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象的前世与“今生”

时间:2022-10-08 09:50:41

在俄罗斯联邦萨哈共和国发现的冰封了1.8万年和4.6万年的两具猛犸象近日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这些死亡后一直被冰冻保存到现在的血肉之躯今天看起来还新鲜如初,这使人们对其曾经的辉煌、兴衰的历史、灭绝的原因以及能否利用现代科技使它们重现在地球上等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猛犸象和现生的亚洲象、非洲象是近亲,但猛犸象的身材更为高大,一般体长为5~6米,身高达2.5~3.5来,体重4~6吨,象牙也更长一些。这种披着浓厚长毛的巨大的史前动物曾经统治了北半球几百万年,成为冰河期动物的典型标志,也是人们最喜爱的古动物明星之一。奇怪的是,猛犸象在距今1万多年前突然从地球上全部消失了,因此,与恐龙一样,猛犸象的灭绝始终是古生物学上深受关注的一个未解之谜。

神奇的“冰川巨兽”

人们通常说的猛犸象,一般指的是真猛犸象。最古老的猛犸象是500万年前出现在非洲的亚平额猛犸象,其中一部分迁移到欧亚大陆,演变成南方猛犸象和草原猛犸象。后来,草原猛犸象又向欧洲和西伯利亚地区扩散,于80万年前演化出了真猛犸象。除此之外,这个家族还有在北美洲发现的帝王猛犸象、哥伦比亚猛犸象、小猛犸象以及在俄罗斯偏远岛屿发现的弗兰格尔猛犸象等。

真猛犸象在猛犸象家族中体型算是中等偏小的,但却是这个家族中数量最多、灭绝最晚的一种,因此被人们看作是整个家族的代表。它的头骨短而高,因而形成又高又圆的头顶,下面长着一条长鼻子。它的背部是身体的最高点,有个高耸的肩峰,从背部开始往后很陡地降下来。臀部向下塌,尾巴上还长着一丛毛。最近的研究显示,真猛犸象之间的毛色差异可能很大,可能不同时间、地点和亚种的个体都有自己特殊的毛色。

猛犸象的大象牙也别具一格,上门齿一般长达1.5米左右,十分粗壮。刚刚长出时,它们紧挨在一起,然后逐渐发展成新月形,接着逐渐向外开始强烈扭曲并向上方和里边旋转,以至于一些雄性个体到老年时,两个大象牙的尖端都重叠在了一起。迄今所知,最大的猛犸象牙竟有5米多长,重量超过200千克。猛犸象无下门齿,除了乳齿外,上下颌各有三对臼齿,每个臼齿由许多齿板组成,板与板之间是发达的白垩质层。这种臼齿的齿冠非常高,是对坚硬食物的一种适应,所以能吃硬草。这一点有事实为证:在像天然冰箱一般的西伯利亚冻土层中,保存了许多皮肉犹存的猛犸象尸体,其胃里存留有尚未消化的食物,其成分主要是柳树、桦树、榆树和落叶树的小枝,一些低矮灌木以及西伯利亚地区常见的一些草本植物,包括禾本科、莎草科、苦艾和香草等。24万年前冰川肆虐地球时,不少动物园植物匮乏而绝种,但体格庞大的猛犸象却靠丰茂的鼠尾草和禾本科植物做为食物逃过了一劫。

庞大的猛犸象家族足迹曾经遍及北半球广袤的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北部,向北达到北极地区,向南到达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以及朝鲜北部和日本北海道一带。在距今3.5万~4万年前,全球气温几次显著下降,往复的冰川期不但没有使猛犸象走向绝灭,反而扩大了猛犸象的分布范围。它们也曾经在温和气候下生存过,但它们显然是典型的喜寒动物,其最为与众不同的特点都是与耐寒性相关的。首先,它们身上长有浓密的长毛,因此又被叫做“长毛象”或“毛象”;其次,其背部长有驼峰似的东西,其中储存着脂肪,可以为机体和活动提供营养和能量;再者,它们的皮很厚,皮下还有厚达9厘米的脂肪层,既可御寒,又可储藏能量和营养;此外,长而弯曲的象牙可以用来拨开冰雪觅食植物。这些特征,使它们经受住了严寒的考验,在北半球的北部得以生存和发展。

“长鼻”家族的历史脚步

猛犸象属于近代的真象类。关于象的进化史,要上溯到5000万年前。那时候,地球上出现了始祖象,就是象的始祖。大约经过1800万年,始祖象分出两支,一支叫恐象,另一支叫乳齿象。大约又经过1000多万年,乳齿象又进化成长颌和短颌两类。长颌乳齿象的主干是嵌齿象,从它进化到真象类:先是脊棱象,以后是剑齿象、大菱齿象和猛犸象等。到了现代,古象都灭亡了,只剩下两种真象:亚洲象和非洲象。

