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吃”等于“吃慢一点”吗?

时间:2022-10-08 12:25:00

摘 要:在汉语中,既有“慢慢吃”又有“吃慢一点”的说法,而且两种说法运用的场合和语境并不相同。但是,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却常常不加以区分,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造成偏差和误解。本文从语法和语用角度研究这两种说法的不同,并提出一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慢慢吃” “吃慢一点” 语法 语用

一、引言

上海师范大学范开泰教授在湖南师范大学一次学术讲座中提到这样一个事例:在一次外交宴会上,负责招待的同志对外宾说“您慢慢吃。”外宾听了之后很尴尬,结果吃饭吃得很慢。这是因为外宾把汉语对应成英语的时候出现了信息的偏差。

二、“慢慢吃”和“吃慢一点”翻译情况调查

在汉语中,“慢慢吃”或“慢吃”和“慢走”一样,都寄托了说话者的美好愿望,表达的是一种祝福。我们都知道“慢慢吃”和“吃慢一点”是不同的,但是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或许并不能正确、完整地传达信息。网上流行的几种自动翻译软件,其中“百度、有道、Google、必应”都将“慢慢吃”和“吃慢点”翻译成“Eat slowly”,而且只有这一个义项。海词软件翻译成“Take your time”,爱词霸翻译成“Eat slowly,Take your time, Enjoy”。笔者认为只有爱词霸翻译的是全面、正确的。因为“慢慢吃”有时也用来表达“吃慢一点”的意思,可以翻译成“Eat slowly”。范开泰先生提到的事例中应该翻译成“Take your time”或者“Enjoy(your meal)”。如果外宾理解成“Take your time”,一定不会尴尬的。

三、现象分析

在汉语中,有的形容词既可以作状语,又可以作补语。状语位置的形容词调换到补语位置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变换前后意义相同,一种是变换前后意义发生改变。大多数形容词作状语和作补语是不同的,变换之后出现第二种情况。这是因为语言具有象似性,语言象似性的主要形式是句法的象似性,也就是“一个形式对应一个意义”的趋势。(刘振平,2007:58)

关于形容词作状语的语义研究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术界大多认为形容词作状语是描写动作的方式或状态的。熙在《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1956)一文中指出:“由形容词构成的状语表示的是动作的方式或状态;就性质来说,这种状语是描写性的,不是限制性的。”丁声树等也认为形容词的重叠式作状语表示的语义是描写动作的方式和状态。状语位置是主观性表达的语用位置,能够反映说话人的情感、视角和认识,表示情态的词语和表示事物状态的词语具有比较强的主观性,因而也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状语位置。形容词作状语的时候多数表示施事主语希望达到的一种状态,主语具有[+意志性],表示一种主观情绪。但是,形容词在补语位置上的时候,更多的是对结果的评述,具有客观性。(刘振平,2007:190;王邱丕君、施建基,1992)认为,形容词作状语,句子表达重心在动词,不在状语。而形容词作补语,句子的表达重心在补语,不在动词。

通过这些规律性的结论,我们不难做以下分析:“慢慢吃”中的“慢慢”更多地传递了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慢”的实际意义被虚化,强调“吃”的状态是慢的、悠闲的,至于速度是不是真的慢并不在意。但是在有些特定的语境中,比如:家长对吃饭狼吞虎咽的孩子说“慢慢吃”,这时“慢”的实际语素义又会被凸显出来,这时和“吃慢一点”的意义几乎相同,只是在语用效果上前者传递出的对孩子的关心、疼惜的意味更浓厚。

当然,“慢慢吃”和“慢走”作为表达说话者的美好意愿的祝福语的用法,并不是仅仅由于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差异决定的。同样是作状语,“慢慢吃”和“慢点吃”表达的意思不一样。我们把这种现象放在语用中进行考察,可以认为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使“慢”这个语素的意义更加虚化,但是语素“点”表示程度,反而强调了“慢”的语素义。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用“慢慢吃”而不直接说“请享用”体现了中国人说话的含蓄。

四、结语

对母语是汉语的人来说,“慢慢吃”和“吃慢一点”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可以根据语感自由选择和使用。但是对于母语是非汉语的人来说,二者区分就有难度。语法和语用方面,细致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提供很好的注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简单地用“对译”的方式,尤其是面对有特殊表达意义的词或词组,要尽可能采取“意译”的方式,避免语义信息遗漏或错误对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体现着汉民族的文化心态,蕴含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语言的“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是一条重要的原则。由于英语中的形容词通常作补语和定语,在汉语应该用形容词作状语的时候,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常常会把它放在补语位置,造出不符合汉语规范的句子或者错误理解汉语句子表达的意思。因此,如何在教学中避免这样的偏误,是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关注和思考的。

参考文献:

[1]蒋可心.谈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

报,2006,(2).

[2]刘从文.现代汉语形容词状补位对比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北京语

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王邱丕君,施建基.补语与状语的比较――从《实用汉语课本说

起》[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4).

(敬璐露 湖南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10081)

上一篇:基于CDIO的燃气类人才培养 下一篇:介词叠加的历时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