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教育硕士论文

时间:2022-10-08 09:32:03

全日制教育硕士论文

一、教育实习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心理资本的影响

(一)教育实习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心理资本的影响

1.以四项能力的总得分来衡量其整体心理资本水平,发现教育实习后全日制教育硕士生的心理资本呈现上升变化趋势。2.教育实习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心理资本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如果将全日制教育硕士生的心理资本变化值作如下规定:大于0表示“心理资本呈现上升变化”,等于0为“心理资本不存在变化”,小于0为“心理资本呈现下降变化”。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后发现:教育实习后,62.5%的学生的心理资本呈上升变化,即教育实习对大部分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心理资本的提升存在有利影响。12.5%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生教育实习前后“心理资本不存在变化”,25%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在教育实习之后“心理资本呈现下降变化”。因此,教育实习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心理资本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教育实习并非对所有全日制教育硕士生都能发挥提升心理资本水平的作用,表明教育实习仍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二)教育实习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心理资本的因素

路桑斯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状态的个体特征,而非特质类,会因环境中的一些因素的刺激而发生变化”。国内学者张焱等人将心理资本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发现经济、健康状况、家庭关系、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心理资本影响明显[3]。笔者通过问卷和访谈搜集到的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心理资本变化的因素包括: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的认知程度、高校以及实习校对教育实习的重视程度、实习校中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与影响程度、实习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情况等。受访者A认为此次教育实习打消了她对从事教师职业的种种疑问,使其树立了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信心,同时也督促其及时制定职业和人生规划。她在实习第一日的日志中写道:“我们到达实习中学便受到了老师和领导的欢迎,学校后勤部门为我们准备了寝室,所有接待人员都热情而负责,尽最大可能地满足我们的要求。我感动于此并心生暖意,对实习生活充满了期待。”受访者B在日志中写到:“从我们实习生的交流中,我可以了解到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了解到理科课堂与文科课堂的不同,学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这对实习生来说是有用处的。”与二者相反,受访者E对此次教育实习的评价是“非常混乱、毫无意义”,认为教育实习并不像其他人所谈论的那样获益匪浅,“(实习)学校只是给了我们一间教室当办公室,我们所有的实习生听完课后都回这里,没有人来管我们,我们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觉得自己好像不受实习学校欢迎似的。实习一结束他们(指实习学校)就迫不及待地通知我们返回,生怕我们干扰他们的教学秩序”。

(三)教育实习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心理资本

四项能力的影响程度心理资本四项能力都是状态类的个体特征,在一定的环境内会因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笔者通过对全体样本在“自信”、“希望”、“韧性”、“乐观”四方面的得分与心理资本总变化得分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四对变量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笔者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四个变量及心理资本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数据分析(见表2、表3)表明:(1)四个预测变量均进入回归方程式,联合解释变异量为100%,即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心理资本的四方面能力变化能够联合预测心理资本总变化的变异量。(2)就个别变量的解释力而言,“希望”方面的变化对心理资本变化的预测力较佳,其解释力为82.8%,其后依次为“乐观”、“变化”、“韧性”方面的变化。(3)四个变量的β系数均为正,说明四个变量对心理资本的总变化呈正向影响。将所有样本看作一个整体,测得“希望能力”的提升对心理资本整体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最为明显的作用。这说明教育实习在促进全日制教育硕士生确立未来发展目标并制定实施计划方面能够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让大部分教育硕士生在实习后对未来持积极的态度。路桑斯在《心理资本》一书中提到:“整体心理资本对人的影响比它的各个构成部分的影响之和要大得多。”[4]虽然经过教育实习,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在“希望”、“乐观”、“自信”、“韧性”四方面能力的提升上存在着差异,但它们所组成的心理资本在发挥其作用时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教育实习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生的心理资本开发具有积极意义。

二、在教育实习中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生进行心理资本开发的策略

“心理资本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很多积极的结果”。在心理资本的开发中,一项能力的提升往往会促使另一项能力也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如对未来持积极乐观态度的人通常能够对一项工作充满信心,合理地制定目标和行动计划,增强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的开发一般有以下四种途径:熟练掌握与成功体验、替代学习或者模仿、社会说服和积极反馈、心理和生理觉醒及健康。对“希望”的开发,可以“设置目标”、“制定弹性目标”、“分步前进”、“参与”、“奖励机制”、“资源”、“战略协同”、“培训”等策略进行;对“乐观”的开发可以“包容过去”、“珍惜现在”、“寻找未来的机会”等策略进行;对“韧性”的开发策略是充分利用韧性资产(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其他积极的心理资本),并充分考虑具有负作用的因素,注重对经验的总结,使之成为一套应用性较强的体系和程序。因此,全日制教育硕士生教育实习中的心理资本开发应围绕学生本身、学校(高校和实习校)两个方面制定相应的策略。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在教育实习中的策略运用

