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新闻如何做到略胜一筹

时间:2022-10-08 07:52:49

同题新闻如何做到略胜一筹

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做新闻也是如此,同题新闻写得如何,编辑处理得好坏,通过同城媒体一比就很容易见分晓。

前不久,有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个七十老头卖房子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事,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这样的举动,是很稀奇的,也是很值得宣扬的,但在新闻报道时,本报(《海峡都市报》,下同)处理得最差。当天同城媒体头版头条大力宣扬,而本报呢,本人花了半天才找到这条新闻,原来我们只登了一条二三百字的小边栏。我们且不论这新闻记者写得如何,就凭这样的新闻,我们的编辑这样处理也是不应该的。

所以同题新闻一比优劣非常明显。在当今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要想拿独家新闻很难,因为新闻资源有限,所以很多新闻往往是同质化竞争。同一个题材,就要看记者的采写功底,更要看编辑的处理能力。如何把同题新闻做好,做得更胜一筹,这要引起采编人员的共同关注。借此本人想谈一些看法。

准确性是新闻的基石

新闻要在准确的基础上才能谈好坏,否则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有关部门反对的声音也会比较大。特别是一些舆论监督的报道,如果没做到事实说话、双方说话的话,就容易出问题。还有我们处理部门的执法检查结果的稿件时,也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否则也很容易出现乱子:产品包装不符合规定,我们却把它称之为产品不合格;产品存放条件较差,我们却把它称之为卫生条件差……像这样的案例,在报纸都出现过,其主要是为了一味地吸引眼球,或想做大新闻点,而忘记了新闻准确性这个基本点。

新闻准确性包括很多方面,表述不准确有的可能产生不良后果,有的可能产生歧义,给读者阅读造成不便。比如2006年8月24日本报头版头条《垃圾处理费每户每月交9元》,应该说这条新闻本报编辑处理得比较好,编辑比较到位,表述也比较准确。而当天同城媒体此题也是做头版头条,但他们的标题为《垃圾处理费至少9元》,该标题少了很重要的定语“每户每月”,就可能产生很多歧义:是每年每户还是每月每户呢?所以头版头条主标题在追求简明扼要的同时,更要注意表述的准确性。

还有一个新闻也是同天有关土地证的,本报的标题为《没有办土地证的请看仔细》,而同城媒体的主题则为《开发商破产业主也可办土地证》,外加一个肩题《福州出台有关处理土地证历史遗留问题规定》。本人看到本报的标题后,就看了下文章,看完后,总觉得这新闻不是指所有未办土地证的业主。而当看到同城媒体的报道后,才知道原来这只是一个对历史遗留问题的补充规定。该新闻从准确性角度来说的话,同城媒体做得比较好,因为其点面都比较突出,而本报所涉及的面太广了,其实该新闻涵盖的面只有一小部分,所以加个肩题或副题会更准确些。

通俗化是新闻的剂

通俗化是新闻的剂,越通俗越有人看,越有人看,说明报纸办得好。这点在财经新闻里特别明显,毕竟我们的读者专业水准不一定都那么高,因此很多专业的东西最好能深入浅出,让普通市民一看就明白,比如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融资融券业务开闸,这些专业性的术语,如果没有进行解释的话,你可能看得也会不明不白。

因此,处理新闻最好用平民的视角看问题,以平民的眼光提炼标题。2006年8月19日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同城媒体头版导读《今起央行加息》就做得很平民化,而本报的头版导读为《存贷款基准利率今起上调》就显得偏专业,因为“基准利率”是什么东西,很多人还不很理解。还好本报的副题更实用补救了一下,本报以加息后30万元20年期房贷每月多还多少钱为例计算,而同城媒体是以50万元20年期房贷为例,同样举例,本报会更让人接受更引起关注,因为据调查,现在在福建省房贷按优惠利率贷30万元的比较普遍,而贷50万元的偏少。

还有一个例子也值得提一提,那就是2006年8月23日福州东街口发生天降玻璃砸倒女生的新闻,这个新闻同城媒体大家都做了,只不过是新闻发生的地点各报描述的都不一样,有的用新华都大厦,有的用利达大厦,而本报用东街口票点。如果站在平民的角度来看新闻的话,东街口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其次才是新华都大厦、利达大厦,如果从这点来看,把新闻事件的地点落在东街口这个耳熟能详的流动人口密集地,应该更能引起普通市民的关注。

策划让新闻升华

新闻可遇不可求,但新闻发生了,如何做得更到位、更可读、更有深度,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就有策划新闻一说。如果策划得好,会大大提升新闻本身的价值。

还是拿上述那条“天降玻璃砸伤女生”的新闻来说事吧,这条新闻同城媒体都做了,而且大家各有优势,但其中一家的《榕城玻璃幕墙进入隐患集中期》的记者调查,就显得他们很重视并做大该新闻,这也说明他们在新闻发生后是有策划的。该调查由点到面,从普通事件到大众关心话题,新闻做得很及时、很民生、很可读,一下子把这个新闻本身的价值提升了不少。

说到这样的策划,就要谈到采编配合问题,以前新闻事件发生了进行“马上调查”是本报的强项,可如今这点我们弱了,这可能是采编沟通没到位的结果,如果到位了,有些新闻是可以做得更好一点的。其实像上述这样的有关民生安全的调查,即使我们落后了,也可好好策划一下,做个玻璃幕墙安全大调查,如果做得好,完全可以后发制人(事实证明,之后的本报有关玻璃幕墙的调查专题做得不错,得到很多的赞赏)。

再比如近段时间,本报在做小区停车收费问题,同城媒体之前也有相关报道,这是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物业收了钱不管事,部门对此也没好的解决途径,那我们如何把这种大家关心的事做足做透呢?其实,有关小区的问题,本报做了不少,如违章搭盖、5公里限速没人理、物业费业主何时说了算等等,这些问题我们也仅仅局限在做新闻的角度上,因为这些问题本来就是个“无解”方程,所以做了经常得不到回应,难道真对此没办法了吗?不,如果本报能搞个大策划,进行系列系统的报道,相信我们对小区的关注就能引起有关各方的关注,并采取措施对小区问题进行整治,还百姓一个安宁的家。如果我们的策划成功了,我们不仅做深做透了新闻,而且可以让人更相信媒体,这也大大提升了媒体的品牌价值和美誉度,可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作者单位:福州市海峡都市报社)

编校:杨彩霞

上一篇:如何打造报纸的名栏目 下一篇:论科技对电视新闻报道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