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赝品的路

时间:2022-10-08 12:21:46

古代赝品是一个身份很尴尬的东西,登大雅之堂不合适,沦为普通物件也不合适,说真不真,说假不假,好比达官在外面养的情人,宠她的时候她就是宝贝。她没有名分,却又不能拔高给她一个名分。这给今人的收藏情绪造成了不小的纠结。

这种“小宝贝”,有出身很低,来自民间的,比如明朝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讲:“古董自来多赝。而吴中尤甚。文人皆借以糊口。”古代文人都是制度下的极端产物,要么当官显贵,要么穷困潦倒。穷困文人不卖体力,不沦市井,只好用手里的金笔赚“外快”,时间一久,锦绣文章依然“锦绣”不成,造假的手法倒是日新月异,炉火纯青,比如“苏州片”,它特有的艺术、历史价值在造假的历史长河中反倒大放异彩,光芒四射。

也有出身相对高贵的。比如大艺术家宋徽宗赵佶。皇帝的口袋不差钱,但他开设了“皇家画院”(画院,官署名,在中国古代宫廷掌管绘画。宫廷画院始于五代,盛于两宋),专门教画院的学生临摹,谁的水平达到了以假乱真,谁就毕业。最后形成了绘画历史上有名的精致华丽的“院体”风格。

我们看到,这些最初的“造假”者,都是本身水平极高的行家。由这些人发起推动,最后“造假”也成了一门学问。摹、临、仿、造成为四套最主要的手法。摹,就是在原作上拓写,先勾勒,再填色,力图与原作一致;临,看着原本的构图、笔法大意制作;仿,仿学某人笔法结构,在没有蓝本的基础上,凭自己想象作画;造,最粗俗的一种,完全不考虑仿造对象的艺术特色,凭自己意向天马行空地制造假画。

由此以来,造假的画作成了与绘画历史平行的一条灰色影子,你什么姿态,我跟着你扭,你什么风格,我跟着唱。到今天为止,赝品更加变本加厉,无孔不入,并且技术上远比以前造假,甚至远比真品要精确、轻松很多。这在以前,虽然也是问题,但不会这么突出,到今天,收藏成为产业,在房地产、股票等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变得异常火爆,90%以上的赝品在收藏市场上嘻嘻哈哈,浑水摸鱼,对真正热爱收藏的藏家而言,是多么怵目惊心、痛心疾首。

所以,王刚以“砸宝”为亮点《天下收藏》得到了相当一部分收藏者的认同。其一就是赝品本身的价值确实不怎么大,“影子”跟本体永远无法相提并论,其二就是藏家本人对赝品的态度,也是痛心疾首。近日曝出的王刚“砸文物”“九成是真品”“三成是珍品”的可能性应该不会很大,因为“砸宝”是节目方自己制作的,破坏都是有责任,《天下收藏》节目组也好,王刚本人也好,都不会钻进自己设置的“套”里。

赝品砸掉一些,当然是好事,固然这些赝品在成百上千年后可能也会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古董,但它本身是没有代表性的,本质上依然是一个缺乏灵魂的空壳。

上一篇:黄庭坚书法艺术 下一篇: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