1.树立积极的实习态度。教育实习对教育硕士生来说是一次提前体验职场生活的宝贵机会,绝不是一次“走过场”的经历。教育硕士生是教育实习活动的主体,无论之前是否掌握足够的教学经验,被分配到何种学校实习,遇到何种指导教师与学生,都应积极转变心态,乐观地面对实习生活。“包容过去”、“珍惜现在”、“寻找未来的机会”等乐观能力开发策略同样适用于教育实习环境,乐观的心态会激励教育硕士生积极参与教育实习,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及时调整,迅速复原并超越自我,最终获得积极体验。2.设置合理的实习目标。路桑斯认为“希望受到目标、路径和动因的影响”,因而在实习前设置合理的目标会促使教育硕士生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积极的行动,避免盲目地应对教育实习。在教育实习中,所谓合理的目标应是“有明确的个人意义、合理的挑战性和清晰的时间起点与终点”,它能够为教育硕士生提供长久的动力,使之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教育实习之中。“有明确的个人意义”是要求实习目标要符合个人情况,对个人未来的学习及从教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合理的挑战性”是指实习目标应该有足够的难度,能够激发教育硕士生的斗志,挖掘其潜力,使之对成功有合理的期望。“清晰的时间起点与终点”一方面是指目标的达成应该有明确的时间限制,要求教育硕士生要珍惜短暂的实习生活;另一方面是指目标可以分阶段完成,设置相应的节点,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分解成难度系数相当的子目标,分步完成。合理的目标设置不仅能够提升教育硕士生的希望水平,而且阶段性子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增加教育硕士生在教育实习中的成功体验,进而提升其自我效能。3.及时调整实习状态。教育实习中,指导教师、其他青年教师、同组内的实习生都是很好的社会资本,实习生应该与其保持良好的沟通,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共同进步。当遇到困难时,这些资源往往能对扭转局势起到关键作用。例如,实习中有的指导教师课程并不多,实习生所能学到的东西极为有限,此时实习生应尝试让指导教师为其提供观摩其他指导教师授课的机会,或者跟随同组内的其他实习生到别的指导教师的课堂上去听课。教育实习中并非事事顺心,运用好身边的资源能够有效地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困难,提升教育硕士生的抗挫折能力。4.积累并交流经验。高校开展教育实习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在入职前提前体验教师生活,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积累真实的教学经验。教育实习中随时记录实习所得能够帮助教育硕士生看清自身的变化轨迹,认清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同时,对于研究者而言,这种详尽的文本资料最能真实地反映教育实习生活,是宝贵的一手资料。在实习中、实习后及时与同伴交流实习经验、分享所得,“当参与者听到他人是如何获得成功的故事,这时就会出现替代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升教育硕士生对未来的期望值。

(二)高校和实习校在全日制教育硕士生教育实习中的策略运用

1.重视教育实习,让实习生感受到来自高校和实习校的支持。高校和实习学校在教育实习中主要扮演资源提供者的角色,如实习基地、师资力量、资金支持、交通工具等。实习条件的好坏以及校方对教育硕士实习生的关心程度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路桑斯指出,当员工处于良好、舒适的环境之中时,其心理上和生理上更倾向于保持健康的状况,其绩效也就相应提升。将这一观点引入到教育实习中,一方面需要高校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如组织召开实习宣讲会、介绍实习相关注意事项、请上一届优秀实习生交流经验等;另一方面需要实习学校尽可能为地实习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如提供整洁的住宿环境、配备优良的师资、定期与实习生交流等。由于实习期较为短暂,若让实习生生理或心理上的消极感占据大部分实习时间,教育实习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2.谨慎挑选指导教师,注重提高其素质。调查表明,指导教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生的影响非常明显,实习较为成功的教育硕士生多反映其指导教师“教学很优秀”、“人很好相处”、“很耐心”,而那些觉得教育实习比较失败的教育硕士生则认为其指导教师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不愿意让实习生进入其课堂”等表现。教育实习中的指导教师多为学科负责人,其教学水平应当处于实习校教师队伍的上游,但他们对待教育硕士生实习生的态度则相差悬殊,对教育实习的影响至关重要。路桑斯认为,一个好的上司能够让员工对未来充满激情和希望。教育实习中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关系类似于上下级的关系,一个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不仅能让实习生学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也能让实习生对教学工作产生憧憬。同时,好的指导教师也能够充分扮演榜样的角色,通过自身的良好言行来增强教育硕士生的自我效能。3.鼓励青年教师与全日制教育硕士生进行积极交流,为其共同进步创造条件。青年教师通常入职时间不长,与教育硕士实习生年纪相差不大,容易沟通。除了跟随经验丰富、年纪较大的指导教师学习外,实习生与年轻教师们相处的时间较多,许多条件允许的学校将教育硕士生与年轻教师安排在一起备课、住宿,以便为其提供更多的接触机会。年轻教师们虽然在教学技巧上给与教育硕士生们的帮助不如资深教师,但他们现身说法地向教育硕士生展示其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能使教育硕士生感同身受。青年教师的今天很可能就是教育硕士生们的明天,教育硕士生通过对比自身与青年教师各项素质的差别优劣来规划未来,一方面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增强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有利于促其进行自我审视,主动弥补不足。4.在教育实习中引入奖励机制。在实习结束后,高校应对那些在教育实习中表现突出的实习生、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给予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适当的奖励可以激励教育实习的参与者们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教育实习,并强化其通过教育实习获得的信心。路桑斯以在公司范围内培训员工为例,指出:“通过奖励那些对现有目标做出了贡献、主动有效地设置长期目标、坚持不懈地寻找多条有效途径解决问题的管理者与员工,就可以强化他们的希望。让人们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如何与特定的奖励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就会产生很强的激励作用。”因而,高校有必要在教育实习前制定明确的评价与奖励标准,明确规定各方参与者在经历自评、他评后若获得“优秀”,会获得相应的奖励。

作者:王琳刘秀江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

上一篇:中等职业教育管理论文 下一篇:亲景度旅游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