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

时间:2022-10-08 09:30:47

桂西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

[摘 要] 作为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得以开展和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工程建设的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无疑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以桂西水电工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水电工程项目进行简要介绍,进而对其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的社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予以构建,并分别从构建目标向量、构建目标策略得分向量以及获取评价标准与建立层次结构等方面构建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相应处理,从而获得了该工程项目建设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与流程,以期将工程项目建设中因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而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降至最低,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桂西水电工程;征地补偿;移民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B

长期以来,移民搬迁安置所引发的各类问题直接制约着水电工程项目的发展,同时,也对工程建设地区和移民区域的社会稳定性产生了一定影响。根据我国有关规定,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工程项目在制定、出台以及组织、实施和审批前,均应开展全面的社会稳定风险的评估工作。桂西地区位于我国广西省西部,其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直接关系着地区农田灌溉、电力供应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加强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前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的社会稳定风险的评估,已成为水电工程部门和地区相关行政部门需要着重开展的关键工作。

一、桂西水电工程概述

桂西地区,即广西西部河池、百色和崇左三市所辖的30余个县市区,地区土地面积共8.71万平方公里,2014年,地区总人口达到1017万人,占广西省人口总数的20.7%,是广西少数民族的主要集聚基地,同时也是国家旅游胜地。2015年,我国拟在桂西地区兴建水电工程,以满足地区人民的用水、用电需求,工程总投资约为47亿元,计划在2025年前完成基本项目工程并投入运行,同时,规定工程建设前,应先就工地建设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所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相应评估,从而确保后续工程的顺利、稳步进行。

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社会稳定风险(以下简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的原则。一是科学性、可行性。科学性原则,即所设计的风险评价指标应以桂西地区人民对水电工程建设反应的实际调查为基础,将客观事实予以充分反映。可行性原则,即所设计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价指标应符合移民的实际生活,相关指标的衡量应具有可行标准。二是以人为本原则。在对工程建设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进行设计时,应从地区移民的实际利益出发,将桂西输电工程建设涉及到的移民利益作为指标构建的核心,通过切身体会移民感受,理解移民的相关做法,进而设计出符合移民自身利益且兼顾工程经济社会效益的相关指标体系。三是定性与定量结合。在建立移民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过程中,应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以定型分析加强对社会稳定风险的识别与评价,以定量分析对各个指标进行处理,将各指标以量化的形式予以直接呈现,为定性分析提供有力依据[1]。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包括桂西地区水电工程建设在内的全部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工作进行分析可知,该项工作面临的最大风险即社会稳定风险,而对于桂西地区人民而言,其在长期的区域劳作和生活中形成了对家园的高度热爱,故相关社会稳定风险不仅应包括经济风险、政策风险和社会风险,而且还应将宗教、习俗风险予以充分考量[2]。在此基础上,建立如表1所示的桂西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表1桂西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三、风险定量评估及分析

(一)模型构建

在社会风险的相关指标中,部分指标容易计量,部分指标不易计量,针对此种情况,可选择主客观相结合的指标评价方法,即多层次模糊评价法对桂西水电工程建设的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的不同方案进行评估,进而确定出社会稳定风险相对较小的处理方案。多层次模糊评价法是基于模糊评价法和层次评价法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对不同策略中的各个层次进行逐级评价,从而获取最终的总评参考量,确定出方案的优选顺序。构建桂西水电工程建设社会稳定风险的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具体如下:

1.构建目标向量

目标选取集合的统称,即目标向量。对于本文研究的桂西水电工程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而言,目标向量是一个非数值向量,且以目标集的形式存在[3]。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过程中,不同备选方案的评估工作均以目标向量为基础,具体形式为:

O=[o1,o2,o3]=移民安置方案一移民安置方案二移民安置方案三T式1

2.目标策略得分向量

目标策略的得分向量是由不同策略分值所构成的向量,其主要作用为,判断不同策略的优劣。通常情况下,在评价标准中分值越高,则表明该策略所对应的风险就越大,故在该向量中,分值较低策略更为优越。将目标策略得分向量SO表示为:

