: (甲)。《说文解字》:“相听也。从二‘人’。”一人跟随一人向外走,有随从的意思。

北: (甲)。《说文解字》:“乖也。从二人相背。”二人相背为北,所以,战斗中,失败的一方转身逃跑为“败北”。

保: (甲)。《说文解字》:“养也。”一人抱着一个孩子。固有保全、保护等意思。

牧: (甲)。《说文解字》:“养牛人也。从攴从牛。”右手执木棍赶牛之形,故有放牧牛或牛群之意,后来词义扩大为放牧一切家畜。

寇: (金)。《说文解字》:“暴也。从攴从完。”外来的人右手执棍打屋内的人,意思有两个:一个是名词“外寇”;另一个是动词“侵入”。

二 字源法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字源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技巧早已被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的专家学者所重视,很多对外汉语教师经常使用这一技巧进行汉字教学。然而,传统的字源法只应用于汉字教学,并不应用于词汇教学。经过我们长期的思考与实践,发现字源法在词汇教学中同样有用武之地。

词是由语素组成的。而一般来说,汉语中一个语素基本对应一个汉字。我们分析汉字的字源就找到了汉字的理据。因此,把词拆分成语素再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词的理据,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

近义词辨析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些近义词就可以使用字源法进行辨析。在此,我们试举一例:辨析“改变”和“变化”。

这两个词有一个相同的语素“变”,因此这两个词词义的共同点就是某人或某事物和原来不同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词词义的区别。既然“变”是两者相同的语素,那么它们的区别就主要体现在“改”和“化”上面。

改: (甲)。《说文解字》:“更也。”左边是一个孩子跪着,右边是一只右手拿着一个木棍。那么这个字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为家长在教育犯了错误的孩子。这样,我们就找到了“改”这个字的理据。

根据“改”字的理据,我们可以总结出“改变”这个词词义的要点有两个:第一是存在问题;第二是有人为因素。

下面我们来看“变化”中的‘化’字。

化: (甲)。《说文解字》:“变也。”“化”和“变”互文见义。这个字的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个倒转的人。古人认为变化之大莫过于倒转,因此取人形倒转表示“变化”之意。这就是“化”这个字的理据。

我们经常说思想变化了,天气变化了等,再结合我们分析的“化”字的理据,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变化”这个词的词义中不一定存在问题;也不一定有人为因素。

我们可以用下表来表示“改变”和“变化”这两个词的主要区别:

综上所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字源法在汉字教学和词汇教学中都可以发挥作用。然而,目前学术界还鲜有人对字源法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给予足够的重视。希望我们的研究能抛砖引玉,使字源法能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

注 释

①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蒋可心.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说文》部首今读本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陈涛.常用汉字浅释[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上一篇:高职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 下一篇:五年制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管理现状分析及优化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