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绘本为载体

时间:2022-10-08 02:10:03

以儿童绘本为载体

摘 要:作为日本口承文学代表的民间故事早为人们所知,但应该注意的是,这些故事诞生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要讲给儿童听。当代的儿童绘本,将日本民间故事删选改编,重新编辑成新的故事提供给日本家庭,用于亲子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儿童教育,并给日本文化的传承带来新的思路。

关键词:日本;民间故事;儿童绘本

谈及日本,无法忽视其庞大的动漫产业,从漫画到动画以及相关周边产业,日本是唯一一个可以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动画作为一门大众化的综合性视听艺术,其丰富绚丽的故事场景、夸张搞笑的人物动作以及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都给儿童带来视听上的愉悦,很容易抓住儿童的注意力。根据日本民间故事改编的《河童之夏》《翡翠森林》《日本的古老传说》等动画作品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如果说动画是可以播放的“连续运动的图画”,那么绘本就是画在纸上的“静止的图画”。一般人以为“绘本等于有图画的书”,这是一种广义的观念,所以坊间出现了很多用绘本形式来包装的童诗绘本、儿歌绘本、数学绘本等等。精准地说,绘本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特别强调图与文的内在关系,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故事的一种图书形式,其中图画占着非常重要的分量。有些绘本甚至只有图画,没有文字,但一样有故事情节,这是绘本另一特色。绘本的作者和画者相当于电影导演,要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一个故事讲得好听、画得好看,也就是要巧妙地将文字和图画组合,令人爱不释手。因此,狭义的解释:绘本是用一组图画来叙述故事,依靠翻页推进剧情,即使不识字的人也能通过看图画而猜解出大意。本文主要建立在上述狭义的绘本概念理解基础上进行研究。儿童绘本虽然没有动画的视听优势,但是它可以通过画面留白、页面以外的空间想象等方式,使得即使每个人读到的文字和看到的插图是一样的,脑海里的故事世界却可以有着更加丰富的变化。

儿童绘本与动画都是以没有生命力的媒介来传达信息的,观看民间故事的人即使向它们发问也不能有所回答。因此,如何突破绘本的自身条件限制,结合新的阅读方式以及阅读环境,弥补视听语言与互动上的不足,为日本民间故事的传承继续做贡献,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1 儿童绘本作家对于日本民间故事的挖掘

儿童绘本大多是由某一个故事改编而来的,在改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删减、修改原文,甚至修改原故事的剧情发展。与我们在一般书籍中所见到的插图不同,儿童绘本中的插图与文字是平等关系,甚至可以占主导地位,并以图画作为叙述的主体,画与画之间存在着前后的逻辑关系,而文字只是作为图画的辅助工具。正因为插图的重要性,所以才要求为民间故事绘制插图的画家,不仅需要熟读故事的文字内容,单纯的将文字置换为图画,更要挖掘文字隐藏的部分,将文字无法表达出的意象,利用图画表现出来。

在日本这样的岛国,不仅四面环海,而且拥有复杂的海岸线,不管是风平浪静的沙滩还是波涛汹涌的海滨,不管是平静的内海还是浪急的外海,处处可见都是富于变化的风景。山丘也显示出了复杂的变化,每座山都是森林覆盖,经常被锁在飘霞、雾霭和云层之中,其紫影瞬息万变,随着季节的更替不断变化着。再加上日本人对森林的印象始终未能摆脱原始人类对森林的畏惧感。他们认为,森林的深邃、悠远是神秘的或者是妖气十足的。因此,在日本民间总是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鬼怪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版本不一,各有各的特色,但是也只是通过长辈向晚辈讲述加以传播。

以《桃太郎》为例,《桃太郎》是日本流传最久、范围最广、版本最多的民间故事之一。松居直认为:如果民间故事没有成为一种具体的形式,以文学手段进行改编,那么故事就会在各个时代被随便乱传,被随便利用。笔者查了一下桃太郎故事从战前到战后的历史,发现这个故事是被当时的当权者利用了。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时代,桃太郎有各种各样的形象。岩谷小波就把桃太郎画成日本男儿的象征,主张“桃太郎主义教育”。从这一点看,追溯桃太郎的原型后可以发现,桃太郎这个传说原本表现的是日本人心中拥有的某一种愿望,或者是一种梦想。[1]

日本绘本大师赤羽末吉所著版本的《桃太郎》里,桃太郎的出生被描述为是从老奶奶捡回来的桃子里蹦出来的。其故事的开端是从最原始的版本改编而来的,原始版本的桃太郎是这样的描述:老婆婆在河边洗衣时,捡到了一颗漂来的大桃子。回家之后老婆婆将它剖开来吃了一半,结果立刻变回年轻的少女。老爷爷回家之后相当惊讶,所以也吃下了另一半的桃子,也恢复到少年时的强壮。当晚两人就展开激烈的,少女怀孕生下一名男孩。夫妇二人便将这名男孩取名为桃太郎。赤羽末吉之所以会把桃太郎的出生进行修改,是因为当时的日本政府有意将桃太郎编订成正式的小学语文教材,并且关于的故事也并不适合尚未接触到性教育的学生阅读。因此,不是所有的民间故事都适合被儿童所阅读,我们需要挑选合适的部分展示给儿童。

