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建设与新型工业化

时间:2022-10-08 11:53:05

两型社会建设与新型工业化

摘要: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两型社会”实质上是一个企业、社会、公众共生共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我们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湖北的发展,建设好“两型社会”,最关键的还是要推进新型工业化。抓发展首先还是要抓新型工业化,没有新型工业化,建立“两型社会”就会缺乏物质基础。本文阐述了两型社会和新型工业化的关系,并且提出在当前条件下,如何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才能实现两型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两型社会;新型工业化;两型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一、两型社会

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此来探索在资源、环境、人口压力日益加大的趋势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新路。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和和环境友好实质上是一个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建设“两型社会”实质上是一个企业、社会、公众共生共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而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给地方环境的压力相当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二、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

什么是工业化?不同的经济学派有不同的定义。中国的学者们在辞海中对工业化的定义是“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过程”;西方发展经济学的著名代表人物钱纳里对工业化的定义是:“以各种不同的要素供给组合去满足类似的各种需求增长格局的一种途径。”前一种定义的特点是将工业化与机器大工业密切联系起来,工业化的起点从采用机器大工业开始,并认为工业化是一个过程,即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上升为统治地位的过程,或者说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过程。后一种定义的特点是将工业化与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变化联系起来,即将工业化的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密切联系。不管上述定义有多大差异,但东西方学者都认为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工业化构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阶段。

传统工业化弊端在现代经济增长或发展过程中,工业化是发展的中心内容,而发展则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工业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与增长。但发展中国家在实施传统的工业化战略时也产生了下述严重弊端:

1.将工业发展的目标等同于工业化的目标,单纯追求工业经济总量的扩张,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相脱离,其结果是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2.发展工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其结果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不协调。

3.用工业发展速度、GDP增长等指标衡量工业化的速度和规模,忽视了经济效益的提高,更忽视了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改善,即“重物”不“重人”。

新型工业化的涵义为了避免国内外工业化历史进程中所出现的严重弊端,在总结了国内外工业化的经验教训之后,中共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这一发展国民经济的根本指导方针,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第一,它是与信息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它的特征之一。

国外的学者一般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阶段,也就是说大多数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之后开始信息化的。而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就总体上看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广大中西部的农村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中国完成工业化任务的时代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任务的时代环境已大不相同,当今世界正处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之下。中国是走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老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呢,还是将工业化与信息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步进行,相互促进?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的正是后者。

第二,判断新型工业化的标准有五个:其一是科技含量高,其二是经济效益好,其三是资源消耗低,其四是环境污染少,其五是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是一个人口多、资源少的国家,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南边缺煤,东边缺电,北方缺水,西部缺财,因而长期存在着“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电东送,东财西引”的格局。要克服这一格局所带来的不利,最根本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高科技手段,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和较低的环境污染,获得较大的产出和效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新型工业化是一个过程,是一条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而不是单指工业领域采用信息技术,实现效益好、投入少、污染低。新型工业化是为了避免传统工业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严重弊端,诸如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等等,单纯在工业领域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不了上述矛盾的。新型工业化的对象不仅包括工业领域,而且包括农业领域和第三产业领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要求工业领域尽可能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成果,而且要求农业领域为现代工业提供高质量的农副产品、高素质的劳动力、高容量的市场;要求尽可能用工业生产的方式生产农副产品,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正是采用工业生产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的;要求不仅在生产环节,而且在流通环节尽可能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成果。也就是说,农业领域和第三产业领域不可能游离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之外。如果农业领域和第三产业领域不纳入新型工业化进程,那就很难避免传统新型工业化所造成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加剧。可以说科学的发展观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的科技成果改造、提升、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是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道路。

三、两型社会建设与新型工业化

(一)两型社会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

湖北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朝着“两型社会”的目标努力。要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大胆地解放思想,为中部地区建设“两型社会”探索经验。新型工业化也好,农业现代化也好,新型城市化也好,都要从建设“两型社会”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出发,时刻以“两型社会”的标准、要求,指导我们的经济工作。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湖北的发展,建设好“两型社会”,最关键的还是要推进新型工业化。抓发展首先还是要抓新型工业化,没有新型工业化,建立“两型社会”就会缺乏物质基础。两型社会是我们的最终建设目标,新型工业化为实现这个目标奠定物质基础。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措施和建议

