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炎恢复期血尿的证治探讨

时间:2022-10-08 08:47:22

摘要 对肾小球肾炎恢复期血尿的证治进行探讨。认为肾小球肾炎恢复期血尿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而邪盛所伤,乃必要条件。在急性发作期多以正虚邪实为主,在慢性迁延期则以正虚为主。其辨证分型多分为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两虚、下焦湿热、外感风热等5型。对其治疗,则以改良后的经验方四草二根汤结合辨证分型用药,气阴两虚型合用六味地黄汤加补气药,肝肾阴虚型合用六味地黄汤,脾肾两虚型合用金匮肾气丸(汤),若有下焦湿热者则合用清热利湿药,若夹外感风热则合用祛风清热解表之药。再结合辨证加减,在临床上常获良效。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恢复期 血尿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四草二根汤

肾小球肾炎恢复期血尿是一组以持续性镜下见红细胞隐血,可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为特征的肾小球疾病。一般认为该血尿是由于肾小球受损后,基底膜断裂,红细胞从裂缝中被挤出而形成。本病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且病理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其发病与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受损有关。现代医学至今依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常采用免疫抑制剂、清除感染病灶或对症治疗等方法来治疗,所获疗效并不令人满意。相对而言,采用中医药治疗,其优势在于注重整体化及个体化相结合的辨证治疗,疗效则较为显著。笔者对此也积累了一些临床经验和体会,现探讨如下。

1 病因病机

肾小球肾炎血尿属中医“溲血”、“尿血”、“腰痛”、“虚劳”等范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但其所述的是“肉眼血尿”,其病变机理归结为膀胱湿热、心火热盛移于小肠、肾虚等。《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最早提出血尿二字,“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概括指出其病因以热为多,发病部位在下焦。之后,历代医家均在上述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加以发挥阐述。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到“病者小便出血,多因心肾气结所致,或因忧劳过度,忧思气结,心肾不交”。现代医家认为,正气不足,复感六淫或情志失调是其致病关键,血尿的病位在肾与膀胱,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热迫膀胱、火毒迫血、心火内盛、阴虚火旺、痨伤气阴、脾肾不固及气滞血瘀7个方面。总之,正气不足为发病的内在因素,邪盛所伤为必要条件。

肾小球肾炎恢复期血尿临床上又可分为急性发作期与慢性迁延期,两者的中医病机特点有所不同。急性发作期以正虚邪实为主,慢性迁延期则以正虚为本。以脾肾亏虚,生化无权,气不摄血,精微下注为基本病机。但复感外邪,情志郁结又往往成为急性发作期的发病因素。在血尿后期常有瘀血形成,瘀血停滞可伤及肾络加重出血,导致血尿缠绵难愈。

2 辨证论治

对于肾小球肾炎恢复期血尿的辨证分型,由于临床症状隐匿,病理改变复杂,因而各家有着不同的分型方法,差异较大,但总体趋势是以正虚邪实为纲进行辨证分型。本人在多年从事中医肾病专科的实践中,对近百例该类病人进行了辨证分型和论治探索,其辨证分型多分为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两虚、下焦湿热、外感风热等5型。

2.1 气阴两虚型:平时以镜下少量血尿为主,诊见:气短乏力,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纳差食少,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数。治以益气养阴,凉血止血。方药:生黄芪50g,熟地黄、怀山药、茯苓皮、太子参、旱莲草各15g,泽泻、丹皮、茜草、炒白术各10g,益母草12g,仙鹤草、白茅根各25g,鲜芦根20g,甘草6g。若气虚为主者,加重生黄芪、太子参、炒白术等益气药的用量;阴虚为主者,加重熟地黄、怀山药等养阴药的用量。

2.2 肝肾阴虚型:诊见:腰酸腰疼,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小便短赤,镜下血尿持续不消,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拟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方药:北沙参、怀山药、茯苓、旱莲草、女贞子各15g,麦冬、制山萸肉各12g,生黄芪30g,丹皮、泽泻、茜草、益母草、白薇各10g,仙鹤草25g‘,熟地黄、白茅根、鲜芦根各20g。