SO={SO1,SO2,SO3}式2

3.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对不同目标下各相关因素进行打分的重要依据。考虑到模糊评价法的评价带有较强的模糊性和主观性,故需借助相应的评价标准来使相应的评价指标确定化。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借助专家主观评价法对各因素进行定权,同时,借助客观存在的参量对各因素进行打分,其中,专家主观评价法采取的是百分差别制,具体评价标准如下:

表2 专家主观评价法的评价标准

4.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即评价指标体系中评价因素的层次结构,对于单层模糊评价体系而言,完成相应的评价较容易,因为其无需考虑不同层次的递归效应。但对于本文研究的水电工程建设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体系,系统结构相对复杂,层次较多[4]。因此,在分析时,应将目标层、作业层和操作层依次按顺序设置,即目标层下一层为作业层,作业层下一层为操作层,具体模型结构如下图所示。图中,O1、O2、O3为目标层的三个不同变量,A1-A4为作业层对应的四个变量(一级指标),P11-P15为与A1相对应的三个变量,其他变量以此类推。

水电工程社会风险模糊评价层次模型图

(二)模型处理

对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的处理主要以判别矩阵的构建为主,本文研究的桂西水电工程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模型主要包括两个判别矩阵,即主观判别矩阵和客观判别矩阵,分别如表3和表4所示。表3中,N为被评价向量的维数,X和r分别表示被评价因素和专家评价给予的分值,可见,主观评价法下的判别矩阵为一个N*N矩阵[5]。表4中,O和X分别表示目标向量与被评价因素,M为各目标向量的维数,N为评价因素的实际数量,可见,客观评价法的判别矩阵为一N*M矩阵[6]。

构建主观判别矩阵后,应在主观评价矩阵中获取各因素权重,权重向量以矩阵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为主,故可将特征向量进行如下定义:Ax=λx,其中,λ和x分别表示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由特征向量定义可知,其实际上是对矩阵的伸缩转换。因本文建立的桂西水电工程建设社会稳定风险的主观判别矩阵是一个关系方阵,故伸缩转换后,相应的特征向量则成为主观判别矩阵的权重向量。

主观判别矩阵中各因素权重确定后,需要对客观判别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的处理如式3所示。式3中,pij表示客观判别矩阵标准化后矩阵中的各变量值,Pij则表示标准化前客观矩阵中各变量的实际值,Pimax和Pimin分别表示同一变量值在不同目标变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即矩阵中每一行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由时3可知,在对客观判别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其值介于0-1之间,从而为社会稳定风险的评估更具可行性[7]。

pij= 式3

最后,综合化全部矩阵、向量,从而获得用于评估桂西水电工程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社会稳定风险的实际参量。具体办法为:将上述获得的权重向量和标准化处理后的客观判别矩阵进行矩阵乘法运算,最终得到同目标向量相同维数的向量,即目标策略的得分向量,在这一向量中,分值越低,表明所选的建设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策略越优越。至此,通过评估出桂西水电工程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此类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工作。

四、结论

本文以桂西水电工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简要介绍,进而对其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的社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予以构建,并分别从构建目标向量、构建目标策略得分向量以及获取评价标准与建立层次结构等方面构建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相应处理,从而获得了该工程项目建设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与流程。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此类水电工程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为促进水电工程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 考 文 献]

[1]石伯勋,尹忠武,王迪友.三峡工程移民安置规划与实践[J].中国工程科学,2011,7(13):123-128

[2]刘灵辉.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4(7):141-148

[3]杨瑞Z,杨贵平.关于水电工程征地移民顶层设计问题的思考[J].水力发电,2015,5(12):21-25

[4]黄东东.中国工程性移民法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3,1(24):35-45

[5]张绍山.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补偿机制的发展与改革[J].水利发展研究,2014,8(16):17-23

[6]龚和平.水电工程移民问题与对策探讨[J].水力发电,2014,3(11):1-4

[7]凌晨,毛子明.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社会稳定风险指标研究[J].浙江水利科技,2016,4(5):57-60

上一篇: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 下一篇:基于微信公共平台的供电企业网络培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