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县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研究

时间:2022-10-08 11:49:49

合浦县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研究

摘要 2013年秋,合浦县试点以桂薯二号作对照,对广西新选育和引进的12个甘薯新品种进行区域试验。结果显示,12个参试品种中,桂能05-6鲜薯产量最高,达39 603.75 kg/hm2,比对照增产49.06%;桂经薯09-7干薯产量最高,达11 109.88 kg/hm2,比对照增产77.94%;桂经薯09-7干物率最高,达37.0%;桂薯131的熟食味最好,评分为77.5分。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对照,适应性广,宜作为食用、加工型,能源型或饲用型品种在当地推广种植的品种有:桂经薯09-27、桂经薯09-7、桂薯131、桂能0903-35、东皇1号、桂能05-6;其余品种适应性较差,产量低,综合性状较差,不宜在当地推广。

关键词 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产量;品质;广西合浦

中图分类号 S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071-03

甘薯是合浦县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居第2位,常年种植面积超过15 000 hm2,2013年达15 078 hm2,约占耕地面积的21.4%。但由于新品种引进推广速度滞后等原因,长期以来产量徘徊不前,一般约为15 t/hm2,2013年产量只有15 075 kg/hm2;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甘薯用途的拓展,对甘薯品种不仅要求产量高,也迫切需要引进推广品质优良,能适应食、饲、能源用途和各种加工需要的品种[1]。因此,开展甘薯引种和试种,加快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对于提高产量、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合浦县乃至广西沿海地区甘薯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目前,关于广西沿海地区的甘薯新品种引种区试结果却鲜有报道。2013年,合浦县承担广西地区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旨在通过试验进一步鉴定广西新育成和引进甘薯新品种在当地的产量和适应性,为加快甘薯新品种在桂南沿海地区乃至广西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13年广西地区甘薯新品种区试合浦县试点的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共13个,分别是:桂011-113、桂011-787、桂011-827、桂04-53、桂09-75、桂薯二号、桂能05-6、桂能0903-35、万薯5号、桂经薯09-27、桂经薯09-7、东皇1号、桂薯131,其中,桂薯二号是对照品种。各品种杂交组合及选育单位详见表1。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石康镇太平村,该区域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日照时数1 921 h,年日均气温22.4 ℃,年总积温8 181 ℃,无霜期358 d。年均降雨量1 663 mm,自然蒸发量953 mm,相对湿度75%~86%。试验地为旱地,土壤质地为黑泥散土,肥力中等,地面平整,排灌方便,前茬作物为玉米。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13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3.4 m2,每小区2垄,垄长6.7 m,垄宽1 m,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

1.4 试验实施

试验于8月31日插植,统一采用复育后45~50 d的顶段苗进行水平插植,株距19 cm,插植52 500株/hm2,施生物有机肥(有机质≥40%、氮磷钾≥7%)6 000 kg/hm2作基肥;9月20日培土施肥,施40%复合肥(18-10-12)750 kg/hm2;12月25日收获,全生育期117 d。试验过程中各处理田间管理措施一致。

2 结果与分析

2.1 鲜薯产量

参试的12个新品种中,有6个品种鲜薯产量高于对照种桂薯二号,增产幅度为13.02%~49.06%。其中桂能05-6鲜薯产量为39 603.75 kg/hm2,比对照增产49.06%,达极显著水平,居第1位;桂经薯09-27鲜薯产量为37 588.95 kg/hm2,比对照增产41.48%,达极显著水平,居第2位;桂能0903-35鲜薯产量为33 085.95 kg/hm2,比对照增产24.53%,达极显著水平,居第3位;东皇1号鲜薯产量为32 140.95 kg/hm2,比对照增产20.97%,达极显著水平,居第4位;桂薯131鲜产为30 250.5 kg/hm2、桂经薯09-7鲜产为30 026.70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13.86%和13.02%,达显著水平,分别居第5、第6位。其余品种均比对照品种减产,其中,桂011-827比对照减产1.40%,但减产不显著;万薯5号比对照减产13.58%,减产显著;桂09-75、桂011-113、桂04-53、桂011-787鲜产分别比对照减产24.06%、30.34%、36.33%、38.02%,减产达极显著水平(表2)。