2.3 脾肾两虚型:诊见:尿色淡红,常以镜下血尿为主,易于疲乏,四肢沉重,腰膝酸软,少气懒言,口淡纳呆,大便溏薄,舌胖暗淡、苔白,脉沉缓。治拟健脾补肾,益气摄血。方药:生黄芪60g,制附片5g,肉桂2g,熟地黄、茯苓、炒白术、芦根各15g,怀山药、党参、白茅根各20g,仙鹤草30g,旱莲草、制山萸肉各12g,茜草、益母草、菟丝子各10g,三七粉(分吞)3g。方中重用黄芪配以党参、白术奏益气升阳之功;菟丝子、杞子益肾填精补虚;茜草、参三七止血而不留瘀,可以起到脾肾双补,通涩并用之功效。

2.4 下焦湿热型:长期血尿正气已虚,复感外邪,湿热壅结于膀胱。诊见:尿频尿急,甚则尿痛,腰腹酸胀,口苦纳呆,舌苔厚腻,脉滑细。治以清热利湿,健脾扶正。方药:生黄芪、白茅根、鲜芦根各20g,茯苓皮、车前草各15g,紫草、益母草、茜草、扁蓄、瞿麦、甘草、泽泻、焦山栀各10g。如便秘加制军10g,夹瘀加川芎12g。

2.5 外感风热型:镜下久见血尿不愈,平素体虚易感冒,诊见:头痛鼻塞,或伴咳嗽,纳少,舌苔薄白,脉细。治以扶正祛邪,祛风解表。方药:防风、荆芥、黄芩、紫草、茜草各10g,银花、连翘各12g,白茅根、鲜芦根各20g,怀山药、茯苓皮、泽泻、板蓝根、仙鹤草各15g,甘草6g,待外邪消失后再分型辨证论治。

以上五型多为正虚或正虚夹邪。临证应根据不同症状分清虚实,如见少量蛋白尿,可加用地龙、白薇、川牛膝等以退蛋白。如遇儿童,用药均需减量。3体会

肾小球肾炎血尿恢复期,以反复镜下血尿为主症,可有轻度蛋白尿,但一般不超过++,红细胞也在++以内,伴有隐血,但在感受外邪情况下可加重。此时属中医“血证”的范畴,脾肾两亏,气血两虚,气不摄血为其主要病因,病位主要在肾与膀胱,但与脾、心、肝、肺等脏腑病变有关,治疗上应以健脾补肾,补益气血为主,配以化瘀止血,祛邪清热。笔者推崇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的止血、祛瘀、宁血、补虚四法,临证多以改良四草二根汤为基础方治疗尿血各个证型,并随各证型的侧重而加减应用。改良四草二根汤由原四草二根汤(自拟经验方)化裁而来。本人过去应用以车前草、蛇舌草、益母草、仙鹤草、白茅根、鲜芦根组成的四草二根汤治疗小儿肾炎取得较好疗效。嗣后在临证中探索出以茜草、旱莲草替代车前草、蛇舌草组成改良后的四草二根汤,以此作为基础方用来治疗肾炎恢复期血尿有良效。具体应用为:气阴两虚型合用六味地黄汤加补气药,肝肾阴虚型合用六味地黄汤,脾肾两虚型合用金匮肾气丸(汤),若夹有湿热者则与清热利湿药合用,若夹外感风热则合祛风清热解表之药。处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又能托毒生肌,利水消肿。茜草、仙鹤草功专止血,为治各种出血之要药,仙鹤草除能止血还兼有补虚益气的功能,可治脱力劳伤。旱莲草、益母草可凉血止血,兼能清热解毒;白茅根、鲜芦根除有清热解毒利湿作用外,两药相配又能柔润护肾、保护血络;白薇、地龙、川牛膝均能消退蛋白;党参、白术在虚证中增加益气升提作用。有条件者,可加用冬虫夏草,冬虫夏草具有较强的补虚固本护肾之功,不但可降低尿蛋白,而且对肾炎血尿疗效显著,对病程较长者可配合使用,以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认识,许多肾脏病的发生与免疫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尿红细胞的丢失及机体自身免疫功能失调所致防御功能下降,易于发生感染,又是病情加重或使疾病复发的最常见原因。现代药理研究还证实,六味地黄汤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整体的免疫调节平衡作用,纠正机体平衡紊乱;黄芪能增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机体平衡,又有抗血小板、红细胞聚集,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及双重免疫调节功能,又有不同程度的降血脂作用;益母草、旱莲草对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纤维蛋白血栓形成以及红细胞的聚集性均有抑制作用,并能改善肾功能。这些方药在临床上用来治疗肾小球肾炎恢复期血尿,确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上一篇:温阳畅枢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临... 下一篇:加减天麻钩藤饮治疗偏头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