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卑心理分析与矫正策略探究

时间:2022-10-08 10:35:55

小学生自卑心理分析与矫正策略探究

[摘要]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存在,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自卑心理对个体的生活、学习、交际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外在表现。在此基础上,分析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影响因素:个体的生理因素、认知水平、智力因素;家庭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矫正方式: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体系,使小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引导小学生学会自我补偿,增强自信心;关注和鼓励学生,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引导小学生积极进行心理暗示和正确的心理辅导。

[关键词]小学生;自卑心理;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42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1]小学阶段是自卑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存在,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外在表现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经典的“自卑与超越”认为“个体的自卑具有积极意义,自卑感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激发人们追求力量、追求卓越,成为推动人们争取成功的动力,从而推动人格的发展。”[2]然而,如果个体产生自卑感,不仅没有因此产生动力,反而被其压抑,变得抑郁和无力时,就会产生“自卑情结”,会给生活上造成很大的困难。

小学生自卑心理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有自卑心理的小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性格比较内向、表现出自尊心较强或自信心不够等。这样的学生往往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就容易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其次,有自卑心理的小学生,常常表现为性格孤僻、不合群,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乐意与人交往,特别是与陌生人相处时,常常表现出局促不安,无所适从的样子,从而限制了自身能力的发展。总之,凡有自卑心理的小学生,往往表现出心理脆弱、少言寡语、胆小怕事、敏感和不合群等。

二、小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影响因素

柳斌曾经强调:“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前途。”[3]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存在,是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分析研究小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体的生理因素、认知水平、智力因素

1.个体的生理缺陷

生理缺陷是由于身体方面的先天或后天不足而造成的。比如:身患疾病、生理残疾、身材矮小或肥胖、相貌丑陋等。随着小学生身体和智力的发展,自我感觉逐步提高,对善恶美丑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当发现自己长得“与众不同”时,就可能怀疑或担心自己被他人耻笑,不敢与同学主动交往,怕成为别人的笑料。著名节目主持人张越小时候就因为过度肥胖而自卑。在这一时期,外貌和性格相对处于劣势的学生自卑感会逐渐增强。如果未能给予及时的引导,可能会使学生感到自卑。

2.个体的认知水平

根据德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人的一生存在8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一种发展危机。其中,第4个阶段是“勤奋对自卑”。如果儿童不能发展勤奋感,就会对自己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缺乏信心,从而产生自卑心理。[4]此阶段,小学生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知识,学生的认知主要来自于周围权威人物(老师,家长,同学)的评价。通过这些外在的评价而认识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果外在评价过低,就会导致学生自我认识不足;如果学生自我评价过低,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容易自卑。特别是当自己的某种缺陷在同学或者老师面前暴露出来时,受到讥笑或嘲讽时,这种自卑感会加强。

3.个体的智力因素

影响学生的智力因素包括:记忆力、思维能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等。但每个人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在学校,一旦学生在学业上失败或成绩落后,被贴上“差生”的标签时,外在的舆论压力(比如父母、老师、同学)让其不堪重负。在学校里,那些记忆力差、思维不活跃、想象力狭窄、接受新知识慢的同学经常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挤和嘲讽。长此以往,这些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会受到巨大打击,自卑感油然而生。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出身和家长教育方式

家庭环境对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然而小学生因为认知能力有限,承受能力较低,不能很好的面对自己的家庭出身。比如: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的孩子、家庭贫困的孩子、来自农村的孩子等等。这些孩子特别容易因为别人的嘲讽而否定自我,否定自己的家庭,抱怨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社会地位低和经济能力较差是促使小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现如今中国的家庭教育已由“多子女家庭教育”转向“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这些孩子承载着父母过多的期望。但当这些孩子达不到家长的期望时,有的家长选择的是抱怨、训斥、打骂;有的家长不分场合当面批评孩子;有的家长放任孩子,甚至不管不问。在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容易滋生自卑情绪,自怨自艾,自暴自弃。

三、小学生自卑心理的矫正方式探索

《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5]因此,对小学生的自卑心理问题应及时疏导,做到标本兼治,使学生走出自卑,让自信扎根心灵。

(一)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体系,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在小学生中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多元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要改变“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的观念。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评价是一个人从外部评价向内部评价逐步过渡、逐步内化的过程。”[6]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会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乐观的自我评价,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不自暴自弃。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长处和优点,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特别是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老师要肯定他们的长处,“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搭建自信的平台”[7]。这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重建自尊。

(二)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补偿,增强自信心

“自我补偿是通过发挥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优势或特长来弥补自己的某一缺陷,从而将某种缺陷转化为推动自我前进的力量。”[8]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老师要让学生明白“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打开一扇窗”;让孩子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克服自卑心理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小学生学会自我补偿。对于小学教师来说,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补偿,使学生认清自我,接纳自我,欣赏自我。通过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了解自己,喜欢自己,赞赏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关注和鼓励学生,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有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9]对小学教师来说,如果发现班上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不能放任自流,而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后进生,老师要经常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不断地启发和鼓励他们;而对于性格内向和孤僻的学生来说,老师要真诚的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学生心灵的慰藉。同时,“家庭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把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寓于家庭教育之中”。[10]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不仅仅是关注学生,还必须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三方的联系桥梁。让家长和老师一起努力,使孩子走出心理障碍,使之健康快乐成长。

(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正确的心理辅导

李林认为:“人人都有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强调每个人天赋的潜能在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促进自身成长中的积极作用。”[11]因此,积极进行心理暗示,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状态。如果小学生在遇到问题或面临挫折时能不断暗示和鼓励自己,那他最后往往能战胜一切,获得成功。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自我效能感会逐渐提高,从而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立成长小组,通过开展一些趣味的心理游戏,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自卑内向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参加演讲比赛、课外活动等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有针对地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使老师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5]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R].2002,8.

[2]阿德勒著,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3]李明香.成长的烦恼—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3).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3.

[6]张献慧等.让自信扎根学生的心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1).

[7]胡金华.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自卑心理[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3).

[8]巴黎.小学生自卑心理干预策略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29).

[9]时晓梅.体育活动帮助儿童青少年克服自卑—自卑心理的产生及防治对策[J].2012(19).科技信息,2012(19).

[10]艾芬杰.让自信扎根学生的心灵[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5).

[11]李林.积极心理学观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J].教育评论,2006(3).

上一篇:尊重关怀 赏识协作 下一篇:勤勤恳恳做人扎扎实实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