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08 06:46:34

谈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也随之增高。如今糖尿病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尽管糖尿病尚不能根治,但幸运的是,糖尿病可以得到良好控制,方法就是合理饮食、运动治疗、监测、必要的药物治疗和心理调适,即所谓的“五驾马车”。然而,“五驾马车”必须依赖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来实现和维持,如果自我管理不当会严重影响病情控制,甚至加重病情,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总结糖尿病患者在自我管理中的常见误区,加以指导和纠正,就能大大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自我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认识误区

部分患者及家属认为糖尿病一辈子好不了,从而自暴自弃,导致血糖不能得到良好控制,甚至出现多种并发症,更加“印证”了其看法。也有小部分患者因患糖尿病无任何症状,觉得“没有大碍”“无所谓”,从而错过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期。治疗中的患者常常在用药后监测血糖正常,就认为自己痊愈了。

饮食问题

饮食控制是日常管理中最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常出现两极分化,即过度控制或过分随意。有的患者表现为偏食:碳水化合物类、肉类或水果等食物完全不敢吃或摄入量极少,甚至采取饥饿疗法,造成营养结构比例失调,营养不良;相反,由于饥饿感明显,部分患者为了满足食欲,“不能亏待自己”,大吃大喝;也有患者认为控制饮食就是控制饭量,菜量不限,用肉食替换饭,不但不能控制血糖,甚至造成血脂、血压异常。

进食时间和进食量不规律也是造成血糖波动的“元凶”之一。’

也有患者或家属迷信无糖食品,认为无糖的或不甜的食物就不会影响血糖,从而对这类食品不加节制。

运动问题

有以下几种情况:认为运动量越大越利于降低血糖,运动到出汗才能发挥作用;喜欢清晨空腹运动,空气好,身体轻;片面地认为只有走路、跑步等外出活动算运动,其他活动都达不到运动效果;有患者固执地认为运动降糖好,即使身体疼痛不适,也一定要每天坚持。

用药问题

常有患者没有症状就不用药,或血糖控制好时自行停药;也有患者绝对严格用药,无论何种情况下都一次不落;认为血糖控制不好一定是医生用的药不好;部分人群对使用胰岛素仍然存在“成瘾”“麻烦”等众多顾虑而拒绝使用;随便套用他人的治疗方案;迷信保健品甚至病急乱投医,听信“根治糖尿病”的谎言而放弃正规药物治疗。

监测问题

血糖测量频次较低甚至不测血糖,是相当一部分患者的常见问题,他们往往认为没有症状一定是血糖控制得好,不用测或认为花钱监测不如花钱用药。

测量后不做记录或记录方式不正确,让血糖监测失去意义。

自我监测血糖时,试纸保存方式不当或试纸过期,导致“假象血糖”。

用测尿糖代替血糖。

并发症处理问题

低血糖时坚决拒食糖果,而选择水果甚至无糖食品;身体不适时,能拖就拖,总认为过两天就会好;从不做并发症筛查,盲目自信“烂脚绝对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常见问题的应对原则]

患者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多的问题,源于生活情景的多变和对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的缺乏,因此要纠正自我管理中的错误,弥补漏洞,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加强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被视为糖尿病治疗的核心,因为“五驾马车”的实施离不开患者的配合,必须使患者具备与糖尿病终身相伴的知识和能力,才能配合治疗,减少各种问题的发生。近年来,国内许多医院越来越重视糖尿病教育工作,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取得了一定效果。

教育方式 分为大课堂教育、小组教育和个体教育。大课堂教育适用于知识普及性教育,目的在于提高患者及糖尿病高危人群对疾病防治的观念和理念的认识;小组教育是针对多个患者的共同问题给予指导,每次可教育8~15人,节约教育成本;个体教育则是针对患者个性化问题给予一对一的沟通和指导,教育的针对性更强,能现场评价教育效果,主要适用于心理等隐私问题的沟通及一些需要重复练习的技巧学习。

教育形式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讲座、讨论、示教与反示教、实境操作练习、模型演示、模拟体验、发放资料等,既容易理解,又帮助长期记忆。

