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县30年热量资源变化对农业等方面影响分析及建议

时间:2022-10-08 11:47:50

集贤县30年热量资源变化对农业等方面影响分析及建议

摘要:气候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已成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计划。规范经济活动时必须考虑问题之一,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否则,则会遭受经济损失,破坏气候资源的,甚至诱发气候灾害。本文分析了1971~2000年、1981~2010年集贤县热量资源的对比变化及其影响。

关键词:热量资源;变化;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S161文献标识码:A

1自然环境

1.1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集贤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松花江南岸,三江平原腹地,地理坐标46°29′~47°40′N,130°40′~132°14′E,海拔高度最低65.5m,最高857.7m。

1.2气候概况

集贤县处于中温带亚湿润气候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干燥而寒冷;夏短,温热而多雨,春秋两季,因冬夏季风交替,气候多变;春季回暖快、风大、干燥;秋季短,降温快,霜来早。年平均气温4.6℃;最冷月1月-16.8℃,极端最低气温为-35.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2.7℃,极端最高气温为38.1℃,无霜期为146天,年降水量507.6mm,生长季(5~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83.3%,7~9月降水量的57.4mm,年日照时数为2571.1小时。

2集贤县气候资源

农业气候资源是指:人们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地过程中,凭借一定的手指段、方法、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的气候条件,并使其形成产量和价值,变成人们的物质财富,这样的气候条件便是农业气候资源。

热量资源是指一个地区可供农业生产利用的热量,是一种主要农业气候资源,具体的说,它的表现形式有:温度生长期长度,总热量、温度水平及其年内的分配。

2.1温度生长期

2.1.1定义

集贤县的温度生长开始期用日平均气温稳定5℃的初日表示,结束日期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终日表示,两者之间的天数定为温度生长期的长度。

2.1.2农业意义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时,一般牧草及旱春作物、树木等开始发芽,恢复生长和现绿,进行光合作用,可作为温度生长的始期;秋季,初霜降落之后,一般植物将冻死,停止生长。集贤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终止日期与初霜冻日十分接近,可作为温度生长期的结束日期。

2.2气温

气温一般分为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平均气温表示热量平均状况或一般状况,极端气温则表示该地的热量变化和极端状况。界限气温包括:0℃ 、5℃、10℃、15℃等,分别代表,:0℃土壤开始解冻,7℃大田播种期,10℃为作物明显生长指标,15℃为作物积极生长期。其中≥10℃的终日 与初霜冻出现日期极为相似,意味着作物同化作用结束,生育期终止。

2.3积温

作物从播种到成熟,要求一定量的大于某一界限温度的积累,这就是积温。积温反映在生长期内可提供农业利用的热量,它可代表某一地区的热量的生物学潜力。集贤县≥10℃积温2718℃(1971~2000年)。

3集贤县气候资源的变化

通过我测站1971~2000年和1981~2010年的平均气温变化图表(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县的平均气温提升近半度,极端最高气温也发生在2001年7月10日,38.8度;初霜由原来的9月28日到现在的9月30日;终霜由原来的5月4日提前到4月28日;稳定通过10度日期由原来的5月8提前到5月6日,且≥10℃积温有较大增加为2806℃,各种温度迹象表明,温度是递增的。根据以上热量资源变化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3.1气候变暖农业的影响

集贤县未来气候保持缓慢的上升的态势。我县是农业县,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干旱和暴雨的形成使粮食造成减产和绝产。我建议在中西部温暖半湿润农业气候区可引进玉米种植,并可引进≥10℃积温热量指标在2 700℃以上的高产水稻品种种植。东部、半湿润农业气候区可引进适当我县土壤性质的中、西部温暖半湿润农业区水、旱田种植品种种植。西部≥10℃积温在2 300℃以上的中早熟农业品种种植。

3.2气候变暖对林、牧业的影响

春、夏季的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发生,使林、牧业面积减小,甚至遭到破坏。冬季大雪,造成牲畜无草吃,使牧民不敢大批饲养,出现南北相调现象。建议提前做好抗灾物资准备。

3.3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土的流失,土壤肥力的降低,沙化面积的扩大,湿地面积的缩小,多样减弱,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失衡。因此,有必要对气候变暖进行研究。建议:对气候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制订可行性保护环境方案。

4总结

综上所述:气候变暖已成为事实,如不采取措施,未来1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5.8度,变暖后寒潮次数明显减少,灾害性天气将频频发生,所以我们呼吁要合理采用气候资源。

上一篇:张家营耕地土壤有机质评价与改良措施 下一篇:地下水污染及防护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