2.2 干薯产量

参试的12个新品种中,干薯产量比对照种桂薯二号增产的品种有9个,增产幅度为2.37%~77.94%。其中,桂经薯09-7干薯产量为11 109.88 kg/hm2,比对照增产77.94%,达极显著水平,居第1位;桂经薯09-27干薯产量为10 863.21 kg/hm2,比对照增产73.99%,达极显著水平,居第2位;桂能0903-35干薯产量为9 826.53 kg/hm2,比对照增产57.39%,达极显著水平,居第3位;桂薯131干薯产量为9 649.91 kg/hm2,比对照增产54.56%,达极显著水平,居第4位;桂能05-6干薯产量8 356.39 kg/hm2,比对照增产33.84%,达极显著水平;东皇1号干薯产量8 324.51 kg/hm2,比对照增产33.33%,增产极显著;万薯5号干薯产量7 072.07 kg/hm2,比对照增产13.27%,增产显著,桂09-75和桂011-827干薯产量分别为6 577.00 kg/hm2和6 391.68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5.34%和2.37%,增产不显著。其余3个品种均比对照减产,其中,桂011-113干薯产量比对照减产8.99%,减产显著,桂04-53和桂011-787干薯产量分别比对照减产16.28%和34.59%,减产极显著(表3)。

2.3 品质

2.3.1 熟食味。通过蒸熟后品尝,根据品种的甜度、黏度、面度、香味和纤维含量等主要因素判定熟食味的综合分值。对照种熟食味表现为稍甜、面、软滑、少量纤维,评分为75分;参试品种中有7个品种的熟食味分高于对照,其中以桂薯131最好,评分为77.5分;其次为桂经薯09-27,评分为76.6分;再次为桂经薯09-7评分为76.4分;桂011-827、万薯5号评分均为75.8分;东皇1号评分为75.7分;桂04-53、桂09-75评分均为75.6分;桂011-787评分为75.5分;其余的熟食味分均低于对照(表2)。

2.3.2 干物率。参试品种中,对照品种桂薯二号的干物率为23.5%,除桂能05-6外,其余品种的干物率均比对照高,其中干物率最高的是桂经薯09-7,为37.0%;其次是桂09-75和桂薯131,干物率分别为32.6%和31.9%;再次是桂04-53、万薯5号和桂011-113,干物率分别为30.9%、30.8%和30.7%;最后依次为桂能0903-35、桂经薯09-27、东皇1号、桂011-787、桂011-827、桂能05-6,干物率分别为29.7%、28.9%、25.9%、24.8%、24.4%、21.1%(表3)。

3 品种评述

3.1 桂011-113

鲜薯产量18 508.20 kg/hm2,比对照种减产30.34%,居第11位;干物率30.7%,干薯产量5 682.02 kg/hm2,比对照种减产8.99%,居第11位;熟食味淡、香、粉,评分73.5分。主要特征特性:株形匍匐,最长蔓长161.3 cm,分枝数6.8个,叶浅裂单缺刻形,顶叶绿色,叶片绿色,叶脉基部绿色,茎绿色,薯形中长纺锤形,薯皮紫色,薯肉紫色。该品种鲜、干薯产量低,薯形不好,裂痕多,品质差,不适宜在当地推广种植[3-4]。

3.2 桂011-787

鲜薯产量16 468.35 kg/hm2,比对照种减产38.02%,居第13位;干物率24.8%,干薯产量4 084.15 kg/hm2,比对照种减产34.59%,居第13位;熟食味稍淡、黏、细腻,评分75.5分。主要特征特性:株形匍匐,最长蔓长80 cm,分枝数7.7个,叶浅裂单缺刻形,顶叶绿色,叶片绿色,叶脉绿色,茎绿色,薯形中长纺锤形,薯皮紫色,薯肉紫色。该品种适应性差,鲜、干薯产量低,不适宜在当地推广种植。

