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德育渗透 让语文课更精彩

时间:2022-10-08 09:33:04

点滴德育渗透 让语文课更精彩

德不厚,无以载物;志不高,无以怀远。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韩愈把传道放在第一位,而把授业 、解惑放在了其后。这说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道德教育。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对于这些懵懂人世的幼童,他们刚刚开始用双眼来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作为教育工作者,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的印记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如何培养好祖国的幼苗?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大题。

德育资源存在于各学科教育教学之中。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点点滴滴,实实在在地进行德育渗透。在无形中使学生受到熏陶。

1 有计划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学生的认知是有规律的,所以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应该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使德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当老师提问的时候,他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问题。有时答案会偏离中心,有时答案存在是非混淆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利用教学的机智,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渗透德育教育。记得我在教一年级的时候。一节识字课,教学“骂”字的时候。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个字和嘴有关,然后识记字形、理解字义,最后组词。学生们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骂人”“打骂”“骂仗”等词语。在听到孩子们的答案后,我先肯定了这几个词语是正确的。然后问: 同学们,我们平时在学校或家里,能随便打人、骂人吗?“学生齐声回答,不能”。对了,打人、骂人都是不文明的表现。这样,一个识字环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可以按教材的内容向学生渗透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一些比较具体化的德育内容。同时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鄙弃假丑恶的情感。拓展学生的心灵世界。例如,在教学《桃花心木》一课时。通过学生阅读,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知道了桃花心木是一种红色硬木,名贵木材。知道了此木可做高档家具、车船等。这时我引导学生,作者主要是写这篇课文的内在含义是什么?主要是写桃花心木吗?最后学生知道了作者由种树联系到做人,借树的成长来比喻人的成长。说明了只有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接受考验的得人,才能长大成才的道理。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真丰富的德育内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承载着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内涵。作为语文教师对此应有所规划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持续发展,成为德才兼备得人。

2 结合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中的作文课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德育因素,应引起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提到作文学生们会感到头疼,觉得很难写。其实现在的孩子不是不会写,而是没东西可写。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感悟、分析事物的过程中,触发学生种种思想情感,进而提高品德素养。我每一次留作文,都注意让孩子们先尝试再来完成。有时我会结合一年中的重大节日或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如“五一”劳动节这一天我让孩子们回去帮家里做一件事,在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观察家里人或其他人的表情,记录自己的心情。然后按顺序写出来。孩子们即受到了锻炼,又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劳动的辛苦。学会感恩,同时又为写作文奠定了基础。

3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要讲究策略和方法

在语文课中渗透德育没有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我们应本着“既教书又育”人的责任感。自己去发现、总结出各种方法。

用情感熏陶法,培养学生的真挚情感。学习课文《月光曲》时。我为学生播放了月光曲这首歌的MV,结合画面读这篇充满情感的文章,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甚至有些学生学生安东的潸然泪下。只有激发学生心底真挚的情感,才会使学生脱离低级趣味的东西。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情操。从而自觉地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从而为之奋斗。

抓关键字法。在教学《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课题中的“喜”字能否去掉?为什么?通过交流学生感受到“喜”字包含着中国申奥成功,全国人民无比喜悦,无比振奋的心情。通过推敲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样的方法很多,作为语文教师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规律。

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还要讲究一定的策略。通过各种切实有效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自然的、充分的、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角度的思考文本,深挖教材,寻找教材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是德育渗透的有效前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学时机,做到天衣无缝、润物无声。不能脱离书本、脱离课堂空洞说教。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辩论赛、故事接龙、课本剧等。在教学《勇攀高峰》这篇课文时,学生们知道了邓亚萍两次受到刻骨铭心的挫折,使邓亚萍悟出了一个道理:身体上没有优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没有优势。精神优势是推动事业成功的动力。最终,邓亚萍用她那般被挫折磨练的韧劲和自信,英姿飒爽地登上了与世界高手对抗的大舞台。邓亚萍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邓亚萍已成为一种精神。那是一种体育精神,一种奥运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这时我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哪些困难和挫折?在遇到这些困难和挫折时你是如何解决的?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意识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有的知难而退,有的知难而进。最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通过《勇攀高峰》这篇课文使学生受到感染,被邓亚萍绝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所鼓舞。接着我在组织学生们给自己制作一个座右铭,写上一些励志的话。每天进行“精神充电”。这些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

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也不是靠上一堂德育课、一次谈心就能解决的。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语文的教学全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采取适当的策略与方法进行德育渗透。使语文课堂更加有味道,用语文课程的独特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体会,逐渐习得。

上一篇:谈电力施工企业如何做好安全、质量、进度和效... 下一篇:山东省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开发利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