武汉城市圈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资源环境压力较大。武汉市及周边部分城市属于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型化,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能耗较高,排污压力较大,节能减排的任务很重。因此,武汉城市圈建设要抓住机遇,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1.改“先污染再治理”的路子,经济发展思路要彻底改变

首先是观念创新。“两型社会”是一个重视资源节约、重视环境友好的社会,只有大力发展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才能实现两型社会的目标。过去我们走的是先污染再治理的路子,资源消耗大,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水体保护问题突出。那么以后,我们最大的目标就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两型社会”就是发展的大方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转变以经济增量为重点指标的粗放型发展思维,始终注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生产力布局必须符合本地的生态条件,通过抑制污染、降低能耗尽快形成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江汉大学校长杨卫东也指出,改革试验的最大难点是人们观念的改变。他说,短期来看,高耗能的项目不能搞了,武汉经济圈的发展门槛要提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要改变。这不但不会给经济发展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还可能使发展的速度暂时会慢下来。但是,用新的观念、新的眼光去审视这样的改革,不仅最终会使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更强,而且会给市民带来美好的环境、洁净的水和清新的空气。

企业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出路。

第一,建立规范的企业管理体制。目前,虽然我国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注重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并不高,大部分企业仍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企业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淡薄,其发展主要还是依靠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源的数量扩张,产品技术含量低。而企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体,因此,必须促进企业的管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规范的企业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对生产的全过程监控体制,注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第二,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企业除了要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外,更重要的是要立足长远,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节约能力,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具体地说,企业要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增加节能开发性、应用性的基础研究投入,注重科技创新,集中力量研究并开发能够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保证。

我省近几年已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逐步朝这个方向发展,比如关闭一些生产方式落后的高能耗小企业,扶持资产过亿企业的节能减排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重视环保,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提升产业生产环境。

同时,资源节约型机制和环境友好型机制的专项思路也已成型:前者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后者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以及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

另外,武汉是“百湖之市”,仅城市中心就有40个湖,武汉正在将这些湖变成湖泊公园,为市民营造美好的宜居环境,还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圈内的洪湖、梁子湖的保护力度等。

2.探索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之路,为城市圈带来发展新模式

武汉大学博导伍新木在谈到城市圈建设的主要功能时,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武汉的纺织、服装业转移到周边的仙桃、天门和孝感的汉川等棉花集中产区,不仅促进了江汉平原的城市化建设,更有效地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武汉市也缓解了“老大难”的排污问题。

首先,通过资源整合,结构布局的调整,武汉城市圈建设在探索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新道路、新模式的同时,向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方向发展。

其次,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武汉城市圈现有的交通环境,利用区位优势,依托武汉城市圈高新产业区、大工业集团,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产业分工体系,发展配套协作产业,以此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充分利用本地自然山水资源以及历史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风光旅游、文化旅游,以此带动旅游产业、服务产业。

第四,一定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环保投入,切实降低工矿企业、冶炼企业的粉尘、烟尘、噪声污染,让企业彻底摆脱环境污染过重、资源消耗过多的包袱,焕发出青春。

此外,还要大力开放市场,引进外资、引进技术,进一步发展绿色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并以此为龙头带动社会经济滚动发展。

3.探索建立“两型产业”,发展无烟无污染产业

11月24日,中国第五届改革论坛现场,武汉市发改委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探索建立“两型产业”将成为武汉综合改革的重心。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机制;统筹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聚集和链条延伸;扶持现代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努力实现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融合和互动。

目前,武汉的经济发展方向为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国际金融服务业、物流产业等无污染的产业,争取成为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其余三极为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武汉有“中国光谷”之称,目前为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而华工科技、长江通信、烽火通信则是光谷企业中的优秀代表,在武汉高新技术的发展中占居重要的地位。

建设两型社会,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协调发展,是中国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林凌,刘世庆.中部崛起:中国区域经济新格局[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3).

[2]罗以振.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的思考[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

[3]项光勤.世界城市圈理论及其实践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3).

[4]杨云彦,朱金生.经济全球化、就业替代与中部地区的“边缘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5).

上一篇: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下一篇:交易成本理论分析市场营销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