专业随访

尽管许多患者接受过系统的糖尿病知识培训,但糖尿病患者在其漫长的带病生活中,难免出现自我管理懈怠,或是遇上突发状况不知所措而自作主张采取了错误的应对方法。因此,患者需要长期的正性心理支持和专业指导,专业随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随访即医院定期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自我管理执行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再给予指导的一种方法。随访方式包括面访、电话访视以及新兴开展的基于网络平台的远程管理。面访适用于全部患者,具有交流直接、观察具体真实的特点,但受地理位置和时间的影响较大;电话访视花费较大,更适用于督促提醒;基于网络平台的远程管理如电脑网络、智能手机APP的应用,不仅方便患者自行记录血糖、饮食运动、用药量等,遇到问题也可以实时在线咨询,及时获得专业帮助;同时也利于医务人员随时随地查看患者资料,主动管理患者,更适用于在职患者的管理。

无论哪种形式的随访,都建立在系统的评估之上,随访人员也可根据患者常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和指导。

育内容

所有对患者进行教育的教育者,无论是医生、护士、营养师、运动师,还是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人员,都应接受规范的教育学习。同时对患者进行教育时,采用统一的教材,避免不同教育人员或不同医院之间说法不一致,造成患者疑惑,甚至对医务人员失去信任而放弃治疗。理论融入实际,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无论是教育还是随访,如果仅提供理论支持,则无法达到满意的教育效果。必须要将理论融入实际生活,与患者商讨后共同得出切实可行的执行办法,并付诸行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同伴支持也是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办法之一。所谓同伴支持即糖尿病患者之间交流各自的患病经历,一起讨论问题并给予经验支持,分享的是许多医务人员没有的病患知识及经验。同伴的意见或经验实用性、操作性强,更易于被患者采纳接受。

[以问题为导向,纠正常见误区]

纠正认识误区

目前为止,糖尿病还无法根治,只能控制、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虽是终身性疾病,但只要控制得好,可以享受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和寿命。许多患者因为控制糖尿病,戒除部分坏习惯,如吸烟、暴饮暴食、生活作息不规律等,而让身体变得更加健康。总之,既要不紧张又绝不能麻痹,在战略上藐视,在战术上要重视,防止“满不在乎”,严防糖尿病这个“无声杀手”在悄无声息间对身体各个系统脏器的损害,做到对并发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纠正饮食误区

糖尿病饮食首先是平衡膳食。饥饿法可能使自身的物质被消耗,导致体重下降,引起代谢紊乱。时间过长,会导致营养失衡,这样不但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反而加重病情。在保证总热量时,各种营养素之间需保持一定的比例。糖尿病患者的主食量一般不少于150~200 g,若碳水化合物(主食)摄入量不足,将可能导致脂肪的过度分解,出现酮症,甚至发生酸中毒;食入脂肪和蛋白质同样也能升高血糖水平;摄入过多蔬菜则会影响矿物质吸收,同时烹调油也会相应摄入过多。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混合进食,这样不但营养丰富,且由于各类食物消化吸收的速度不同,更易使血糖平稳。

水果口感好,能补充大量维生素、果酸和矿物质,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适当摄入有利于健康,但必须掌握好进食时机以及数量:一般在血糖控制稳定(

无糖食品不能降血糖,所谓无糖指无蔗糖,但其本身是粮食,同样会产生热量,在发生低血糖时最好不要选用无糖食品,而要用葡萄糖、糖果、巧克力等。

进食量和进食时间不要随着血糖的波动而变动,三餐应定时定量。发生突况不能及时进餐时,可先少量进食饼干、面包或糖果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待进餐时再适当减少相应主食量,防止血糖过高。发生低血糖时也不要过量进餐,可以先纠正低血糖,待血糖恢复正常后,常规用药进餐。

纠正运动误区

每个人的运动量是因人而异的,糖尿病患者运动前应进行专业运动评估,根据病情决定运动的形式和量,否则可能出现运动意外,如低血糖、心脑血管事件等。如果运动量过大,超过机体负荷,不但达不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反而会因为应激而增高血糖。当血糖>15 mmol/L时,不适合采用运动降低血糖。不能用出汗来衡量运动是否有效。

运动量合适的标志 ①活动时呼吸稍增快但可以自由交谈。②活动后心率增加,以心率低于(170-年龄)次/min为度。③运动后不应该有任何疲劳和不适。肌肉无酸胀感。④锻炼次日早晨不应该有任何疲劳或身体活动力减退。

