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脚痛,不同的病因

时间:2022-10-08 12:16:32

人到老年,除了经常腰腿痛以外,脚也跟着“凑热闹”,不断发生疼痛,行动就更不方便,所以,脚痛也是让老年人很苦恼的事。人的脚和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随着岁月的增加,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老年人经常脚痛,便是退行性变化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年老体弱多病的人,平时走路和参加体育锻炼较少,脚上的肌肉、肌腱萎缩,皮下脂肪变薄,脚着地走路时便感到不舒服,遇到高低不平的路面,更是硌得两脚疼痛不堪。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脚病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拇外翻

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主要表现是行走和站立时脚趾疼痛,拇趾端明显向内倾斜,趾跖关节肿胀增粗,局部皮肤红肿增厚,穿鞋后走路疼痛,不能穿窄小的硬帮鞋。这种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母女发生同样病的机会多。防治的方法是,穿宽大的软帮鞋,不要穿尖头的“火箭鞋”,晚上睡觉时可用特制的小夹板固定拇趾,使外翻的拇趾回到中立位,病情严重的需用手术治疗。

跖痛症

多见于身体虚弱或久病卧床的老年人,有扁平足的老年人更易发生。引起此病的原因是平时走路较少,维持脚弓的肌肉和韧带逐渐松弛,不能很好地维持脚弓的形状,使脚部的跖骨下陷,脚底板的肌肉无力支撑,行走时便会感到疼痛。尤其是行走时间过长、负重行走、搬运重物时,跖骨受到严重的压挤,疼痛更加厉害。这种疼痛一般局限在脚底板的前半部,有时向脚趾放散。防治的方法是,经常将五趾并拢屈曲,以脚尖和脚后跟着地走路,坚持锻炼下去,有利于形成脚弓。即便形不成脚弓,走路时疼痛也可减轻。还有一个治疗方法,就是在鞋底的中间相当于脚弓处,钉上一块1厘米高、2厘米长、3厘米宽的硬橡皮垫,走路时脚心正好放在硬橡皮垫上,使身体的重量不完全落在跖骨上,即可使疼痛减轻。

腱膜炎

人的脚底板上,都有一层又宽又薄的腱膜。老年人的腱膜已发生萎缩,弹性变差,功能降低,如果穿的鞋底子硬,长时间走路或剧烈跑跳,以及受到寒冷潮湿的刺激,容易发生无菌性的炎症。表现为后脚掌疼痛,有憋胀和烧灼感,用手压迫脚后跟与脚掌的交界处,有明显的压痛。防治的方法是,老年人不宜剧烈跑跳,也不要走太长的路,走路时最好先用前脚掌着地,然后再过渡到全脚掌着地。多用热水洗脚,每晚睡前及早晨起床前自己揉搓脚掌,直至局部发热为止,当脚底血管扩张变粗、血液循环改善后,炎症自然消失。

跟骨骨刺与滑囊炎

跟骨骨刺也叫跟骨骨质增生,是老年人的多发病。60岁以上的老年人80%都有跟骨骨刺。但是单单因为长骨刺引起脚跟疼痛的人并不多,而多数人是因为脚跟长了骨刺后,引起了脚跟滑囊炎造成的。跟骨骨刺与滑囊炎引起的疼痛有个特点,就是早晨起床刚下地时疼痛厉害,走一会儿疼痛就减轻了。有些人可能认为,刚走路时骨刺受压挤产生疼痛,走一会儿后把骨刺磨平了,就不痛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长了骨刺,如果不动手术切除,单靠走路是不能把骨刺磨平的,那么,为什么走一会儿就不痛了呢?原来在跟骨骨刺的隆起部位,有些滑囊,它能分泌滑液,起着缓冲刺激、减少摩擦、组织的作用。跟骨骨刺受到某些刺激后,常使滑囊发生无菌性的炎症,滑液增多,滑囊肿大,压力增高,引起脚跟疼痛。走一段路后使滑囊的压力继续增高,当囊壁不能承受囊内过高的压力时,便发生破裂,滑液流向囊外,囊壁的压力消失,疼痛也就减轻了。而此时骨刺依然存在,并没有被磨平。可见,跟骨骨刺是引起脚痛的原因之一,并不是惟一的原因。只要采用不让滑囊发炎,减少滑液分泌,不造成滑囊高压的办法,都可治疗骨刺引起的脚痛。所以,有跟骨骨刺的人不必害怕,并非都需要开刀切除骨刺才能治好脚痛。只要平时注意脚的保健,便可防治因跟骨骨刺引起的脚痛。如平时要穿宽大、松软的厚底鞋,鞋后跟要稍高1~2厘米;少做剧烈的跑跳活动;走路时先用前脚掌着地,然后过渡到全脚掌着地;勤用热水洗脚等。跟骨骨刺与滑囊炎的简易疗法有两种:一种是行走不痛后,穿上硬底鞋在坚硬的水泥面上,用脚后跟连续用力蹬,每天蹬20分钟,使滑囊壁破碎,滑囊不再积液便不再疼痛。很多人用此疗法坚持一般时间后便治好了骨刺病。另一种方法是请医生在脚后跟注射强地松龙配普鲁卡因,每周1次,一般3次即愈。

跟腱周围炎

脚后跟与踝关节之间有一条很粗的跟腱相连,负责脚部的运动,用手一摸即能摸到。跟腱及其周围组织,如果受到外伤(踝关节扭伤)、过度摩擦(皮鞋太紧或鞋帮后边太硬)、慢性劳损(经常上下山走坡路)等,容易发生无菌性炎症。表现为跟腱肿胀粗大、疼痛、压痛,走路时脚后跟不敢着地。防治的方法是,换上宽大的软帮布鞋或拖鞋,少走路,多用热水烫脚后跟,休息几天即愈。

鸡眼和脚垫

这种脚病多因穿鞋不合适、脚部皮肤受到压挤和摩擦而引起。治疗的方法也很简单,用热水洗脚后,削去变硬的皮肤,贴上鸡眼膏和脚垫膏即可减轻。症状严重的,可到医院用激光或手术治疗。

上一篇:高效课堂下的物理分层教学 下一篇:工业化与新工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