猛犸象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古象。猛犸象与亚洲象和非洲象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日本科学家将从猛犸象身上提取的DNA样本与亚洲象和非洲象的DNA样本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猛犸象与非洲象的亲缘关系较远,与亚洲象的亲缘关系较近,并且推测猛犸象和亚洲象是在480万年前由共同的祖先分化出来的,而非洲象则是在大约730万年前,更早地从这个族谱中分离出来的。

事实上,猛犸象之所以为人们所熟悉,是因为我们不仅挖掘到许多保存完好的猛犸象化石,而且在俄罗斯的冻土层中还屡次发现了保存完好的猛犸象尸体。最早的猛犸象化石1900年发现于西伯利亚,至今已发现了猛犸象遗体化25000多个,其中保存完整的遗体大约有25具。这里面不仅有成年猛犸象,也有猛犸象幼仔。这些猛犸象尸体保存得非常好,像冷藏库里的食物那样,肌肉的血管中充满了血液,在胃中有许多还没有消化的食物,有的在嘴里还有一束没下咽的青草。科学家曾在一只猛犸象的鼻黏膜中刮下一些东西去培养,结果竟发现了活的微生物。

不过,远古人类应该比现代人更加了解猛犸象,因为猛犸象灭绝时人类文明已经开始萌芽。在欧洲石器时代的壁画中就有了这种披着长毛的巨兽的形象,甚至还利用猛犸象巨大的骨骼来支撑房屋,其中乌克兰平原上的猛犸骨房屋,是旧石器时代给人印象最深的住所,原始人可以骄傲地把它们称作住宅。最著名的定居点位于基辅附近的梅日里奇,在一座有15000年历史的村落中,至少有5座坚固的房屋,长宽均在4.5米到6.4米之间,全部用猛犸象的骨骼建造:最大的腿骨被用来建造承重墙,并被搭建成人字形;较小的骨头以复杂的排列方式放置在承重墙上,构成墙壁的上半部;屋顶用象牙搭成,上面铺设猛犸象的皮。屋内地面下凹,中间设一火炉。在梅日里奇的这些房屋中,最多的用掉了将近100头猛犸象的骨头。

在西班牙的洞穴里,发现了3万年前人类在岩壁上用红赭石画的猛犸象轮廓图;在法国的洞穴岩壁上,也发现1万多年前的猛犸象雕刻。这些猎手兼美术家的作品形象而生动:高而圆的头顶、高耸的肩峰、下塌的屁股、粗长的毛和向上弯曲的大象牙……真是猛犸象的绝好素描。

是“谁”杀死了猛犸象?

对猛犸象的灭绝原因,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急速回暖的气候导致了它们的消亡,也有人说是由于火山或者疾病的原因造成的,更多的人则认为是人类的

过度捕杀造成了猛犸象的灭绝。

据考证,猛犸象数量下降的时候,正好是冰川期结束、地球开始变暖的时期。许多猛犸象无法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只能向更北更冷的地区迁移。因此,它们的活动范围缩小了,栖息地的植物也减少了,庞大的猛犸象终于因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而慢慢走向灭亡。但是,这种观点又难以解释从前也有气候突变的时候,而猛犸象却并未灭绝的事实。

1996年,建筑工人在墨西哥城的郊区吐库拉挖出了一个7口之家的猛犸象群遗骨,已有1.1万年的历史。距离吐库拉仅仅20千米远的波卡特佩特火山,当时是座活火山,七头猛犸象的骨骼都被埋在火山泥中。是火山爆发杀死了猛犸象吗?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因为如果这些猛犸象是被喷发的火山岩浆所吞没,就应该找到完整的猛犸象遗骨,但是,遗址中发现的猛犸象遗骨化石散乱而零碎,这意味着它们在此之前就已经死亡。

在墨西哥吐库拉猛犸象的遗骨里,科学家们发现了其自齿上的怪异之处,显示这些猛犸象很可能是染上了一种疾病。此外,科学家还在猛犸象的基因片段上发现了病毒,并推测这种庞然大物免疫力低下,并且象群中流行某些传染疾病,因而造成整个猛犸象家族的灭亡。但是要证明这一切,还需要更多确凿的科学证据。

在石器时代,猛犸象是人类的重要狩猎对象。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西伯利亚发掘出了原始人遗骸,伴随出土的还有一些猛犸象的骨骼化石,并且有过烧烤和撕咬的痕迹。很明显,这些猛犸象骨骼是被当时的原始人捕食时留下的a同样,在北美洲地区的不少猛犸象骨骼中,也都曾经出现过北美洲早期人类克洛维斯人捕猎时使用的一种燧石长矛枪头。人类从亚洲经白令海峡向美洲迁移的时期与猛犸象的灭绝时间前后相连,于是有人提出,猛犸象的灭绝会不会是由于人类捕猎造成的呢?