3.3 桂011-827

鲜薯产量26 195.40 kg/hm2,比对照种减产1.40%,居第8位;干物率24.4%,干薯产量6 391.68 kg/hm2,比对照增产2.37%,居第9位;熟食味稍甜、稍香、水软、少量纤维,评分75.8分。主要特征特性:株形匍匐,最长蔓长73 cm,分枝数12.8个,叶心形,顶叶绿色,叶片绿色,叶脉绿色,茎绿色,薯形纺锤形,薯皮桔红色,薯肉桔黄色。该品种鲜、干薯产量较对照增、减产幅度不大,食味一般,不易推广。

3.4 桂04-53

鲜薯产量16 916.10 kg/hm2,比对照种减产36.33%,居第12位;干物率30.9%,干薯产量5 227.07 kg/hm2,比对照减产16.28%,居第12位;熟食味清甜、稍粗,评分75.6分。主要特征特性:株形匍匐,最长蔓长119.2 cm,分枝数6.3个,叶尖心形,顶叶绿色,叶片绿色,叶脉紫色,茎绿色,薯形短纺锤形,薯皮紫红色,薯肉带紫色。该品种适应性差,鲜、干薯产量低,不适宜在当地推广种植[5-6]。

3.5 桂09-75

鲜薯产量20 174.85 kg/hm2,比对照种减产24.06%,居第10位;干物率32.6%,干薯产量6 577.00 kg/hm2,比对照增产5.34%,居第8位;熟食味稍甜、稍黏、细、少量纤维,评分75.6分。主要特征特性:株形匍匐,最长蔓长132.5 cm,分枝数10.3个,叶尖心形,顶叶绿色,叶片绿色,叶脉紫色,茎绿色,薯形纺锤形,薯皮淡黄色,薯肉桔黄色。该品种由于鲜薯产量低,不适宜在当地推广种植。

3.6 桂能05-6

鲜薯产量39 603.75 kg/hm2,比对照种增产49.06%,居第1位;干物率21.1%,干薯产量8 356.39 kg/hm2,比对照增产33.84%,居第5位;熟食味淡、水、少量纤维,评分73.4分。主要特征特性:株形匍匐,最长蔓长114.3 cm,分枝数11.6个,叶心形,顶叶紫色,叶片绿色,叶脉基紫色,茎绿色,薯形上膨形,薯皮淡红色,薯肉桔红色。该品种鲜薯产量高,适应性广,但干物率低、熟食味较差,可作为饲用型品种推广种植。

3.7 桂能0903-35

鲜薯产量33 085.95 kg/hm2,比对照种增产24.53%,居第3位;干物率29.7%,干薯产量9 826.53 kg/hm2,比对照增产57.39%,居第3位;熟食味淡、粉、细,评分74.1分。主要特征特性:株形匍匐,最长蔓长117.5 cm,分枝数10.7个,叶尖心形,顶叶绿色,叶片绿色,叶脉紫色,茎绿色,薯形短纺锤形,薯皮淡红色,薯肉淡黄色。该品种适应性广,鲜、干薯产量高,干物率高,可作为能源型品种推广种植。

3.8 万薯5号

鲜薯产量22 961.25 kg/hm2,比对照种减产13.58%,居第9位;干物率30.8%,干薯产量7 072.07 kg/hm2,比对照增产13.27%,居第7位;熟食味淡、粉、黏细,评分75.8分。主要特征特性:株形匍匐,最长蔓长226 cm,分枝数7.7个,叶心形,顶叶褐色,叶片深绿色,叶脉基部紫色,茎绿色,薯形短纺锤形,薯皮淡红色,薯肉白色。该品种鲜薯产量较对照低,但干物率较高,干薯产量较对照增产13.27%,可作为能源型品种在当地进一步试种。