关于《桃太郎》,日本民间信仰中一直都认为桃子具有驱鬼的神力,根据《古事记》记载,伊耶那岐曾经用桃子击败过黄泉国的鬼兵。[2]因此,桃太郎一出生就注定是要有非凡之举的,当乌鸦向他传达了消息之后,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途。[3]以山和海为背景的画面随着情节发展继续延伸:“他们翻过大山,穿过峡谷,渡过大海,一直向前,向前,向前……”。接下来,在鬼岛的描绘当中,岛上的妖怪并没有像我国传说中的鬼怪那么面目狰狞,反而透露出一点点可爱的意味。这和日本大部分人心目中的鬼怪感觉类似,日本人并不认为妖怪魔鬼是十分可怕的,他们通常不会伤人,甚至还会做出一些可笑的蠢事。[4]之后桃太郎和鬼王决斗的场景和预料中的一样,救出了公主渡船离开。分析整本书的绘画内容,不难看出,赤羽末吉在描绘自然场景的时候都是以日本本土的面貌加以创作,原故事所没有描述出来的内容,而插画家却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想象,将这些完整地表现了出来。

绘本创作者将日本民间流传的故事加以删选、修改,改编成适合儿童年龄层的童话故事,又用自己所擅长的绘画形式制作成绘本,是对日本民间故事传承所做出的最大的贡献。

2 儿童绘本与亲子阅读方式的结合

在过去,老人和成年人会让儿童用耳朵倾听传说故事。现在则是把民间故事经过一系列改编,选取合适的内容放入儿童绘本中,使它变成读物,继续完成文化的传承。倘若制作绘本的编辑仅仅是把日本民间故事灌装般地装进儿童绘本中,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文化的倒退。松居直先生在他的书中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明确的出路,即由成人把绘本上的文字读给自己的儿童听,儿童同时自己用眼睛欣赏插图。这是因为,绘画和语言虽然有着一体感,但有时还会相互抗争。儿童在自己阅读绘本时,读文字和看图两者之间会出现时间的落差,很难将二者合为一体。[5]但是,家长读给自己听的时候当场就能将二者合一,儿童一边听着故事,一边在心里看见了活生生的故事世界,就像看到了真正的绘本的世界。

当然,儿童看到的绘本的世界,也和讲故事的人有关。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年轻人离开自己的家乡,远离自己所听说的民间故事的发源地,便无法拥有与故事相关的类似的生活体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就遇到了巨大的瓶颈。[6]而通过以儿童绘本为载体,将民间故事原本的“味道”传承下去,如果不经历“大人把绘本上的文字读给自己的孩子听,孩子同时自己用眼睛欣赏插图”这样的阶段,听者很难继续往下传承给自己的下一代。只有当讲述者自己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听过了相应的故事,记住了它的情节,并把故事世界看得富有生机,成年之后得到了各种经历及体验,丰富了自己的内心,甚至转化成清晰存在于自己内部的东西,那么,给下一代讲述同样的故事时,便会带入新的感彩,这样的感情极具有感染力,通过语言传达给听者,双方能够针对故事中的特定情节进行讨论,那么就会有一幅生动完善的故事画面,留在听者心中。听故事者则不仅会对故事感兴趣,还会敏感地感受着讲故事者的心情和共鸣,并被即将来临的人生的预感所打动。由于民间故事最早的传播是以民间口头传说为主,在讲述的过程中,不断加入讲述者自身的生活体验,所以,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是传播者的集体智慧结晶。亲子阅读方式是口口相传下来的民间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大部分人都只重视故事本身,而忽略了故事原本的传播方式。

3 电子绘本的出现给日本民间故事传承带来新契机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绘本的电子化有着必然的发展趋势,也获得了更多年轻用户的追捧。纵观绘本领域,其各类应用程序的设计大多基于经典的绘本,借助书中儿童熟悉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进行个性化的设计,通过儿童的操作产生不同的结果,增加图书对儿童的吸引,为图书的数字化营销做好铺垫。多元的阅读方式提供给人们更便利的选择、更低廉的价格以及更大的信息量,丰富的互动行为改变了传统书籍的单一线性阅读方式,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电子互动绘本作为电子书的一个分支,也是传统绘本的电子衍生品,以其丰富的阅读形式以及游戏的趣味性,一经推出便成为孩子们的宠儿,更得到了成人读者的广泛喜爱,迅速占领电子应用市场的一席江山。电子互动绘本突破了传统绘本静止单一的状态,将图画、视频以及音乐结合为一体,不仅解决了传统绘本在视听语言上的缺陷,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视听共享的阅读环境,同时还增加了互动功能,能够激发儿童阅读绘本的乐趣。因此,交互式的电子绘本对于日本民间故事的传承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例如,获得美国国家育儿出版物金奖的绘本《神奇飞书》,在2012年被制作成动画短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后,又被制作成了互动电子书,在iPad平台上用户可以对电子书中的书进行翻页、给天空涂抹色彩、弹钢琴等动作。如果那些在市场上已经推广成熟的被读者认可了的日本民间故事绘本能够制作成电子版本,广泛地推荐给有孩子的家庭,那么不仅能增加亲子间的情感交流,也有利于激发儿童了解日本民间故事的热情。

4 结语

面对日本的儿童,日本民间故事的趣味性以及传递出来的语言的丰富性,通过不断被创作出来的儿童绘本在现代社会被传承着,而同样的,在中国,特别是在家庭中,成人与儿童面对面,成人也可以借助儿童绘本这个载体向自己的孩子口头讲述中国的民间故事,共同想象绘本图画以外的故事世界。在传递母语的丰富性的同时,让儿童了解自己民族过去的生活习俗、民族特征、审美意识、价值取向,以及作为中国人的感受和心灵世界。

参考文献:

[1] 松居直(日).我的图画书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201.

[2] 韩若冰.日本民间童话故事“桃太郎”的文化解读[J].民俗研究,2008(2):231.

[3] 周英.日本儿童文学中的传统妖怪[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4] 李文博.日本妖怪文化研究[D].青海:青海师范大学,2013.

[5] 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日).绘本之力[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

[6] 张燕花.日本人的“他界”想象[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中国社交网站中关系价值的挖掘研究 下一篇: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形体空间转换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