当人类的祖先来到猛犸象生活的地区的时候,这些貌似威猛实则憨痴的植食性动物就成了已经掌握了相当高的狩猎技术的人类的重要猎物之一。人类先是用标枪和投矛器,后来加上弓箭和陷阱,经常将这些庞然大物逼得走投无路。当时中欧草原上的原始猎人甚至已经掌握了猛犸象南冬北夏的季节性迁徙规律,并且还通过季节性的野营,专门伏猎那些往来于北欧、中欧和东欧一带的猛犸象。

通过对在加拿大发现的猛犸象脚印化石的测量,发现在一个猛犸象群中只有30%是幼小个体。专家认为,这样低的比例只会出现在被狩猎者追杀而数量下降的象群中。这一发现再次为人类猎捕猛犸象提供了佐证。

但据统计,在北美洲发现的1500处猛犸象的遗址中,只有10来处发现了人类猎杀猛犸象的痕迹。况且当时人类数量和捕食需求都有限,所以又有专家提出,早期的人类并没有能力让猛犸象完全灭绝。

综合各种因素,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形是:在末次冰期结束时,地球气候显著回暖,北方大陆上的寒带、寒温带地区急剧向北退缩,使适应于寒冷气候的猛犸象的栖息地面积骤减,而这时人类的捕杀起到了落井下石的作用,加剧了猛犸象灭绝的速度。

“复活”猛犸象的“天方夜谭”

复活猛犸象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物种无疑是许多人的梦想。最早产生克隆猛犸象念头的是日本科学家。他们设想:如果能找到遗传物质保存完好的猛犸象的,就可以在实验室通过显微技术让猛犸象的近亲――亚洲象或非洲象的卵细胞受精,然后移植到现生雌性大象的体内受孕,生育出来的后代为含有50%基因的杂交猛犸象,再用猛犸象的重复上述人工授精过程,几代以后就可以繁育出猛犸基因的比例越来越高的猛犸象。

“多莉”羊问世以后,克隆技术进一步成熟,只要能找到一小段DNA完整的猛犸象组织,也可以尝试在活的细胞中取出细胞核,然后再将该细胞核植入现代象去核的卵细胞中的方法来克隆猛犸象。于是,由日本和俄罗斯科学家共同组成的考察队伍开始寻找埋藏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下猛犸象的、肌肉或者其他组织,以便培育出这种早已绝迹的大型史前巨兽。他们还有一个更为大胆的设想:在西伯利亚开辟一个猛犸象公园,再现史前的景象。为此,他们围出了一片160平方千米的草原,希望在一段时间内恢复猛犸象时代的生态系统。在猛犸象克隆实验成功之后,寻找到不同的猛犸象个体基因来避免近亲繁殖,从而让复活的猛犸象种群长期生存下去。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如果成功,将比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侏罗纪公园》还要更胜一筹。

此外,法国科学家也在试图利用保存比较完好的猛犸象组织,着手准备从其身体中分离出没有受损的遗传物质,进行克隆实验。

但是,在科技界也有不少反对克隆猛犸象的声音,认为这种实验的成功是完全没有可能的。这不仅是由于克隆它的技术非常复杂,基于今天克隆技术的发展水平,要克隆早已经灭绝了的猛犸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重要的是,要想找到经过了几千年以上的冷冻而没有被破坏的猛犸象细胞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目前已发现的猛犸象遗骸中的DNA大多已非常破碎,现有技术几乎无法将其用于克隆。因此,克隆猛犸象的壮举可能还需要很长很长时间的等待,或许最终等到的却是惨痛的失败。

纵观象族的演化历史,人们不得不为其兴衰而感慨。现在,地球上只剩下亚洲象和非洲象这两种靠鼻子吃饭的大家伙了。目前人类还有幸目睹这两支幸存的象族遗子,数代以后的人类子孙是否还有这样的幸运?但愿人类能够将从前猎杀大象的热情和雕刻象牙的技艺,用到科学探索和保护环境中来,留下更多的野生动物与人类为伴。(文章代码:1324)

上一篇:植物中的数学 下一篇:高原之光 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