其中,“交谈试验”是衡量运动强度的一种简单方法。运动达到刚好还能自然交谈的程度,表示运动强度比较合适。如果运动中交谈困难,表示运动强度太大。

运动的时机 不推荐清晨空腹时运动。清晨太阳未升起时,由于夜间地表温度低于高空温度,空气下降,污染物漂浮在地表,空气质量最差;且晨间血液黏稠度高,血栓形成的危险性高,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时间;晨间空腹运动,也易诱发低血糖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尤其并发心脑血管疾病者)应把清晨到上午9:00作为自己的运动“戒区”,在此段时间内不要急躁、紧张、生气等,也不要参加较大运动量的活动。黄昏是体育锻炼的理想时间,因黄昏时人的心率、血压最平稳,嗅觉、听觉、视觉、触觉最敏感,人体应激能力是一天中的最高峰;黄昏时体内化解血栓的能力也达到最佳水平。因此推荐三餐后尤其是晚餐后30~60min进行体育锻炼,既安全又可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的发生。

运动方式的选择 运动是通过肌肉收缩消耗能量的方式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除了走路、跑步等下肢肌肉活动外,锻炼上肢肌肉同样可以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如负重举臂等动作。有时因疾病或特殊情况限制,下肢不能进行负重运动,也可以选择空中蹬车、游泳等方式进行锻炼。总之,运动的方式有很多,只要动起来,都有益于血糖控制。纠正用药误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千万不要盲目轻信江湖游医的话,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医用药。

降糖药物分为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2种,药物的选择依赖于医师对患者糖尿病类型、胰岛功能、肝肾功能、有无急慢性并发症、以往治疗的经过、经济承受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判断。因此,必须到正规医院内分泌科获取治疗方案。盲目加大药物剂量或随便套用他人治疗方案,都可能起不到降低血糖的作用,或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甚至出现药物的毒副作用。

对于胰岛素,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素绝对缺乏,胰岛素治疗是唯一的办法;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相对缺乏,早期使用胰岛素,可保护自身胰岛功能,延缓其衰退。另外,现在胰岛素给药技术进步了,注射针头更细,无针注射器也已问世,注射疼痛已不再是问题。

有效控制血糖,除了选择合适的药物外,正确的用药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尤其是胰岛素治疗时,必须到糖尿病专科护士处学习每种药物的使用方法、胰岛素的规范注射法,如拜唐苹(阿卡波糖)应在进食主食前嚼服,胰岛素注射部位及针头应每次更换等。用药的时间和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进餐和血糖情况动态变化的,如禁食或腹泻时,就应暂停使用降糖药。

血糖控制良好是降糖治疗有效的标志,应该继续该治疗方案而不是改变治疗方案,同时还需定期复诊,并监测血糖。

纠正监测误区

监测是糖尿病治疗的“辨路之马”,定期监测是了解病情控制程度的基础,适时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只吃药不检查,不知治疗是否达标,治疗不达标等于不治疗。而血糖不达标早期无任何症状,往往发生严重并发症时才会出现症状,所以仅凭感觉判断糖尿病控制情况,易造成病情延误。

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疗效观察的有效方法,监测频率根据病情和用药情况适当增减。为保证自我监测的准确性,监测方法和监测仪器需要定时到糖尿病专科护士处校正。

尿糖监测,由于受肾糖阈的影响,血糖8~10 mmol/L才会出现尿糖。有的患者肾糖阈发生变化,可出现尿糖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纠正并发症处理误区

低血糖时需要快速升高血糖,以减少低血糖对脑细胞等重要脏器造成损伤,故应选用糖果、蜂蜜等单糖食物,纠正后再少量进食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食物,防止低血糖再次发生。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悄无声息,尤其是大血管损害,在血糖高于正常尚未诊断为糖尿病时就已启动。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受病情及遗传因素的影响,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改善凝血功能,定期筛查并发症项目,才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总之,了解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管理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在健康教育和随访中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帮助更多患者良好控制血糖,恢复自信,重返健康。

上一篇:领导干部要管好哪些身边人 下一篇:为决胜脱贫攻坚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