3.9 桂经薯09-27

鲜薯产量37 588.95 kg/hm2,比对照种增产41.48%,居第2位;干物率28.9%,干薯产量10 863.21 kg/hm2,比对照增产73.99%,居第2位;熟食味甜、香、稍黏、少量纤维,评分76.6分。主要特征特性:株形匍匐,最长蔓长115 cm,分枝数9.7个,叶心形,顶叶绿色,叶片深绿色,叶脉基部紫色,茎绿色,薯形短纺锤形,薯皮淡红色,薯肉浅紫色。该品种鲜、干薯产量高,干物率高,适应性广,食味较好,可作为鲜食、加工和能源型品种推广种植。

3.10 桂经薯09-7

鲜薯产量30 026.70 kg/hm2,比对照种增产13.02%,居第6位;干物率37.0%,干薯产量11 109.88 kg/hm2,比对照增产77.94%,居第1位;熟食味稍甜、粉、香、少量纤维,评分76.4分。主要特征特性:株形匍匐,最长蔓长178.7 cm,分枝数14.7个,叶心形,顶叶黄绿色,叶片深绿色,叶脉绿色,茎绿色,薯形纺锤形,薯皮紫色,薯肉紫色。该品种属于高花青素品种,产量高,干物率高,薯形好,品质优,可作为鲜食和加工型品种推广种植。

3.11 东皇1号

鲜薯产量321 40.95 kg/hm2,比对照种增产20.97%,居第4位;干物率25.9%,干薯产量8 324.51 kg/hm2,比对照增产33.33%,居第6位;熟食味稍甜、水滑、黏,评分75.7分。主要特征特性:株形匍匐,最长蔓长220 cm,分枝数10.3个,叶心形,顶叶紫色,叶片深绿色,叶脉绿色,茎绿带紫色,薯形中长纺锤形,薯皮浅黄色,薯肉浅黄色。该品种产量较高,适应性广,可作为加工型品种推广种植。

3.12 桂薯131

鲜薯产量30 250.50 kg/hm2,比对照种增产13.86%,居第5位;干物率31.9%,干薯产量9 649.91 kg/hm2,比对照增产54.56%,居第4位;熟食味甜、细、香、黏,评分77.5分。主要特征特性:株形匍匐,最长蔓长112.3 cm,分枝数8个,叶心带齿形,顶叶绿色,叶深绿色,叶脉基部紫色,茎绿带紫色,薯形纺锤形,薯皮紫色,薯肉紫花色。该品种适应性广,产量和干物率较高,薯形好,品种优,可作为鲜食和加工型品种推广种植[7-8]。

4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桂经薯09-27、桂经薯09-7、桂薯131、桂能0903-35、东皇1号、桂能05-6综合性状表现较好,适宜在桂南沿海地区推广种植;万薯5号鲜薯产量较对照种稍低,但干物率较高,干薯产量比对照增产13.27%,可作为能源型品种在当地进一步试种;其余的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较差,鲜、干薯产量低,食味差,不适宜在桂南沿海地区种植。

5 参考文献

[1] 吴翠荣,陈天渊,黄咏梅,等.2010―2011年国家甘薯品种区试广西试点报告[J].南方农业学报,2014,45(1):33-37.

[2] 吴翠荣,卢森权,李彦青,等.广西食饲兼用型甘薯新品种生产试验初报[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4):355-358.

[3] 秦丽萍.2009―2010年广西甘薯品种桂林点区域试验[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1):34-37.

[4] 何霭如,李观康,汪云,等.2009年国家甘薯品种区试南方薯区湛江点试验结果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8):783-785.

[5] 刘赵康,潘伟平,周吉忠,等.浙西南山区甘薯新品种比较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S2):150-152.

[6] 郑志松.甘薯品种综合评价的初步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3(7):10-11.

[7] 陈志雄,徐文果,罗有卫,等.德宏州甘薯新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175.

[8] 王志发,付纪勇,汪丹会.贵州省甘薯(红薯)品种区域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92.

上一篇:土壤铬对烟草的影响及其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下一篇:两优616水稻制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